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练习题(2)
- 
				
下面是一位班主任老师的教学日记: 我班的一位同学是从二年级直接升入四年级的跳级生,跳班后,仍是班内学习的尖子,区里的几次数学比赛他都取得了较好的名次。这个孩子聪明、性格内向、深沉,但却有些傲慢,常常看不起人。上课时谁要是答不上问题来,他总是轻蔑一笑,并且显出极不耐烦的神情。我曾想过当场点名批评他,后来改变了主意。一次放学后,我留下了他,对他说:“这学期我们共学过多少形容笑的词语?”他想了想说:“微笑、大笑、狂笑、冷笑、耻笑、讥笑,还有哈哈大笑。”我说:“同学在复述课文时,我看见你笑了,是吗?”他点了点头。我又继续说:“你看用哪个词形容你当时的笑合适呢?”他很敏感,脸红了,低声说:“讥笑,耻笑。”我说:“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他说:“由于看不起人而笑话人。”我说:“是呀,尊重别人是应该有的道德风尚,虚心才能使你进步得更快。”从此以后,他常常主动帮助后进生学习,上学期还被评为学校的“三好学生”。 问题:(1)这位班主任老师采用了何种德育方法?其基本含义是什么?(2)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运用此方法应注意哪些方面的要求?
 -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 
				
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品德。
 - 
				
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 )。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 
				
我国义务教育具有三个特征是( )。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 B.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 
				
班主任对班级领导管理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 )。
- A.个性影响力
 - B.形象影响力
 - C.服务影响力
 - D.经济影响力
 
 - 
				
格塞尔的“单卵孪生儿爬楼梯试验”,充分说明了( )。
- A.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 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个性
 - C.遗传素质可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 D.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 
				
短时记忆指的是信息保持时间( )的记忆。
- A.不超过2秒
 - B.不超过1分钟
 - C.超过1分钟
 - D.不超过5秒
 
 - 
				
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
- A.泰勒
 - B.罗杰斯
 - C.布卢姆
 - D.布鲁纳
 
 - 
				
“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体现的迁移种类是( )。
- A.逆向迁移
 - B.负迁移
 - C.垂直迁移
 - D.一般迁移
 
 - 
				
林黛玉式的“见花落泪”、“对月伤怀”的情绪状态属于( )。
- A.心境
 - B.激情
 - C.应激
 - D.挫折
 
 - 
				
系统脱敏法由( )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
- A.沃尔朴
 - B.福勒
 - C.雅各布松
 - D.奥苏伯尔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比,它的缺点是( )。
- A.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
 - B.不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 C.忽视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
 - D.强调要以儿童为中心
 
 - 
				
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的一些引导性的材料是( )。
- A.概念
 - B.认知结构
 - C.学习定势
 - D.先行组织者
 
 -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还决定着( )。
- A.教育年龄
 - B.教育目的
 - C.教育年限
 - D.教育手段
 
 - 
				
当一个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时,拒绝相信此事,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是防御机制中的( )。
- A.压抑
 - B.否认
 - C.文饰
 - D.代偿
 
 - 
				
由于数学教师讲课很生动,激发了某小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这种学习动机属于( )。
- A.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
 - B.低级的动机
 - C.高级的学习动机
 - D.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 
				
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 
				
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的特点。
- A.顺序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阶段性
 
 -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称为( )。
- A.刺激分化
 - B.消退
 - C.刺激泛化
 - D.获得
 
 - 
				
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
- A.认知内驱力
 - B.附属内驱力
 - C.欲望内驱力
 - D.自我提高内驱力
 
 - 
				
( )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
- A.《大教学论》
 - B.《普通教育学》
 - C.《民主主义与教育》
 - D.《教育论》
 
 - 
				
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叫作( )。
- A.锻炼法
 - B.陶冶法
 - C.鼓励法
 - D.示范法
 
 - 
				
在领导班级的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属于班主任领导方式的哪一种?( )
- A.权威型
 - B.民主型
 - C.放任型
 - D.迁就型
 
 -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 A.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 B.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 C.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 D.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 
				
关于考试焦虑的处理,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 A.考试焦虑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
 - 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
 - C.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可以了
 - D.系统脱敏法是治疗焦虑症的方法之一
 
 -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称为( )。
- A.说服法
 - B.榜样法
 - C.陶冶法
 - D.锻炼法
 
 - 
				
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给学生,这是我国( )的雏形。
- A.活动课程
 - B.学科课程
 - C.综合课程
 - D.结构课程
 
 -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 )。
- A.实验法
 - B.讲解法
 - C.讨论法
 - D.演示法
 
 -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不包括( )。
- A.知识观
 - B.品德观
 - C.学生观
 - D.教学观
 
 - 
				
记笔记有助于引导个人的注意,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它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
- A.精加工策略
 - B.复述策略
 - C.组织策略
 - D.元认知策略
 
 - 
				
下列哪一项属于元认知的实例?( )
- A.学生在考试之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 C.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 D.利用复述策略记忆
 
 - 
				
从整个中学阶段看,哪一个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
- A.初一年级
 - B.初二年级
 - C.初三年级
 - D.高一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