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卷(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学生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
一部分教师认为,应该改革阅读教学模式,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王老师还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
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这么好。原来体育课后上语文课,刚刚进行剧烈活动的学生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平静下来。现在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期中考试,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新的上课方式。
问题:
结合新课程改革,谈谈终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
-
简述中学生心理辅导的要求。
-
心理辅导的系统脱敏法
-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教学。
-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
一般情况下,曾被强化过的行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
政治制度既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力才能
-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
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 )。
- A.马卡连柯
- B.加里宁
- C.乌申斯基
- D.赞可夫
-
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 A.维果茨基
- B.布鲁纳
- C.加涅
- D.桑代克
-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体现的是( )对人格的影响。
- A.同辈群体
- B.家庭教育
- C.早期童年经验
- D.社会文化环境
-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
- A.皮亚杰
- B.柯尔伯格
- C.埃里克森
- D.华生
-
主张在学习目标上,要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自我实现的人的理论流派是( )
- A.行为主义
- B.认知学派
- C.人本主义
- D.建构主义
-
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具有法制观念取向者属于下列( )时期的特征。
- A.前习俗水平
- B.习俗水平
- C.后习俗水平
- D.道德成规前期
-
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非指示性原则的心理学家是( )。
- A.潘菽
- B.维果斯基
- C.罗杰斯
- D.马斯洛
-
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属于( )。
- A.组织策略
- B.监视策略
- C.调节策略
- D.精细加工策略
-
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
- A.基础型课程
- B.拓展型课程
- C.研究型课程
- D.发展型课程
-
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
- A.知觉整体性
- B.知觉选择性
- C.知识理解性
- D.知觉恒常性
-
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
- A.先慢后快
- B.先快后慢
- C.时快时慢
- D.均匀递减
-
《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考核内容为“政治思想、业务水平、( )、工作成绩,几个方面。
- A.工作态度
- B.工作热情
- C.工作效率
- D.工作质量
-
皮亚杰认为已经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的儿童处于( )
- A.感知运动阶段
- B.前运算阶段
- C.具体运算阶段
- D.形式运算阶段
-
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互补性
- C.差异性
- D.阶段性
-
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 )。
- A.个别教学
- B.班级授课制
- C.复式教学
- D.小组教学
-
以“产婆术”著称的提倡启发式教学是古代先哲( )。
- A.孔子
- B.孟子
- C.苏格拉底
- D.亚里斯多德
-
王老师非常关心别人对他的看法,经常问自己“学生.同事.领导如何看待我?”王老师处于成长的( )
- A.关注生存阶段
- B.关注情境阶段
- C.关注学生阶段
- D.关注角色阶段
-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过分强调“标准”、“准确”,易使学生的学习发生( )
- A.逻辑联系
- B.非实质性联系
- C.客观联系
- D.非人为性联系
-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 )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 A.上课
- B.读书和作业
- C.活动和交往
- D.谈话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