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6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模拟试题(10)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查看材料

  2. 请为本文设计两道课堂练习题,说明设计意图并给出参考答案。

    查看材料

  3. 案例:

    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片段,完成下题。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那么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通过自学我们有了大致的了解,首先我们知道,林黛玉是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小姑娘,母亲去世后孤身一人来到贾府,投奔外祖母,同学们想一想,她实际上处于一种怎样的生活境地?

    生:寄人篱下。

    师:非常好,林黛玉在贾府的处境就是寄人篱下。因为寄人篱下,所以她一进贾府就自然产

    生了一种防卫心理,不知道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留心到,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好吗?

    生:“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

    师:找得非常准确.林黛玉进入贾府后确实是步步小心、时时在意。那么,她进入贾府以后该怎样和贾府的人说话呢?我们现在就来品一品林黛玉与贾府的人曾说的话。请同学们在书中勾画一下,林黛玉进贾府后和哪些人说了些什么话。

    生:第一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第二处:黛玉便向椅上坐了……岂得去沾惹之理?

    师:请坐!这位同学找了到了两处,一是林黛玉回答大舅母邢夫人说的话,二是回答二舅母王夫人说的话,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处,林黛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回答邢夫人话的?

    生:邢夫人苦留林黛玉吃过晚饭再回去。

    师:我们把第一段再读一遍。

    (生齐声朗读)

    师:说实在话,这的确是拉家常,说的话很普通、很平常,不知道同学有没有注意,在这看似平常的话中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琢磨。哪位同学来品一品?

    生:林黛玉很自尊,说话很小心,她怕被人耻笑。

    师:看来这位同学已经品出了一些味道。我们知道,邢夫人要请黛玉吃饭,但黛玉又不能吃,所以黛玉说这番话的目的就是要推辞。如果我是林黛玉,这样说行不行:“舅母赐饭,我就不敢领了,因为还要去拜见二舅母,异日再领,未为不可。”好吗?有哪位同学站在大舅母的立场上谈一谈?

    生:很不高兴,心想我有什么比不上二舅母的吗?

    师:会生气,因为你觉得林黛玉有一点看不起人,是吧?我留你吃晚饭是好意,你不吃也就罢了,不吃的原因竟是要看望二舅母。你心里就会想了,难道二舅母比我重要吗,是不是会有这样不好的效果啊?但是。林黛玉说了一番话后邢夫人有没有生气?

    生:没有。邢夫人笑了,很高兴,并且说“这倒是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关键是哪句话打动了邢夫人,让邢夫人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呢?

    生:“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还有“望舅母容谅”。

    师:对,小小年纪说话有情有理,“舅母爱惜赐饭”,显得很领舅母的情谊,“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对长辈的礼数使得她不得不辞谢。这番话说得很有礼貌,既表达了她对邢夫人的感激之惰。又让邢夫人觉得这顿饭黛玉委实不能吃。

    师:那么,林黛玉跟王夫人又是怎样说的呢?王夫人给黛玉介绍宝玉,王夫人是怎样说宝玉的?

    生:“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师:是的,王夫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叮嘱林黛玉不要理睬宝玉,不要沾惹宝玉。同学们,你们看.如果我是林黛玉能不能这样说:“舅母,我可不能不睬他,我可要和宝哥哥玩的啊”?

    生:(笑)不行。

    师:以林黛玉的身份,她不能这样说,她肯定得顺着王夫人的话,说我不去沾惹他。那老师再来扮一下林黛玉,看这样说行不行:“舅母所说的可是这位衔玉所生的哥哥,在家时就常听父母亲说起,说这位哥哥非常顽劣,极不喜欢读书,舅母放心,我不会去沾惹他的。”你们觉得林黛玉这样说行不行?

    生:不行.林黛玉刚刚到贾府,以她的性格不可能这样说话。而王夫人又是宝玉的母亲,俗话说母子连心.王夫人要是听到别人这样说自己儿子,会生气的。

    师:那王夫人不是自己说过的吗,宝玉是混世魔王,孽根祸胎。她自己先说的,怎么林黛玉说了她就不高兴呢?

    生:王夫人自已说可以,别人说就不行,这是人之常情。

    师:对的.人之常情。更何况王夫人只是说说而已,心里也许并不这么想,那么我们来看看林黛玉是怎样回答的,大家一起来读读。

    生:“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

    师:王夫人什么反应?

    生:很高兴。

    师:为什么?

    生:林黛玉非但没有贬,反而说出了宝玉的优点,他和姊妹的关系很好,所以大家才喜欢同他玩的,所以王夫人很高兴。

    师:那么,林黛玉又是怎样回答她不会去沾惹宝玉的呢?

