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师资格证《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深度押密卷(4)
-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
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2)课文摘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以后.各派政治力量就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又展开了激烈斗争。
在国民议会中.反对共和制的议员占多数。1875年初,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也把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但是,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此后,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在“辛亥革命”这一课中“有关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两面性的体现”的难点讲解,某位老师通过让同学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以下是该老师在上本课时的教学片段:
材料一
以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成为反清革命的坚决反对者,梁启超曾公开表示:“刀加吾颈,枪指吾胸,吾敢日期期以为不可,期期以为不可也。”
材料二
孙中山曾说:“革命不免于杀人流血固矣.然不革命则杀人流血之祸可以免乎?”
材料三
辛亥革命成功之前,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起义:1906年蔡邵文、刘道一发动萍浏醴起义,1907年5月22日发动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6月2日发动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年12月20日发动镇南关起义,1911年4月27日发动黄花岗起义,无一不是以失败而终,但革命党人没有放弃直至辛亥革命成功。
师:同学们通过以上三段材料自由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①通过材料分组讨论,简单归纳辛亥革命的过程。
②通过材料简要总结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原因。
(1)结合设问,对该老师选取的材料有何评价?(8分)
(2)对该老师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教学片段运用了哪种教学方法?并谈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8分)
-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对下列文字中四个错误加以修正。
中国古代成文法自战国时代的《法典》开始,到秦汉时代都是按照儒家精神制订的。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是《唐律》的制定和《唐律疏议》的撰写。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形式是中华法系的鲜明特点。(4分)
(2)英国法系特别注重法典的历史延续性,例如:《权利法案》。请列举该法系两例具有恒久法律效力的其他成文法典名称。(4分)
(3)近代欧洲大陆各国的法律大多渊源于罗马法。古罗马法实行的法律诉讼制度和原则中,至今依然起作用的有哪些?(3分)
(4)结合下列材料和已有知识简要分析罗马法产生的历史根源。(5分)
材料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奴隶制大田庄在东罗马帝国不占主要地位。君士坦丁堡和阿拉伯、伊朗、印度有贸易关系,是“沟通东西方的金桥”,成为繁荣的工商业中心。
——《罗马法论纲》
-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教科书“雅典城邦的政治民主”一课时。某位老师考虑到“雅典民主”的评价是一个重点、难点,因而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它,便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合作参与的教学活动。在学习本节课前,教师先宣布准备班内选举一名历史课代表。除了讲明历史课代表的职责外,他更多地鼓励学生参选,但有一个条件,每位参选者必须准备2—3分钟的竞选演讲,阐述自己当选后准备如何提高班级的历史学习成绩。在讲完了雅典民主的内容之后,这位老师便宣布准备采用雅典民主的方式选举产生历史课代表。同学们听了都很兴奋,这种兴奋来源于对雅典民主的向往,来源于自己能参与。
等到选举时,教师请有意参选的同学到讲台前,然后宣布选举人和被选举人资格。他首先宣布借读生没有选举资格,再宣布没有本市户口的同学没有资格,这样就有几名同学被迫退出选举,对此大家似乎没有太大争议。可当老师宣布女同学没有资格时,女同学大呼不公平,直到老师不得不解释这是按雅典民主程序进行选举后,大家才安静下来。然后老师再宣布每个小组只能出一名代表,又有人退出。随后在剩下的竞选者演讲完了自己的竞选纲领后,由剩下的具有选举权的同学举手表决.这样才选出了历史课代表。
选举结束后,老师既请当选者谈感想,也请落选者、女同学、借读生等谈感受,等大家都谈完了.对雅典民主的全面、客观的评价也水到渠成了。
(1)分析该体验式教学案例,你认为该教师在教学中抓住了哪几个重要环节,并加以评述。此外,有哪些不足?(10分)
(2)就历史教学而言,采取体验式教学有哪些难点,在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6分)
-
有效的教学设计包含着怎样的特征?(10分)
-
中学教师如何正确使用中学历史教科书?(10分)
-
简述高中历史课堂提问所遵循的原则。(10分)
-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下列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评价的方法是( )。
- A.开展历史调查
- B.撰写历史论文
- C.进行历史制作
- D.建立历史学习档案
-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 B.政治体制僵化使官员拘泥规制
-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致官员穷于应付
- D.皇帝个人独裁使官员唯命是从
-
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发展农业
- B.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
-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没收政策
-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毫无成就
-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在参与某次国际活动时说:“如今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有几个兄弟国家参加,要配合,要有板有眼,都要合拍。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还要本着学习的精神。”材料中的“正规戏、舞台戏”反映了新中国哪一外交成就?( )
- A.访问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B.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参加日内瓦会议,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 D.参加亚非会议,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外交策略
-
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
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唯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清朝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魏晋时期是书体演变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 B.“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中国画的特点
- C.“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
- D.《离骚》是古典文学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
20世纪国际社会为维持和平进行了不懈努力。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国际联盟制裁了日本对中国东北三省的侵略行径
- B.联合国安理会有权采取行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 C.《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美苏两国妥协的产物
- D.冷战结束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维护了欧洲和平
-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以上《天津条约》的内容表明( )。
- A.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
- B.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
- C.“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
- D.列强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
-
1967年1月,出现“一月风暴”的是( )。
- A.上海
- B.北京
- C.广州
- D.武汉
-
美国学者沃勒斯坦指出,“历史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的框架之内运作的”。他实际上强调的是( )。
-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 B.资本主义的逻辑决定世界各国的发展
- C.当今整个世界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形态
-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
1796年9月,华盛顿在他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在行使权力时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华盛顿的用意是强调( )。
- A.中央集权原则
- B.自由平等原则
- C.分权制衡原则
- D.司法独立原则
-
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美国以外的西方国家属于第二世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 A.开始重视亚非拉国家的作用
- B.无意与第一、第二世界国家改善关系
- C.已经放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强调国际政治的主题是反对霸权主义
-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
清代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它的设置是皇权加强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 )。
- A.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互相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
- B.实现了皇帝“票拟”和“批红”的设想
- C.取代了丞相。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 D.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
“府院之争”的激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
- A.国会内各派政客之间的权力之争
- B.南方、北方军阀之间的地盘之争
- C.是否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争
- D.美国、日本抢夺对华控制权之争
-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
1921年,苏俄以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 )。
- A.使农民失去土地
- B.增加了农民负担
- C.只照顾了国家利益
- D.兼顾国家与农民利益
-
史学家黄仁宇说:“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现在( )。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 C.出席万隆会议时
-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
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④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
-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古希腊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的名言:“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
- A.雅典没有不参政的男人
- B.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全雅典人利益
- C.他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 D.雅典民主政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
-
据统计,“1965年,美国最大的100家工业公司中,家族控制的占36%,经理控制的占64%。”材料表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 )。
- A.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政府干预私人垄断受到打击
- B.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和生产过程复杂,出现“经营者革命”
- C.生产力的发展。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拥有
- D.经营管理人员的不断增加.“新中间阶层”出现
-
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七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
-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
-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