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预测试卷(二)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上《师说》一课,当介绍到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时,学生问:“老师,唐宋八大家都是哪些人呀?”教师脸一板,冷若冰霜地说:“就你多事,那不是你要学的范围,你只要记住韩愈是八大家之一就行了。”一句话把大家说得目瞪口呆。
问题:
请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谈谈你对上述案例的看法。
 - 
				
简述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甲同学因为父母离异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上课走神。乙同学因为被老师,当众责骂而逃课。
问题:
(1)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甲乙两同学分别缺少哪些需要?根据甲乙两人的情况,提出合理建议。
 - 
				
根据记忆规律,教书如何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有效复习?
 - 
				
简要说明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 
				
请列举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 
				
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于学习引起的。
 - 
				
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 
				
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在哪方面的表现?( )
- A.广度
 - B.强度
 - C.时间
 - D.空间
 
 - 
				
认知策略有很多种,每一种策略都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 
				
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教师把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 =6(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
- A.巩固性原则
 - B.直观性原则
 -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D.因材施教原则
 
 - 
				
“孟母三迁”反映了( )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A.遗传
 - B.教育
 - C.环境
 - D.个体主观能动性
 
 -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其不具备以下哪种属性?( )
- A.社会性
 - B.继承性
 - C.特殊性
 - D.阶级性
 
 - 
				
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 )。
- A.痕迹衰退说
 - B.干扰说
 - C.同化说
 - D.动机说
 
 -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 B.主动感对内疚感
 -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 D.自主感对羞耻感
 
 - 
				
在苏联教育家的代表作品中,对我国教育产生过最大影响的是( )。
- A.马卡连柯的《教育诗》
 - B.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
 - C.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 D.凯洛夫的《教育学》
 
 -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九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闯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提出这个理论的是( )。
- A.布鲁纳
 - B.赞科夫
 - C.杜威
 - D.加德纳
 
 -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 )。
- A.教授知识
 - B.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 C.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D.发展能力
 
 - 
				
教师依靠发自内心的信念对自己教育行为的选择和调节是( )。
- A.他律
 - B.自律
 - C.内省
 - D.慎独
 
 - 
				
英语教师提倡同学们早晨起来记忆单词,这种做法可以避免的干扰是( )。
- A.前摄抑制
 - B.倒摄抑制
 - C.双重抑制
 - D.多重抑制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社会公益活动的是( )。
- A.打扫校园
 - B.植树造林
 - C.拥军优属
 - D.帮老助残
 
 -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 A.《学记》
 - B.《论语》
 - C.《大教学论》
 - D.《普通教育学》
 
 - 
				
提出在“学科结构”基础上的“发现学习”的是( )。
- A.布鲁纳
 - B.马斯洛
 - C.裴斯泰洛齐
 - D.迪尔凯姆
 
 -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 A.素质教育
 - B.应试教育
 -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D.著名学者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