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4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深度押题试卷(4)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个诗人。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接着,昆特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脸红了,并且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再也不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

     (1)你认为弗兰克为什么会有上述反应?(9分)

     (2)为了鼓励弗兰克,昆特女士应该怎么做?(9分)

  2. 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 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4分)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4分)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韦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10分)

  3. 简述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方式。

  4. 简述影响人格的因素。

  5. 简述良好品德的培养方法。

  6. 简述如何针对不同气质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7. 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它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8. 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9.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德、智、体、美、劳,其中,德育是五育中的基础。   

  10. 疏导原则即循循善诱原则。

  11. 体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的教学原则是(  )

    • A.直观性原则 
    •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C.因材施教原则
    • D.量力性原则
  12. 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  )的儿童能达到这种程度。 

    • A.感知运动阶段 
    • B.前运算阶段
    • C.具体运算阶段 
    • D.形式运算阶段
  13.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表现在(  )

    • A.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 B.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 C.文化体系 
    • D.教育为文化本体
  14.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 人。”这体现了(  )

    • A.遗传决定论 
    • B.环境决定论 
    • C.教育万能论
    • D.内发论
  15. 人格的(  )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 A.独特性 
    • B.稳定性 
    • C.整合性 
    • D.功能性
  16. 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这是(  )现象。

    • A.感觉适应 
    • B.感觉对比 
    • C.感觉补偿 
    • D.感觉后效
  17. 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语言文字说服和(  )

    • A.事实说服 
    • B.理论说服 
    • C.直接说服 
    • D.间接说服
  18. 教学是一种交往过程,是(  )

    • A.认知过程 
    • B.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 C.教师与学生双主体 
    • D.学生主导教师主体
  19.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

    • A.《学记》 
    • B.《论语》 
    • C.《大学》
    • D.《中庸》
  20. 思维反映的是(  )

    • A.过去的经验 
    • B.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 C.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 D.人的愿望
  21. 逆反心理出现在(  )阶段。

    • A.中学 
    • B.小学 
    • C.幼儿 
    • D.大学
  22.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年。

    • A.1856 
    • B.1860 
    • C.1862
    • D.1866
  23. ABC理论中B指的是(  )

    • A.诱发性事件 
    • B.个体的情绪
    • C.对事件的看法 
    • D.个体的行为反应
  24.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 A.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B.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 C.倡导性学习 
    • D.转变旧的学习方式
  25. (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 A.品德 
    • B.意志 
    • C.道德 
    • D.情绪
  26. 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 A.政治制度 
    • B.经济制度 
    • C.生产力的发展 
    • D.科学技术
  27.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较大的强制性,与此相对的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较大的(  ) 

    • A.灵活性 
    • B.自愿性
    • C.自主性 
    • D.发展性
  28. 下列属于合理信念的是(  )

    • A.学习取得的成就必须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 
    • B.像你希望别人对你那样对待别人
    • C.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无权过问 
    • D.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9. 德育的永恒主题是(  )

    • A.政治教育 
    • B.爱国主义教育 
    • C.理想教育
    • D.生存教育
  30. “儿童中心主义”违背了(  )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 B.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1. 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 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准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 A.观察法 
    • B.调查法
    • C.实验法 
    • D.历史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