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完整含答案
-
材料
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经验类化说的经典实验。他以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作被试,把他们分为两组。要求他们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靶子。主试给第一组学生充分解释水的折射原理;而不对第二组学生说明水的折射原理,他们只能从尝试中获得一些经验。
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在水下1、2英寸处,两组学生的成绩相同。接着,条件变化了,水下1、2英寸处的靶子被移到水下4英寸处。这时两组学生的成绩便 表现了明显的差异:没有了解折射原理的学生,他们投掷水下1、2英寸靶子时的练习不能帮助改进投掷水下4英寸靶子的练习,错误持续发生;而学过折射原理的 学生则迅速适应了水下4英寸的条件。
(1)贾德在该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何种学习迁移理论?(4分)
(2)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4分)
(3)依据该理论,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什么?(5分)
(4)该理论对教学的主要启示是什么?(5分)
-
材料:
某市教育局最近出台一项改革措施,审查义务教育学校的力学效益,对效益高的学校实行倾斜政策,加大投资的力度。市教育局先制定出以学生学业成绩、升学率 等为主要指标评价体系,然后依据这一指标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估专家和学校三方组成评估小组,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政府出面对这些学校加大投资力 度,以确保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据市教育局有关人士称,这项措施的出台将改变以往那种重点学校“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局面,因为评估的结果很有可能表明,重点学校不一定等于高效益的学校,一般学校也并不一定等效益低的学校。
问题:
试运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政策,评论该市教育局的这项改革措施。(18分)
-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
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
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
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
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
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
-
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
-
教学具有教育性。
-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时,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将眼光停留在那些优秀的学生身上。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
- A.从众效应
- B.木桶效应
- C.期待效应
- D.投射效应
-
在小组讨论中,关于什么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同学们有下列四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 A.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
- B.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
- C.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 D.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
当解出一道困惑自己许久的难题时,小明感到无比兴奋、激动。心理学将小明此时的情感体验称为( )
- A.道德感
- B.理智感
- C.美感
- D.幸福感
-
小东每次锁门离家后,明知已锁过门,但总是怀疑门没有锁上,非要返回检查才安心。他的这种表现属于( )
- A.强迫恐惧
- B.强迫焦虑
- C.强迫观念
- D.强迫行为
-
地理老师教学生记忆“乞力马扎罗山”时,为方便学生记忆,将之戏称为“骑着马打着锣”。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 A.复述策略
- B.精细加工策略
- C.组织策略
- D.元认知策略
-
英语老师先教学生蔬菜、水果、肉的英文单词,再教羊肉、牛肉、胡萝卜、辣椒、西红柿、芒果、木瓜、香蕉等英文单词,并要求学生把后者纳入到前者的类别中。这种知识学习属于( )
- A.下为学习
- B.上位学习
- C.组合学习
- D.并列学习
-
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18岁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
- A.强化自我主动性
- B.培养勤奋感
- C.建立自我同一性
- D.获得亲密感
-
下列教师课堂行为中,体现教师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的是( )
- A.对教学重点在语音、语调上予以强调
- B.发现个别学生上课走神时,立即点名批评
- C.讲课前公布学生成绩
- D.用彩色粉笔把黑板边缘装饰得格外醒目
-
图1是由三个扇形和三条折线组成,但是人们会把它知觉为两个三角形和三个圆形,其反映的知觉特性是( )
- A.整体性
- B.选择性
- C.稳定性
- D.恒常性
-
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 )
- A.课程计划
- B.课程标准
- C.教学方案
- D.教学指南
-
在某个时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影响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 )
- A.关键期
- B.发展期
- C.转折期
- D.潜伏期
-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方式是( )
- A.以分科课程为主
-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 C.以综合课程为主
- D.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结合
-
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品德的发展也是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的。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是( )。
- A.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 B.社会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 C.学生品德发展的社会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 D.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是( )
- A.主动性、阅读性和引导性
- B.探索性、间接性和引导性
- C.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洁性
- D.间接性、引导性和复杂性
-
李老师再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李老师的这种做法适应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
- A.顺序性
- B.阶段性
- C.连续性
- D.差异性
-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因素是( )
- A.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 B.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 C.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
- D.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
-
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种现象表明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 )
- A.遗传素质
- B.社会环境
- C.教育影响
- D.个体实践
-
社会成员经由教育的培养,刷选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以及科层组织之间转化和调动。这种教育功能是( )
- A.社会流动性功能
- B.文化传递功能
- C.社会改造功能
- D.人口控制功能
-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 )
- A.《理想国》
- B.《巨人传》
- C.《教育论》
- D.《爱弥儿》
-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需品,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 )。
- A.阶级性
- B.历史性
- C.永恒性
- D.平等性
-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 A.夸美纽斯
- B.特尔巴特
- C.赞可夫
- D.布鲁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