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权威预测试卷(4)
-
课上马老师给大家讲“波伊尔定律”。他说具有恒定质量和温度的气体,其压力与体积成反比。后来他又出示一个公式“P×V=K”并解释说其中P代表压力,V代表体积,K代表一个衡量(衡量中包括恒定的质量和温度)。他边举例边板书:如果P=2个大气压,且衡量为8,那么体积就是4立方厘米。2个大气压×4立方厘米=8。如果我们把压力变量改为4个大气压,体积就成了2立方厘米,4个大气压×2立方厘米=8,别的同学都懂了,可是班上的小妮小刚还是搞不明白。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他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你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对,体积再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对于小刚,老师也了解他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他对小刚说,你鼓起腮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侧面颊变的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小刚自己尝试了几次。也搞明白了“波伊尔定律”。
问题:请分析马老师的教学符合哪一项教学原则?
-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
-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
根据迁移的内容,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
- A.发展勤奋感
- B.培养主动性
- C.形成亲密感
- D.建立自我同一感
-
记忆术是一种有效的复述策略。
-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 A.阶段性
- B.顺序性
- C.不平衡性
- D.差异性
-
我国学科课程的雏形是( )
- A.七艺
- B.语文、数学、外语
- C.礼乐射御书数
- D.四书五经
-
下面属于情绪而不属于情感的是( )
- A.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 B.对祖国的热爱
- C.助人为乐的幸福感
- D.高考录取后带来的喜悦
-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 )为重点的教育。
- A.个性品质
- B.全面发展
- C.创新精神
- D.动手能力
-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 )
- A.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B.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 C.促进生产力发展
- D.提高升学率
-
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
- A.生产劳动
- B.模仿
- C.语言
- D.动物本能
-
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的作用是( )。
- A.可能性
- B.影响作用
- C.决定作用
- D.外在作用
-
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这说明了( )。
-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 B.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 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 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方法发展与改革
-
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与其他阶段相比,不同的是( )
- A.单维思维
- B.多维思维
- C.思维的不可逆
- D.以命题形式进行
-
“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
- A.直观性原则
- B.巩固性原则
- C.启发性原则
- D.循序渐进的原则
-
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
在知觉、思维、记忆等认知活动中,往往强调速度而不是精度的认知风格属于( )。
- A.场独立型
- B.沉思型
- C.场依存型
- D.冲动型
-
学生源于对学习内容或结果的兴趣引发的学习动机,属于( )。
- A.内部动机
- B.外部动机
- C.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 D.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
当个体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而使目标无法达成时,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这种心理现象是( )反应。
- A.压力
- B.挫折
- C.焦虑
- D.愤怒
-
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中学”的过程。这一观点是由( )提出的
- A.赫尔巴特
- B.夸美纽斯
- C.杜维
- D.凯洛夫
-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
- A.发展勤奋感
- B.培养主动性
- C.形成亲密感
- D.建立自我同一性
-
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在哪方面的表现?( )
- A.广度
- B.强度
- C.时间
- D.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