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冲刺试卷(3)
-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液的内容标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溶液的形成”的部分内容如下:
一、溶液
【实验9-1】
在20 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吗?
【讨论】
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实验9-2】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3 ml水,分别加入l-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3 ml汽油,再分别加入l~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经教师同意,也可以用其他溶剂或溶质来进行实验。
【实验9-3】在盛有2 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用红墨水是为了显色,利于观察),振荡。然后再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 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有什么现象发生?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要求:
(1)谈谈你对该处“溶液”的教学价值的认识。
(2)根据上述三个材料,完成“溶液”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
-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直到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
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
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尔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10009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9,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请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并说明它在中学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2)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发现过程,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一次习题课的教学摘录。
[任务驱动]
出示任务:如何判断金属Cu和金属Fe金属性的强弱?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形成方案)
[交流评价]
教师巡视并选取四个典型实验方案,让各小组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方案1:Cu和Fe分别加入盐酸中 是否有气体生成
方案2:Cu和Fe分别加入食醋中 是否有气体生成
方案3:Fe加入CuSO4溶液中 是否有Cu生成
方案4:Cu加入FeCl3溶液中 Cu是否消失
[巩固提高]略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化学原理,你认为哪个方案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2)请你针对方案2和方案3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3)从评价类型来看,上述教学摘录中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
-
案例:
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老师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设计片段:
【设计一】将二氧化碳通x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加热时,溶液又变回紫色。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解释: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了碳酸,酸性物质会使石蕊变红。加热后碳酸分解,因此石蕊又变回紫色。由此,进一步介绍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二】将碳酸饮料振荡,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提问:为什么碳酸饮料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hA.水中会产生碳酸吗?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提问: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水生成了碳酸吗?是否因为二氧化碳本身就具有酸性?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石蕊试纸条不变色。将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石蕊试纸条变红。由此推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进一步介绍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
(1)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片段,说明两个设计的特点。
(2)设计二体现了哪些教学理念?
(2)根据上述教学设计片段,归纳总结“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内容的基本教学策略。
-
下列哪项是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
- A.演示法
- B.实验法
- C.陶冶法
- D.启发法
-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什么是化学课堂有效提问,化学课堂提问的功能有哪些?
(2)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注意什么?
-
分类是化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 B.根据能量的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 C.根据分子组成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
- D.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将一个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下列有关教学内容选取和组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教科书内容是教学内容组织和选取的重要参考
- B.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必须与教科书保持一致
- C.教学内容的选取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在教科书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
- D.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
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被誉为我国“制碱工业先驱”的科学家是( )。
- A.汤姆逊
- B.张青莲
- C.门捷列夫
- D.侯德榜
-
25℃时,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
作为课堂教学的“科学探究”,其主要环节有( )。
- A.选题、论证、假设、计划、实施
- B.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 C.观察、实验、测定、数据处理、科学抽象、理想模型、假说、验证、得出结论
- D.调查、分析、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收集并处理数据、验证方案、得出结论
-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
从香荚豆中提取的一种芳香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8H8O3,遇FeCl3溶液会呈现特征颜色,能发生银镜反应。该反应可能的结构简式是( )。
-
某教师在“金属资源的保护”的教学中。这样导入课题:“家里用的铁制水壶和铝制水壶坏了以后不用了,放置在一个角落里,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现象?你怎样保护你骑的自行车,防止其生锈?”该教师采用的导入方法是( )。
- A.实物导入
- B.旧知导入
- C.直接导入
- D.社会导入
-
下列关于化学用语的表示正确的是( )。
-
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 )。
- A.知道DH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 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 C.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
- D.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列出的教学目标“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中“初步”属于( )。
- A.行为主体
- B.行为动词
- C.行为条件
- D.表现程度
-
在选择化学教学媒体时,其选择依据是( )。
- A.化学教学媒体的功能和特点
- B.教学内容的要求
- C.是否易于操作,达到最佳效果
- D.学生的个性特点
-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下列除杂操作可行的是( )。
- A.通过浓硫酸除去HCl中的H2O
- B.通过灼热的CuO除去H2中的CO
- C.通过灼热的镁粉除去N2中的O2
- D.通过水除去CO中的CO2
-
在化学学习中,学生针对“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 A.元认知策略
- B.组织策略
- C.精细加工策略
- D.资源管理策略
-
下列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一级主题的是( )。
- A.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 B.物质的化学变化
- C.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 D.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
初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要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下列不符合上述评价理念的是( )。
- A.统一评价标准,进行定量评价
- B.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
- C.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 D.评价目标多元化
-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 )四个部分。
- A.诊断建议
- B.实施方法
- C.实施建议
- D.教材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