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6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卷(3)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材料:

    小明是刚转入一中的初一年级学生,他在原学校时成绩优秀,总是班里的第一名,但来到新学校以后,因学习环境不适应,渐渐地,成绩下降到二十几名,这给小明的打击不小。从此,小明来学校时总把衣服的拉链拉得很高,将头藏进衣服里,不愿见人。

    问题:

    (1)小明的这种状况属于什么心理现象?

    (2)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帮助小明摆脱困境?

  2.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

  3. 材料:

    学生李某从小父母离异,跟着年老多病的祖父生活。祖父对他管教不严,他经常和社会上的一些无业青年混在一起,打架斗殴。父亲偶尔回家,对他不是打就是骂。在学校,他破坏课堂纪律,拖欠作业,完不成学习任务,还欺负小同学,全班同学都看不起他、疏远他。但他喜欢运动,是班级篮球队的主力队员。

    问题:

    (1)简析李某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

    (2)联系材料分析班主任应如何对李某进行教育。

  4. 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有哪些。

  5. 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6. 谈话法是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7. 难度较低的试卷区分度较低,难度较高的试卷区分度较高。

  8. 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9. 教育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灭亡而灭亡。

  10. 示范与讲解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11. 素质教育以(  )为根本宗旨。

    • A.培养创新精神
    • B.提高国民素质
    • C.发展实践能力
    • D.促进全面发展
  12. 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写“磊”。这种现象属于(  )。

    • A.一般迁移
    • B.具体迁移
    • C.水平迁移
    • D.垂直迁移
  13. 最近晓敏的妈妈很苦恼.晓敏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每次妈妈说什么她都说会反驳说:“我们老师说了,要怎么怎么样……”,妈妈的话晓敏都不听。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晓敏处于(  )。

    • A.自我中心阶段
    • B.权威阶段
    • C.可逆性阶段
    • D.公正阶段
  14. 马卡连柯说:“公社的教育方针概括地说。就是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的影响。”与之相对应的德育原则是(  )。

    • A.知行统一原则
    •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5. 小斌经常想“我为什么要活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每天都想很多遍.明知道没必要却控制不住自己的大脑.以致小斌很痛苦。小斌的心理问题属于(  )。

    • A.强迫症
    • B.焦虑症
    • C.抑郁症
    • D.恐惧症
  16. 升入初一的学生珍妮,总是不能理解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自尊心不足,有时常常想:自己是个怎样的人,自己以后该干什么,上学有什么好处等问题,整个学期一直处于犹豫、迷茫、彷徨之中。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她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

    • A.亲密对孤独
    • B.勤奋对自卑
    •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 D.信任对不信任
  17. 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

    • A.泰勒
    • B.罗杰斯
    • C.布卢姆
    • D.布鲁纳
  18. 小鹏因为将同桌的本子、橡皮等学习用具占为己有,被崔老师叫到办公室进行教育。他满口答应不再犯.可是第二周崔老师发现小鹏又将其他人的学习用具占为己有。这体现了德育过程哪个规律?(  )

    •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 C.长期、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 D.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19. 小菲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我们作为公民虽然认可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是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以及大多数公民的要求而相应的改变。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小菲处于道德发展的(  )。

    • A.前习俗水平阶段
    • B.习俗水平阶段
    • C.后习俗水平阶段
    • D.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20. 认为人的心灵如同A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家是(  )。

    • A.卢梭
    • B.杜威
    • C.福禄贝尔
    • D.洛克
  21. 孔德说:“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这种教育目的论属于(  )。

    • A.个人本位论
    • B.社会本位论
    • C.知识本位论
    • D.能力本位论
  22. 下列教学案例中符合“最近发展区”规律的是(  )。

    • A.学生已经学会了加法运算.付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发现减法的运算规律
    • B.学生刚刚接触几何学,理解了点、线、面的概念,周老师给学生讲解如何计算棱锥体体积
    • C.秦老师让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自学二十六个英文字母
    • D.薇薇已经具备熟练的英文听说读写技能。陈老师让其学习英文字母的读写
  23. 陶行知先生曾做过一个比喻“接知如接枝”,这个比喻体现了(  )。

    • A.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 B.学生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 C.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 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辅相成
  24. 某学生过分害怕老鼠,教师先让他看小老鼠的电影,然后看一些可爱的小老鼠的图片,谈论自己养小白鼠的经历,再让他看笼子里的小老鼠,通过逗它、给它喂食等活动,消除对老鼠的恐惧反应。教师对该生所用的行为矫正方法是(  )。

    • A.理性—情绪疗法
    • B.自我控制法
    • C.松驰训练法
    • D.系统脱敏法
  25. 亮亮最近新换了一个发型.特别想让同学们夸他帅,课堂上每次老师提问的时候,他总是为了让老师叫他,做出一些怪异的行为,老师和同学都不予理睬,随后他的这种行为便逐渐减少了。这种行为矫正法称为(  )。

    • A.强化法
    • B.系统脱敏法
    • C.消退法
    • D.惩罚法
  26. 一位鞋商一天把他的销售人员叫来吩咐说:“给你个任务,把鞋卖到非洲去,你若能完成,我将会给你丰厚的回报,若不能你就不用回来了。”这时候销售人员非常苦恼,他觉得老板这不是难为人吗。怎么可能把鞋卖给非洲人呢,那里的人根本就不穿鞋的。对这件事情他非常生气,甚至想辞职不于。这时候他朋友告诉他说这不是很好的机会吗,就是因为那里的人不穿鞋,所以才是巨大的市场,听完朋友的一席话,销售人员豁然开朗。这位朋友用的策略是(  )。

    • A.认知转换法
    • B.情绪宣泄法 
    • C.注意转移法
    • D.自我放松法
  27. 所谓脱式计算,即递等式计算,是把计算过程完整写出来的运算。调查表明,成年人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时往往不会进行脱式运算.而使用口算,甚至有的成年人已经忘记了脱式运算的具体规则。这种现象可以运用遗忘的(  )理论来解释。

    • A.痕迹衰退说
    • B.提取失败说
    • C.压抑说
    • D.同化说
  28. 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整合、促进社会流动和促进社会变迁.这体现了教育具有(  )。

    • A.负向功能
    • B.隐形功能
    • C.个体功能
    • D.正向功能
  29. 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子胥过昭关,因担心被抓回楚国,父仇不能报,一夜之间竟然愁白了头。伍子胥所处的情绪状态属于(  )。

    • A.心境
    • B.苦闷
    • C.应激
    • D.激情
  30. “5+2=0”的现象.表明应强调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

    • 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 B.理论联系实际
    •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 D.正面启发.积极引导
  31.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听到自己金榜题名,狂喜之下,竟然意识混乱,手舞足蹈,疯疯癫癫。范进所处的情绪状态属于(  )。

    • A.心境
    • B.激情
    • C.应激
    • D.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