    生:“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师:很好,这就是说林黛玉把自己不沾惹宝玉归结为家规礼教,由于男女住处分开,自然不可能去沾染他,林黛玉不提自己不想去沾惹宝玉,只是说客观上不可能沾惹宝玉,二舅母听了心里自然就不会有其他想法,那么同学们来评一评,通过林黛玉和邢夫人、王夫人的对话,你觉得林黛玉这个人说话怎么样?

    生: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生:非常周到,想了很多问题。

    生:她的话让别人听了很舒服,很得体。

    师:说得非常好,这说明林黛玉说话非常得体,语言恰到好处。我们总结出林黛玉的个性是谨慎多虑的。可不可以这样说呢?

    生:可以。

    问题: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请认真阅读并对其进行客观评析。

  4. 阅读材料,完成题。

    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原文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查看材料

  5. 以上是某位高中学生的习作,请认真阅读,自选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评析。 查看材料

  6.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题。

    我想握住你的手

    请从第⑧⑩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进行修改。 查看材料

  7.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以下不符合推荐要求的一项是(  )。

    • A.《醉翁亭记》
    • B.《钴镯潭记》
    • C.《洛神赋》
    • D.《雁荡山》
  8.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师:我们在上课之始,说到古人的读书方法是“因声求气”,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来体会文章的规律。现在我们把课文的每一段都已经分别诵读了一遍,下面请大家自由地诵读课文,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看一看谁的感悟多。

    (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读完之后,学生纷纷举手谈自己的感悟)

    生1:本文表面写的是阿房宫,实质是表达“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观点。

    师:这正是赋体的特点之一:体物写志。(板书“体物写志”,然后简单地加以解释)

    生2: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生3:句式也有特点,大量的四字句、六字句,使节奏感非常强。

    师:这正是赋体的第二个特点:铺采摘文。(板书“铺采摘文”,然后简单地加以解释)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屏幕,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赋体的特点。

    (多媒体显示: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通过诵读的方法学习了这一篇千古名文。在反复诵读中,我们对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点有了深刻透彻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反复地诵读,希望今后的早读课上,同学们能放声地诵读文章。

    (布置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阿房宫赋》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总结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目标,体现了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
    • B.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大家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
    • C.如果学生不能了解赋的问题特点,在阅读中必然难以读出应有的节奏感.故教师应把对赋的教学放在教学之初,而不能放在结束部分
    • D.在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诵读课文,这体现了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
  9. 在教学完高中语文课文《氓》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试比较《氓》《关雎》《静女》(投影《静女》全诗)等《诗经》中的传统爱情名篇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或相似点或就其中某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各小组各评出一份优秀作业张贴到教室后面的展示栏中。

    以下对这一教学活动的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深刻理解《氓》的表现手法
    • B.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诗经》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 C.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扩大对《诗经》不同主题篇章的理解
    • D.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比较阅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10. 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

    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社会,懂得人生道理。从①《西游记》里孙悟空的身上,我们能学到爱憎分明的品格;从老舍《②》里男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能了解到旧社会的黑暗;从《三国演义》里③的身上,我们能学到忠诚和智慧;从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里鲁滨逊的身上,我们能体会到④的精神。

    学生应给出的正确答案是(  )。

    •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11.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为其设计的板书,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形象地展现了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
    • B.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现了课文的脉络.满足了学生的视觉要求
    • C.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巧妙地融合了作者的两条行文线索:行踪线索和感情线索
    • D.这则板书形象直观、形式新颖,体现了板书设计一定要具有视觉美感的要求
  12. 以下是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两个不同问题:

    教师甲: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两支曲子,分析哪些曲词最具有表现力,最传神地表达了莺莺的情感?

    教师乙:在不同场景中,曲词是怎样表现莺莺的心情变化的?

    合作探究的方法:

    ◇评论:把握鉴赏要点,如意象、情景交融、修辞等。

    ◇再创作:交待改编依据,将某一曲词改编为现代短剧或散文。

    ◇美读:有感情地朗读。

    请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有别的方法就更好),鉴赏课文中的曲词。

    以下对其评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教师甲的提问更好,有方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针对性
    • B.教师乙的提问更好,简练有效,针对性强,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
    • C.教师甲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析,提问更有效
    • D.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更强,教师提供给了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提问更有效
  13. 教师在班级里每个月会根据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举行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如“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 A.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 B.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 C.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 D.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14.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教师上《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的时候,设计了讨论、探究、比较三个环节。首先指导学生查《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讨论“小乔初嫁了”中的“了”是读“liao”还是读“le”,“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华”究竟读“hua”还是“hua”,“一樽还酹江月”中的“还”是读“hai”还是读“huan”,并说出理由。其次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理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风流”一词的具体含义,并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诗句中的“风流”进行比较。还让学生比较两个版本中“樯橹”与“强虏”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樯橹”一词更有文学味。

