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预测试题(一)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阅读关于“聚落与环境”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要求:“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聚落与环境”的内容。

    聚落与环境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乡村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城市规模较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图4.12)。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图4.13中列出了一些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世界上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聚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图4.14),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地等呈条带状(图4.15)。

    要求:

    (1)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8分)

    (2)依据教学重、难点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6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李老师关于“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繁星闪烁,地球在宇宙中转动,配以音乐,学生自然进入情境,感受浩瀚宇宙和人类对地球科学探索的艰辛。

    2.引用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的话“地球的名字该叫水球而不是地球”引发思考:“为什么叫水球而不叫地球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评价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观察课

    件、地球仪.讨论、

    交流.发表意见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

    1.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做量算游戏。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图“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提示:无论南、北半球都是陆地的面积小于海洋。

    3.得出结论: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仅占29%,因此有“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说法。

    学生做量算游戏:

    两人一组.运用地球仪.用数据采集的方法参照教材活动,统计海陆比例。

    通过观察图片、地

    球仪,分析、讨论,

    归纳出结论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归纳及总结信息的能力

    创设情境.给学生自我展示:“说出你知道的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肯定积极发言、敢于表达观点的小组及个人、鼓励参与。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培养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2.设计练习竞猜题:

    (1)将大洲、大洋各知识点设置为ABCD四组题,让学生进行选择,每组题中有35小题。

    (2)设置贴近生活实际并具梯度性的题目。

    3.评价学生活动。

    1.阅读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与海峡的概念.

    2.以游戏形式分组比赛.促进学生发挥主动性、合作性,利用地球仪.联系已有知识、资料,由小组合作完成.

    遵从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活动3“绘制大陆轮廓图”。

    完成教材中的活动3

    培养地理空问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

    1.教师组织、主持游戏竞赛:

    (1)拼图题,大洲的颜色、名称、拼图操作由3名同学合作完成。用时最少的小组为比赛获胜组。

    (2)环球旅行游戏。

    2.肯定学生,表扬表现好的小组及个人并记入成长记录袋。

    学生小组竞赛.巩

    固知识

    巩固延伸.合作交流.竞争学习

    小结

    1.学生交流学习心得;2.课堂小结,出示提纲,回顾课程内容。

    知识拓展

    课后分小组出一份主题为《大洲、大洋知多少》的手抄报并在班里展示。

    问题: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2分)

    (2)分析此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8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孙老师在安排学生自学“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时,向学生展示自学要求如下:

    (1)什么是气候变化,其主要表现有哪些?

    (2)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划分,有哪几种类型?

    (3)你是如何理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

    (4)不同尺度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5)我国近百年来气候变化有哪些特点?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问题:

    (1)分析材料中张老师设计的自学要求的优点和不足。(6分)

    (2)如何设计学生的自学要求?(10分)

  4. 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评价的实施’’这一评价建议的理解。

    (从评价方式等方面思考)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乌克兰地区图及辛菲罗波尔和切尔尼戈夫两座城市的气候数据统计。

    材料二乌克兰地处东欧平原南部.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黑土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19世纪中期以后.这里逐渐成为重要的农业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该地区多次发生“黑风暴”现象。

    材料三乌克兰东部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工业区之一,冶金、机械、电力、化学等重工业发达。

    问题:

    (1)运用资料中的数据,对比分析辛菲罗波尔和切尔尼戈夫两座城市气候的差异。(6分)

    (2)分析“黑风暴”现象形成的原因。(4分)

    (3)简述该地区发展重工业的有利条件。(6分)

  6. 绘制太阳系构成示意图,按距离太阳的远近注明八大行星及小行星带,并说明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7. 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①遥感技术②地理信息系统③全球定位系统 查看材料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②③
  8. 根据材料完成第题: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捕捉、检测、描述、表达能力迅速提高,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下列关于全球定位系统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查看材料

    • A.车辆跟踪
    • B.合理分配车辆
    • C.降低能耗
    • D.提高运营成本
  9. 在图示月份中(  )。 查看材料

    • A.②地夜长超过10小时
    • B.三地中①地昼长最长
    • C.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月相等
    • D.三地中③地昼长变化最大
  10. 1993——2003年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变化特征是(  )。

    ①结构不断优化②能源构成以煤为主

    ③石油比重上升最快④清洁能源比重较低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
  11. 2003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已经达8299.3万吨,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的有效措施是(  )。

    • A.限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 B.以新能源全面取代石油
    • C.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
    • D.全部依靠国际市场
  12. 根据材料完成第题:

