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2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试卷(6)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学生小王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来复习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复习时,小王常常是课本上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请根据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内容对小王的学习策略加以指导。

  2. 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3.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镇,人们发现了两个“狼孩”。这两个“狼孩”后来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他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马拉,小的叫阿玛拉。在孤儿院里,人们首先对他们进行了身体检查,发现他们身体的生物系统是正常的,只有少许营养不良。人们还发现这两个狼孩虽然长得与人一样,但行为举止却完全和狼一样。他们白天睡觉,夜晚活动,常常像狼那样嚎叫。他们用四肢爬着走路,用手直接抓食物送到嘴边吃。于是研究者就在人类的正常社会环境里对其进行训练,教他们识字,教他们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然而,阿玛拉不幸死亡,卡马拉在四年之后(大约十一二岁)才开始能够讲一点点话,智力水平也只相当于一个普通婴儿的智力水平。

    试用有关的心理学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4. 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5. 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6. 社会模仿模式对我国德育发展改革有哪些启示?

  7. 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8. ?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是信度。

    简述《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应承担的义务。

  9. 态度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有什么态度就有什么行为。

  10. 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11.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就是知识的传递。

  12.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S—R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过程。

  13.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作用都是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14. 学习是导致有机体行为变化的唯一因素。

  15. 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16. 焦虑总是对学生学业产生不利影响。

  17. 行为塑造法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

  18. 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的观点的苏联教育家是(  )。

    • A.克鲁普斯卡娅
    • B.马卡连柯
    • C.加里宁
    • D.凯洛夫
  19. 品德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20. 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  )。

    • A.接受学习
    • B.意义学习
    • C.发现学习
    • D.观察学习
  21. 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

    • A.德育内容上
    • B.德育规律上
    • C.德育原则上
    • D.德育方法上
  22.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一思想体现的是哪种儿童发展观?(  )

    • A.遗传决定论
    • B.环境决定论
    • C.教育万能论
    • D.发生认识论
  23. 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

    • A.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
    •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 D.斯宾塞的《教育论》
  24. 心理学里通常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  )。

    • A.定势效应
    • B.晕轮效应
    • C.罗森塔尔效应
    • D.首因效应
  25. 指导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依据是(  )。

    • A.课程内容
    • B.课程方案
    • C.课程目标
    • D.课程设计
  26.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包括综合性、灵活性和(  )。

    • A.可操作性
    • B.时代性
    • C.创造性
    • D.方向性
  27.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 A.教育规律
    • B.教育价值
    • C.教育现象
    • D.教育问题
  28. 专家型教师通常是用(  )方法,慢慢地引入要讲的教学内容。

    • A.开门见山式
    • B.迂回曲折式
    • C.导入式
    • D.实验式
  29. “三个和尚没水喝”表现的是社会心理效应的(  )。

    • A.社会助长
    • B.社会惰化
    • C.群体极化
    • D.从众
  30. 研究显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  )。

    • A.初中二年级
    • B.初中三年级
    • C.高中一年级
    • D.高中二年级
  31. 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是指(  )。

    • A.发展性功能
    • B.个体性功能
    • C.教育性功能
    • D.社会性功能
  32. 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验的(  )。

    • A.信度
    • B.效度
    • C.区分度
    • D.难度
  33.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是(  )的语言。

    • A.孔子
    • B.韩愈
    • C.朱熹
    • D.王夫子
  34.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  )。

    • A.生产力
    • B.政治经济制度
    • C.文化
    • D.科学技术
  35. 在教学上,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并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思想家是(  )。

    • A.夸美纽斯
    • B.赫尔巴特
    • C.卢梭
    • D.杜威
  36. 班级组织机构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很多种,其中的一种形式结构图式如下:班主任一班长——组长——学生。这种班级组织机构属于(  )。

    • A.职能式
    • B.直线式
    • C.直线职能式
    • D.以上都不是
  37. “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  )。

    • A.德国
    • B.法国
    • C.英国
    • D.美国
  38. 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这说明情绪情感具有(  )。

    • A.动机功能
    • B.调控功能
    • C.健康功能
    • D.信号功能
  39. 教学技能属于(  )。

    • A.交际技能
    • B.操作技能
    • C.心智技能
    • D.言语技能
  40. 明确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分析的是古希腊哲学家(  )。

    • A.柏拉图
    • B.苏格拉底
    • C.亚里士多德
    • D.毕达哥拉斯
  41. 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  )。

    • A.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
    • B.道德动机和道德观念
    • C.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
    • D.道德感和道德认识
  42.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  )文化。

    • A.观念和制度
    • B.精神或观念
    • C.组织和制度
    • D.物质
  43. “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  )的教育目的论。

    • A.宗教神学
    • B.科学本位
    • C.社会本位
    • D.个人本位
  44. 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是(  )。

    • A.教学媒体
    • B.学习情境
    • C.课堂纪律
    • D.师生关系
  45. 各层次的教育目的中,既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的是(  )。

    • A.教育目的
    • B.课程目标
    • C.培养目标
    • D.教学目标
  46. 教案也叫(  )。

    • A.单元计划
    • B.课题计划
    • C.课时计划
    • D.学期计划
  47. 下面哪一项不是德育对智、体、美诸育所体现的促进功能?(  )

    • A.基础作用
    • B.动机作用
    • C.方IM作用
    • D.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48. 教育心理学的完善时期是(  )。

    •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 B.20世纪20至50年代
    • C.20世纪60至70年代
    • D.20世纪80年代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