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全真模拟试题(2)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说得好:“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请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题目,写一篇论述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
材料
期末考试结束,某镇一中学在工商银行办事处和镇政府门口张贴两张“成绩汇报”,除公布了本校部分学生的高分成绩外,还将该中学4名学生的不理想考分做了公布,引起4名学生及其监护人的不满。一周后,该中学又将此“成绩汇报”交给镇党政办公室。为此,4名学生状告学校侵犯其名誉权,要求学校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问题:该县中学的做法是否合法?如果不合法,侵犯了学生的什么权利?(14分)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祈求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挥毫泼墨。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3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地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
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1米的铁链狠狠地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问题:(1)散文开篇,作者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有什么用意?(6分)
(2)看到小孩欺辱苍老的鹰以及鹰的痛苦和无奈,作者为什么会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8分)
-
语言与语言的碰撞和融合是文化交往的一部分。现今世界,这种交往正在变得更频繁、更迅捷,然而从一种语言本身来看,它总是既要保持过去的精华,又要吸收外来因素,否则无法传达新的现实。在这段话里,“语言与语言的碰撞和融合”是指( )。
- A.对外来语言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B.不同语言彼此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 C.一种语言要更多地吸收另一种语言的有益元素
- D.本国语言在吸收外来语言的合理成分时要有选择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
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做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
【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
问题:(1)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认为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8分)
(2)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6分)
-
被称为“国际会议之都”的城市是( )。
- A.纽约
- B.日内瓦
- C.伦敦
- D.北京
-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
- A.打击主张实行分封制的保守派
- B.为了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 C.为了镇压儒家和道家学派
- D.为了巩固奴隶主专政的政权
-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 )。
- A.邓小平教育理论
- B.教育理论发展
- C.可持续发展战略
-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诗歌作为有文字以来最初的文学形式,并不会因为人类进入电视时代或者互联网时代而消亡,因为人类需要这样的精神寄托方式——简单、容易,不需要任何设备,只需要一点心情。与文意不相符合的说法是( )。
- A.诗歌是有文字以来的最早的文学形式
- B.诗歌是人类的精神寄托方式
- C.诗歌需要一点简单、容易的设备
- D.诗歌在互联网时代不会消亡
-
下列不属于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的是( )。
- A.《江格尔》
- B.《格萨尔》
- C.《玛纳斯》
- D.《成吉思汗》
-
《沂蒙山小调》的旋律来自花鼓调《十二月调》,曾被填上《打黄河会》的歌词,这首新民歌被称为“小调”,但带有明显的( )风格。
- A.山歌
- B.童谣
- C.民谣
- D.信天游
-
对民办学校重大问题拥有决策权的是( )。
- A.校长
- B.学校董事会
- C.学校工会
- D.教职工代表大会
-
新义务教育法修订的时间是( )。
- A.1986年
- B.1982年
- C.2006年
- D.1990年
-
下列诗句与中国和西域的物质文明交流无关的一组是( )。
- 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B.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 C.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人汉家
- D.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
以下园林中不属于皇家园林的是( )。
- A.承德避暑山庄
- B.颐和园
- C.圆明园
- D.拙政园
-
唐朝灭亡后,北方相继出现的“五代”是( )。
- A.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后唐
- B.后周、后晋、后唐、后汉、后梁
- C.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 D.后唐、后梁、后周、后汉、后晋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 A.1985年
- B.1986年
- C.1987年
- D.1988年
-
人体免疫系统是人类抵御疾病的最重要防线,以下各项不属于免疫系统作用的是( )。
- A.清除人体内衰老、死亡细胞
- B.清除人体内变异、恶化细胞
- C.抵御外来细菌、病毒入侵
- D.对进人体内有毒物质进行识别与解毒
-
下列情形中,教师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不能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
- A.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 B.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 C.与同事相处不够融洽的
- D.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
现在体育界在国际比赛中得了金牌,奖励一直追溯到运动员的启蒙教练,这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 A.未来性
- B.复杂性
- C.创造性
- D.长期性
-
贝多芬的交响曲中被称为“命运交响曲”的是( )。
- A.第三交响曲
- B.第五交响曲
- C.第六交响曲
- D.第九交响曲
-
1957年10月4日,( )把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标志着航天技术的诞生,揭开了太空技术的序幕。
- A.美国
- B.苏联
- C.中国
- D.欧共体
-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 )。
- 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 B.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 C.为学生的进步而努力
- D.艰苦创新
-
任何一个国家的城市系统里都有不同的层次。一个城市总会有富人、穷人的区别,总会有不同的教育、文化等群体,“平等”应主要体现为身份之间的流动性,而不是一刀切。别说是在中国,即使是在一些很发达的国家,“现代大都市”也并非没有贫民窟、贫民区,整齐划一的城市必定是主观强为的,而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这段话支持的主要观点是( )。
- A.有贫民窟比没有贫民窟好
- B.身份之间的流动是一种“平等”
- C.城市中有不同的层次结构是很正常的现象
- D.整齐划一的城市是主观强为的结果
-
“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 )。
- A.《学校管理条例》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中国首位获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提名奖的童话作家是( )。
- A.陈伯吹
- B.周锐
- C.孙幼军
- D.金波
-
19世纪中国的洋务派举办的民用工业和此后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民族工业的相同点是( )。
- A.都由私人投资举办
- B.都采用西方先进技术
- C.经营管理上封建性极浓
- D.都为适应军事工业需要而举办
-
某人到超市购物要买鸡蛋或肉,有下列四种假设:买了鸡蛋要买西红柿;买了西红柿就不能买肉;买肉必须买萝卜;买萝卜必须买西红柿。据此不可能推出的是( )。
- A.最后有鸡蛋
- B.最后一定买西红柿
- C.最后可能买肉
- D.不能同时买鸡蛋和肉
-
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 )。
- A.氨氧化物
- B.二氧化氨
- C.二氧化碳
- D.二氧化硫
-
人生不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且极可能近大者大,近小者小。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大人物。有为的青年,首先应该知道你这一行的权威人士是谁,然后想办法“接近”他们。例如,读他们的传记,听他们的演讲,了解他们的成就,使自己襟怀开阔,目标远大。这就像做书法家一样,手上备有若干部真正的好碑好帖,时时观摩,而且任何机会看见好字,决不放过。最能概括上面这段文字的一个字是( )。
- A.持
- B.恒
- C.愿
- D.志
-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新建的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其所指的三江源是下列哪三条江河的源头?( )
- A.长江、黄河、澜沧江
- B.长江、黄河、珠江
- C.长江、黄河、松花江
- D.长江、淮河、珠江
-
“学高为师“良师必须是学者”,强调哪一类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
- A.本体性知识
- B.条件性知识
- C.实践性知识
- D.文化知识
-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 )。
- A.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 B.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
- C.1941年12月8日日本突袭珍珠港
- D.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