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专家命题预测(6)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的教育理论回答问题。
上课铃响了,王老师拿着课本轻快地走上讲台,开始上课。当课上到十分钟左右时,两位学生突然打了起来。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王老师只好将课停下来,要求他们到外面去打。两位学生收起了“手”改用“口”,开始互相辱骂对方。王老师说自己是科任老师,此类事情请他们找班主任解决。那个似乎受了委屈的学生对王老师的话不以为然,出口说道:“你这是什么老师?”这下王老师生气了,喝道:“给我出去!”可是学生就是不动,王老师便动手去拉学生,学生死死地拉着课桌,坚决不出去。王老师非常愤怒,说:“好,你不出去我就不上课!”于是,双方进一步僵持起来。
问题:
你如何看待王老师和两位学生的言行?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学生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
一部分教师认为,应该改革阅读教学模式,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王老师还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
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这么好。原来体育课后上语文课,刚刚进行剧烈活动的学生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平静下来。现在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期中考试,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新的上课方式。
问题:
结合新课程改革,谈谈终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促进迁移?
-
简述奥苏伯尔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动机理论。
-
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
简述班集体形成的条件。
-
教育目的即教育方针
-
国家课程在实施上具有可选择性。
-
操作技能的模仿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
-
在同化性迁移中,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是在最初的学校中建立起来的。
-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 )。
- A.认识过程
- B.教师教的过程
- C.学生学的过程
- D.双边活动
-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 )。
- A.选拔作用
- B.评价作用
- C.决定作用
- D.主导作用
-
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充分说明了( )是教育的重要因素。
- A.后天学习训练
- B.遗传素质
- C.教师教学水平
- D.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
-
奥苏伯尔的二维分类中,学习者所学的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乎逻辑的联系属于( )。
- A.接受学习
- B.发现学习
- C.意义学习
- D.机械学习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目( )。
- A.《论语》
- B.《中庸》
- C.《大学》
- D.《孟子》
-
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语方法是( )。
- A.自我教育法
- B.榜样示范法
- C.实际锻炼法
- D.陶冶教育法
-
个体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体现了身心发展的( )特征。
- A.不平衡性
- B.顺序性
- C.阶段性
- D.个别差异性
-
按照布卢姆等人的认知教育目标分类,代表着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目标是( )。
- A.综合
- B.运用
- C.评价
- D.领会
-
古诗句“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描写的心理现象是( )。
- A.空问错觉
- B.时间错觉
- C.运动错觉
- D.视觉错觉
-
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是( )。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 B.集体促成的纪律
- C.任务促成的纪律
- D.自我促成的纪律
-
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一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 )。
- A.教育现象刚刚萌芽
- B.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 C.教育制度初步形成
- D.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
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 )。
- A.班级活动
- B.文学艺术活动
- C.群众性活动
- D.社会公益活动
-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落实在课程类型上表现为( )。
- A.学科课程
- B.综合课程
- C.活动课程
- D.隐性课程
-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式是( )。
- A.讲授法
- B.谈话法
- C.实验法
- D.演示法
-
《学记》提出课内和课外要相结合,且课外要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这反映了( )原则的要求。
- A.教学相长
- B.预时孙摩
- C.长善救失
- D.臧息相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