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6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一)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某校高二学生张弓长智力正常,无任何生理缺陷,由于学习成绩差,经常被老师批评,老师、同学和家长都认为他不是学习的料,考大学也没有任何希望,他自己也认为比别人笨,于是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想放弃学习。

    针对张弓长出现的厌学情绪,请谈谈如何帮助他恢复对学习的信心。

  2. 分析下列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及其原因,并论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每个教师都意识到应努力为班内的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然而,群体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与这种理想相差甚远。对师生在课堂里相互作用所进行的观察表明:教师(十分无意识地)针对某些学生进行教学与讲解,而忽视了其他学生。教师给予了某些学生更多的积极强化与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及回答问题,对待其他学生就并非如此。一般说来,教师对班内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优秀生最为关注并给予最多的鼓励,班内半数较差的学生所得到的关注与帮助最少。师生关系的差异使得一些学生得到了(其他学生所得不到的)更多的机会与鼓励。

  3. 师生平等。

  4. 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5. 课程有哪些类型?

  6. 什么是校本课程?

  7. 班级活动利用的资源。

  8. 简述学校组织文化的内容。

  9. 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10. 把对班级管理和对个别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   )

    • A.常规管理   
    • B.目标管理
    • C.平行管理   
    • D.民主管理
  11. 以下关于晨会的论述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

    • A.晨会是一堂正式的课   
    • B.晨会不是班主任的“一言堂”
    • C.晨会不是学生的“自留田”   
    • D.晨会形式不应机械重复
  12. 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进行管理的目标属于   (   )

    • A.常规管理目标   
    • B.非常规管理目标
    • C.日常管理目标   
    • D.生活管理目标
  13. 阶段性班级活动主要分为两大类:工作型和   (   )

    • A.竞赛型   
    • B.自主型
    • C.小组型   
    • D.特殊型
  14. 班级管理的中心内容是   (   )

    • A.班级常规管理   
    • B.班级教学管理
    • C.班级学习管理   
    • D.班级生活管理
  15. 通过讨厌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这是   (   )

    • A.正强化   
    • B.负强化
    • C.正惩罚   
    • D.负惩罚
  16.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和(   )

    • A.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   
    • B.情感成分和意识成分
    • C.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 D.意志成分和认知成分
  17. 皮亚杰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   )

    • A.自然观察法   
    • B.实验室实验法
    • C.两难故事法   
    • D.对偶故事法
  18. 高中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

    • A.情境性   
    • B.协调性
    • C.动荡性   
    • D.成熟性
  19. 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   )

    • A.心境   
    • B.激情
    • C.应激   
    • D.焦虑
  20.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   )

    • A.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
    • B.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 C.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 D.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21. 道德发展理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   (   )

    • A.斯皮尔曼   
    • B.卡特尔
    • C.斯腾伯格   
    • D.柯尔伯格
  22. 制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教育家   (   )

    • A.乌里   
    • B.鲍尔斯
    • C.梅伊曼   
    • D.狄尔泰
  23. 教育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过程,最后一个环节是   (   )

    • A.观察   
    • B.计划
    • C.反思   
    • D.行动
  24. 学校规范文化分为   (   )

    • A.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行为文化   
    • B.学校精神文化与学校物质文化
    • C.学校制度文化与学校行为文化   
    • D.学校行为文化与学校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