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摸底】2014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实战演练卷(2)
-
性格和气质的关系是什么?
-
简述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方法。
-
一位初三学生在一次化学期中考试中考了59.5分,在自以为某题正确的情况下,找到了该科任老师要求加上该题应得的分数,老师细心地讲解了不能得分的原因,但当他看到该生失望和沮丧的表情时,还是毫不犹豫的给他加了0.5分,并告诉他:“这次借给你0.5分,下次考试的时候要还回来啊!”该学生高兴地答应了。
期末考试中,这位学生的化学考了65分,当他找到该老师还当初借的分数时,老师笑着说:“看到你进步,我很高兴,当初的那0.5分就不用还了。”
之后,该学生就一直很努力地学习化学,遇到有不懂的问题也敢主动地请教老师了,而老师对他的每一次请教都很耐心地回答(不管I"-3题的难易),并且还经常夸他化学有进步,有学化学的天赋。慢慢地,该生的化学成绩达到班上中上等同学的水平了,并且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问题:利用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分析本案例中的初三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和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
简述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
简述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
简述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
-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尔门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叭1921年到l972年)的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他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师认、勾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有叵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
-
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
学校德育就是狭义的德育。
-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 A.孟禄
- B.沛西·能
- C.达尔文
- D.赫尔巴特
-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因此人格没有共性可言。
-
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达到这种度?( )
- A.感知运动阶段
- B.前运算阶段
- C.具体运算阶段
- D.形式运算阶段
-
当一位新手型教师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时,那么在教师成长过程中他属于( )。
- A.关注情境阶段
- B.关注生存阶段
- C.关注学生阶段
- D.关注教学阶段
-
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 )。
- A.能否充分考虑教学情境
- B.能否更多地考虑课堂的管理
- C.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
- D.能否关注自身的生存适应性
-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注意的( )。
- A.指向性
- B.集中性
- C.稳定性
- D.分配
-
读书指导法是一种( )的方法。
- A.以直觉感知为主
- B.以引导探究为主
- C.以实际训练为主
- D.以语言传授为主
-
下列关于终身教育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 A.贯穿人一生的教育
- B.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
- C.强调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
- D.等同于成人教育
-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 )
- A.白板说
- B.做中学
- C.儿童中心主义
- D.实质教育派
-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
- A.发展勤奋感
- B.培养主动性
- C.形成亲密感
- D.建立自我同一性
-
( )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 A.布鲁纳
- B.波斯纳
- C.布鲁巴奇
- D.科顿
-
教学过程以( )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 A.认识活动
- B.实践活动
- C.交往活动
- D.综合活动
-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力以及( )
- A.发展潜能
- B.积极的社会功能
- C.应有的权利感
- D.应有的道德面貌
-
孟子的“自省、自强”体现的德育方法( )
- A.榜样示范法
- B.说服教育法
- C.陶冶教育法
- D.品德修养指导法
-
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 )。
- A.组织策略
- B.精细加工策略
- C.复述策略
- D.元认知策略
-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
- A.《孟子·尽心上》
- B.《论语》
- C.《说文解字》
- D.《学记》
-
国际上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 ( )
- A.主体教育观
- B.精英主义价值观
- C.知识主义价值观
- D.多元主义价值观
-
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 A.凯洛夫的《教育学》
- B.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
-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主要是通过( )表现出来的。
- A.培养人
- B.参与政治活动
- C.传播文化与科学知识
- D.参与经济活动
-
福勒和布朗根据( )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
- A.教师的教学能力
- B.教师的需要
- C.教师管理能力
- D.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
-
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
- A.个别教学
- B.班级授课制
- C.分组教学
- D.道尔顿制
-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 A.孟禄
- B.沛西·能
- C.达尔文
- D.赫尔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