2016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题(4)
-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触摸春天
邻居的小孩叫安静,是个盲(mang)童。
春天来了,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小径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chang),没有一点儿磕(ke)磕绊绊。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竞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问,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hu)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xiang)的概念。
我没有惊动安静。谁都有生活的权(quan)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bin)纷世界。在这个清香袅(niao)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文本的特点。
2.若指导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方案。
-
教学一:
徐老师课前自己采集了三个典型的土壤样本(壤土、黏土、沙质土)装在塑料袋里,以保持适当的水分。上课时,为了不让泥土弄脏课桌,徐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旧报纸,然后把土壤分给各小组,同时为他们准备了烧杯、酒精灯等实验器具。教学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比较观察三种不同的土壤,学生们通过“看”“摸”“闻”,认识了三种土壤不同的颜色、质感、气味,观察结束后教师及时地组织了反馈。然后学生们又在教师的带领下做实验。实验一:把土块放入水中,看到冒出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实验二:把少量的黑土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请几位学生上讲台看一看、闻一闻加热后的黑土,学生都说土壤变白了.还可以闻到一股臭味。教师指出:这说明土里有腐烂物。完成实验二时,出现了两个意外,一是教师发现,土在水中搅拌后,浑浊物一下子很难沉降下来。为了节约时间,老师请学生将烧杯暂时置于一旁,等第三个实验完成之后.再请学生观察沉降现象。二是由于沉降现象并不像书中讲的那样明显,各小组陈述的结果大多与教师的意图有出入,教师为此很着急,不得不细加提示,终于得出了土壤之中有沙和黏土的结论。
最后,教师留出五分钟时间,完成书面作业练习。
教学二:
刘老师进行《土壤》的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学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由野外考察土壤和课内分析土壤两部分构成。
第一课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带上学生自备的用于翻土、取土的工具(如:小锄头,铁铲子、削好的竹木棍等)和老师提供的塑料袋、放大镜以及准备记录用的本子,来到学校附近一块暂时闲置的耕地上。这一次主要是要求学生用感官直接感知农田土壤的颜色、气味、手感,初步认识土壤之中会有哪些东西。所以在真正的田地里取材,进行现场观察非常合适。刘老师指导每一小组自己选择一块两张试卷大小的地面,先清除上面的杂草,然后自上向下逐层观察。对现象和问题要认真记录。内容为:(1)比较干土与湿土在颜色、手感、气味上有哪些不同?(2)土壤中可以发现些什么?(3)观察活动中产生哪些问题?明确了活动目的后请各小组自由行动。
随后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一次“考古发掘”,不时传来惊异的叫声,“蚯蚓!蚯蚓!”“怎么会有瓶子呀?”“牛奶包装袋!”。各小组相继发现了土壤之中还有小石头、瓦片、碎树叶、草根、小虫、棉线等;学生还发现,虽然上面土是干的,但是下面依然潮湿;有的小组挖得深,发现黑土下面是黄土,黄土很纯。他们都认真地把小组的发现和心中的疑问一一记录下来(学生能在田地里学习,获得了一种与在教室里学习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既兴奋又充实;身临其境,真正享受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活动结束前,老师引导学生取一些自己认为不同的土样装进塑料袋带回去用于下一节课的研究。
问题:对以上《土壤》的两种教学方案,从探究教学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一位学生考试结束后的自我感受:“考试的时候,我很紧张,不过一想到考完后就可以玩电脑游戏了,心里便好受多了。我认真地做卷子,不知不觉地就写完了。老师把卷子发下来分析试卷,我一看自己是72分,及格了,有进步了,心里很高兴,还不错。可老师分析试卷的时候,我和同桌说了几句话,老师走过来让我不要太兴奋,说别看是72分,是第48名,全班倒数第四。我的头立即低了下去,我考得再好也考不过人家,我总是失败,唉!”
请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运用教学评价的相关理论,对该教师的做法进行评价。
-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
首次在我国提出了“趣味教育”的概念的是( )。
- A.梁启超
- B.康有为
- C.蔡元培
- D.鲁迅
-
简述注意的品质。
-
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 A.分层教学
- B.合作学习
- C.小班教学
- D.复式教学
-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要求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 )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
- A.课程学
- B.社会科学
- C.教育学
- D.教育心理学
-
( )是教师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
- A.观察法
- B.访谈法
- C.实验法
- D.行动研究法
-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印证了遗忘的( )。
- A.干扰说
- B.消退说
- C.提取失败说
- D.压抑说
-
以下哪种教学组织形式属于个别化学习?( )
- A.通过讨论、问答、交流等形式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教学信息
- B.由学生阅读教科书、观看或聆听音乐教材、做笔记等获得教学信息
- C.教师通过讲授、谈话、板书、演示等向班级或一组同学传递教学信息
- D.根据教学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从多方面考虑安排的教学活动的方式
-
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
-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 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课堂教学评价的阶段有( )。
- A.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反馈阶段
- B.实施阶段、总结阶段、评价阶段
- C.准备阶段、总结阶段、评级阶段
- D.准备阶段、预评阶段、实施阶段
-
当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教师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
- A.专断型
- B.民主型
- C.放任型
- D.无法确定
-
下列关于课程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资源
- B.学校可根据地域性特点、学校传统和优势自主开发地方课程
- C.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
- D.对教师而言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
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而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是( )。
- A.学习期待
- B.学习目标
- C.学习效能感
- D.学习策略
-
杜威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结构是( )。
- A.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检查
- B.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 C.明确结构、课题和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得出结论
- D.个别解释→种类解释→掌握规律→获得理解
-
下列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组织策略?( )
- A.将新材料与头脑中的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赋予新材料更多的意义
- B.浏览阅读材料
- C.让学生每读完一段后用一句话做概括
- D.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和自己谈话,自己问自己问题
-
班主任接管一个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要做好( )。
- A.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 B.建立班集体核心队伍
- C.建立班集体正常秩序
- D.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
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
- A.道德情感
- B.道德意志
- C.道德观念
- D.道德行为
-
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 )。
- A.3岁
- B.4岁
- C.5岁
- D.6岁
-
学过高等数学的知识后利于对初等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属于知识的( )。
- A.顺向正迁移
- B.顺向负迁移
- C.逆向正迁移
- D.逆向负迁移
-
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达到集思广益,这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方法属于( )。
- A.发散思维训练
- B.头脑风暴训练
- C.自我设计策略
- D.推测训练
-
以下评价方式中与个体内差异评价不符的是( )。
- A.对个体同一学科不同方面的表现进行比较
- B.对个体不同学科的成绩表现进行比较
- C.对个体不同时期内同一方面的成绩表现进行比较
- D.对不同个体同一学科的成绩表现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