    下图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   

          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则a,b两月分别是(  )。                  查看材料

    • A.1月、2月
    • B.3月、4月
    • C.6月、7月
    • D.11月、12月
  13. 地点3地层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查看材料

    • A.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 B.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 C.沉积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 D.侵蚀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读我国1993年和2003年能源消费构成表.回答11~12题。
  14. 根据材料完成第题: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正常情况下,下面的岩层总是比上面的岩层古老。化石多保存于沉积岩层中,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图中(  )。 查看材料

    • A.甲层深度约2900千米
    • B.乙层由外力作用形成
    • C.丁层的时代最古老
    • D.共有十个时代的地层
  15. 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

    • 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
    • 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 C.降低了大气相对温度
    • 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16. 地质队员发现乙处有金矿出露,考虑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能找到沙金(沉积物中的细小金粒)的地方是(  )。 查看材料

    • A.a
    • B.b
    • C.c 
    • D.d
  17. “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针对的问题是(  )。 查看材料

    • A.酸雨蔓延
    • B.水污染严重
    • C.全球气候变暖
    • D.生物多样性减少
  18. 根据材料完成第题:

    读我国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甲成为图中区域规模最大的村落和集市,最主要的条件是(  )。 查看材料

    • A.地处河流上游。水质良好
    • B.周围地貌多样,风景优美
    • C.地形平坦开阔.交通方便
    • D.背靠丘陵缓坡,滑坡很少
  19. 该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有(  )。

    ①坡地开荒导致水蚀严重②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

    ③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④农业结构调整导致酸雨增加 查看材料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20. 根据材料完成第题:

    2013年3月23日,全球许多国家都参与了“地球一小时”活动。活动主题为“我做绿口客”“环保七选一”“每周一起来”。

    这一活动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查看材料

    • A.持续性原则
    • B.公平性原则
    • C.共同性原则
    • D.阶段性原则
  21. “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平原.但“长三角”地区铁路运输比重明显小于环渤海地区,制约“长三角”地区铁路网建设的最主要因素是(  )。 查看材料

    • A.土地价格高
    • B.劳动力工资水平高
    • C.河网密布
    • D.降水丰富.洪涝灾害频发
  22. 根据材料完成第题:

    枸杞是宁夏五宝之一,宁夏境内的中宁县是我国著名的枸杞之乡.已经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中宁地区土壤碱性重,昼夜温差大,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枸杞的生长。

    该地区枸杞质地优良的自然原因有(  )。

    ①科技创新,培育优质品种②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③水源充足,黑土肥沃④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 查看材料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23. 根据材料完成第题:

    读“我国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三种货运方式占全国的比重示意图”

    公路运输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主要的货运方式,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地形②气候③植被④资源 查看材料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24. 图中甲洋流对M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 查看材料

    • A.增温增湿
    • B.增温减湿
    • C.降温减湿
    • D.降温增湿
  25. 图中由a、b、c、d四条等温线组成了一个古币型等温线图,a.b、c、d四条等温线中能代表甲所在海区的是(  )。 查看材料

    • A.a
    • B.b
    • C.c 
    • D.d
  26. 下列降低该城市PM2.5含量的措施中。切实可行的是(  )。 查看材料

    • A.冬季减少燃煤取暖
    • B.减少私家车出行
    • C.夏季减少空调使用
    • D.禁止建筑业施工
  27. 根据材料完成第题:

    某圆形区域内由四条两两相互对称的等温线组成的图,因其极像古代的钱币,被称为古币型等温线图。下图为某陆地沿海洋流及其附近某海区古币型等温线分布图.

    图中洋流所在的大洋为(  )。 查看材料

    • A.太平洋
    • B.大西洋
    • C.印度洋
    • D.北冰洋
  28. 改变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②营建速生薪炭林

    ③推广生活用煤用电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⑤大力发展畜牧业⑥加强交通建设 查看材料

    • A.①②⑤
    • B.②⑤⑥
    • C.①②⑥
    • D.①②③④
  29. 根据材料完成第题:

    读我国华南某城市2012年PM2.5月变化统计图.

    该城市夏季PM2.5含量数值全年最低的主要原因是(  )。 查看材料

    • A.风力小
    • B.降水多
    • C.尾气少
    • D.蒸发强
  30. 根据材料完成第题: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中体现的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  )。 查看材料

    • A.固体燃料的消费比重上升
    • B.液体、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降低
    • C.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
    • D.液体燃料的消费比重稳步上升
  31. 下图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大气污染加剧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壤污染严重④水污染严重 查看材料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