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2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标准预测试卷(4)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科学因人的生活需要而登上教育的舞台,并获得发展,甚至使传统的人文学科教育都失去了往昔的辉煌。但科学教育自产生之日起也潜隐着遗忘生活世界的可能性。这既有科学自身的局限。也有科学教育的不当。瓦托夫斯基曾指出过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离和对立。他说,科学与常识、科学活动与人类基本活动、科学理解和平常理解的连续性被打破了。胡塞尔认为科学对生活世界的客观性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远离生活世界的过程。科学世界一旦诞生获得了

    自身的独立性.就隐含着对生活世界这一母体遗忘的可能。胡塞尔说:“自伽利略起,理念化了的自然就不知不觉地取代了前科学的直观的自然。”在胡塞尔看来,伽利略及其后继者以理念世界代替了人的生活世界。所以当他说,伽利略既是发现的天才,又是掩盖的天才时,就道出了生活世界被遗忘的现实。针对科学丧失生活世界的意义危机,胡塞尔提出要把原初的直观的生活世界提到首位的观点。应该说胡塞尔的观点对科学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有启示的。……”摘引自集美大学刘德华的《科学教育对学生个体生活世界的超越与回归》。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的关系。

  2. 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教育后的班级会怎样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说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请你帮助分析一下,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做一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3.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4. 教学技能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

  5. 教育目的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6. 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7. 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要密切关注学生兴趣和生活经验,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8. 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9. 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设施的现代化。

  10.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1. 定势对问题解决总是起积极作用。

  12. 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于(  )。

    • A.讲授知识
    • B.教书育人
    • C.教学艺术
    • D.引导启迪
  13.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14. 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  )。

    • A.上位学习
    • B.下位学习
    • C.并列结合学习
    • D.发现学习
  15. 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的知识称为(  )。

    • A.感性知识
    • B.理性知识
    • C.程序性知识
    • D.陈述性知识
  16. 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给出的可能的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

    • A.发散思维
    • B.形象思维
    • C.抽象思维
    • D.直觉思维
  17. 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

    • A.师生共同参加的
    • B.学生自愿选择的
    • 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 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
  18. “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 A.大众性
    • B.公平性
    • C.终身性
    • D.未来性
  19. 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

    • A.社会适应
    • B.社会化人格
    • C.精神面貌
    • D.精神状态
  20. 关于考试焦虑症的处理,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 A.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
    • 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
    • C.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可以
    • D.系统脱敏法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
  21. 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合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研究方法属于(  )。

    • A.行动研究法
    • B.观察法
    • C.实验法
    • D.调查法
  22.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是(  )。

    • A.华生
    • B.马斯洛
    • C.霍尔
    • D.杜威
  23.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为(  )。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 B.综合课程理论
    •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24.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

    • A.教育无目的论
    • B.社会本位论
    • C.科学本位论
    • D.个人本位论
  25. 元认知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  )。

    • A.自我学习
    • B.自我调节
    • C.自我控制
    • D.自我反省
  26. 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  )。

    • A.唐代
    • B.清末
    • C.民国初期
    • D.新中国成立
  27.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判断行为对错时。是(  )。

    • A.从客观责任向主观责任发展
    • B.从主观责任向客观责任发展
    • C.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 D.从自律向他律发展
  28. 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是(  )。

    • A.学习需要
    • B.自我效能感
    • C.成就动机
    • D.学习动机
  29.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亲知”、“闯知”和“说知”三种途径的是我国古代(  )。

    • A.孔子
    • B.孟子
    • C.墨家
    • D.荀子
  30. 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此时处于(  )。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 B.集体促成的纪律
    • C.自我促成的纪律
    • D.任务促成的纪律
  31.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 A.劳动起源论
    • B.生物起源论
    • C.心理起源论
    • D.生物进化论
  32. 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  )。

    • A.联合群体
    • B.松散群体
    • C.正式群体
    • D.非正式群体
  33.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  )。

    • A.授受关系
    • B.指导和被指导关系
    • C.相互促进关系
    • D.相互制约关系
  34. 高水平学生在测验中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说明该测验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  )。

    • A.效度
    • B.信度
    • C.区分度
    • D.难度
  35. 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  )时期。

    • A.奴隶社会
    • B.封建社会
    • C.资本主义社会
    • D.社会主义社会
  36. 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

    • A.文化传统
    • B.受教育者的需求
    • C.生产力水平
    • D.教育的规模
  37. 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英国哲学家(  )。

    • A.卢梭
    • B.培根
    • C.拉伯雷
    • D.洛克
  38. 最早提出“行动研究”这一概念的是(  )。

    • A.梅依曼
    • B.拉伊
    • C.凯洛夫
    • D.勒温
  39. 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 B.教育内容现代化
    • C.教育管理现代化
    • D.人的现代化
  40.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 A.壬寅学制
    • B.癸卯学制
    • C.壬戌学制
    • D.壬子癸丑学制
  41. 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  )。

    • A.迁移
    • B.同化
    • C.顺应
    • D.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