    以下对这则教学过程设计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的好习惯
    • B.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
    • C.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 D.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5.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1)教师用幻灯片打出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段文字。

    (2)教师对语段进行语法分析。

    师:刚才同学们看了“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段材料,一定有助于理解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下面我们再来对这段文字进行一下语法分析,来进一步理清句子的层次。(教师点拨后,用幻灯片打出语法分析)

    (3)朗读文段。

    (学生思考1分钟后)

    师:下面,我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这段文字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三段时的一段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16.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某专题设置了《儒学飞人》《澳星风险发射》两篇文章,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 A.小说与戏剧
    • B.诗歌与散文
    • C.新闻与传记
    • D.语言文字运用
  17.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后有一道“研讨与练习”题,第一题是“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 A.知识系统
    • B.练习系统
    • C.助读系统
    • D.范文系统
  18. 阅读下面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对课文《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设想,回答问题。(画线当时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不拘泥于传统的文本解读,不强化教师的权威,鼓励学生结合文本,结合作者"-3时的处境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出个性化的解读。____

    课堂教学由三个环节构成:

    [B]一、自由诵读,感知全文内容,感受朱自清的语言艺术____

    1.诵读你最喜爱的段落:2.品味你最喜爱的句子。

    [C]二、深入讨论,走进朱自清的精神世界____

    问题1:朱自清先生缘何“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请结合文本和你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谈谈看法。交流讨论,由第一小组整理陈述观点。

    问题2:朱自清先生正在享受月色下的诗意世界,怎么又“突然想起”六朝采莲的事情来了?交流讨论.由第二小组整理陈述观点。

    问题3:由我们前面的讨论,你能否从两个“忽然想起”前后,理出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三个荷塘?思考这三个荷塘有什么不同?分别代表了什么?交流讨论,由第三小组整理陈述观点。

    [D]三、自由表述,再现心中的荷塘月色。

    1.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描述朱自清先生文中“月下的荷塘”及“塘上的月色”。

    2.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你会用哪一种绘画形式来表现《荷塘月色》,油画?素描?水彩?水粉?水墨?

    通过这三个环节,使学生由对语言艺术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对作者精神世界的理性认识,再回归到自己的审美体验。

    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的生成性、开放性,在课堂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个性与文本对接,力求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交流的收获,描述的成功,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地方。

    关于这段教学设想,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要求
    • B.阅读是学生获得对文本初始体验的重要途径。设计学生自由诵读,尊重了学生的初读体验,使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真正的对话
    • C.这个环节以第一个阅读环节为基础,在学生感知全文后,设计的三个核心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个“突然想起”,把握文脉,顺着朱自清先生的思绪,走近文本的核心,走进朱自清先生的“三重世界”
    • D.通过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转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体现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共性联系
  19. 教师在教学完《逍遥游》后,引导学生对“其”的代词用法进行归纳分类,下列与其他三项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 D.未有知其修者
  20.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通过贯穿全戏的时间概念“三十年前”(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三十年前”共出现12次)来深入了解周、鲁两人特殊的关系。教师提供材料: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

    周蘩漪——其妻,三十五岁。周萍——其前妻鲁侍萍生子,年二十八。周冲——蘩漪生子,年十七。鲁贵——周宅仆人,年四十八。鲁侍萍——其前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鲁大海——侍萍与前夫周朴园之子,煤矿工人,年二十七。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这是曹禺在序幕中明确写出的人物关系表。教师问:从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奥妙吗?

    明确:鲁侍萍被周家赶走是发生在27年前。

    教师问: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30年前,难道是作者记错了吗?

    教师再提供解读视角: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奥地利]弗洛伊德(投影)

    提示学生可用心理学分析法来说明周、鲁确实存在过真实的爱情。因为对他们而言,27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根据弗洛伊德的推论,他俩潜意识里都记住的是30年前到27年前之间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作者记错了,而是更逼真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语言水平的高超。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的一段教学过程,以下有关这段教学,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有丰富的意蕴,同时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能够抓住这一个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现了教师对戏剧精妙语言的准确把握
    • B.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才更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新奇感,表现出对知识的新奇感,故也总是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品出个中滋味来
    • C.找对语言点后.教师适时引入补充资料,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 D.若全让学生品味“三十年前”,则学生会因为资料的匮乏很难品出什么,而教师巧妙地引入“人物关系表”,恰当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链接的材料补充了文中的空白,为学生的理解搭了桥
  21. 以下教师对选修课程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 A.作为选择性课程,选修课的设计就应从个别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设计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
    • B.学生的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
    • C.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
    • D.学校开设选修课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包括师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