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考试试题汇编2017年(二级重点章节)1
-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 )。
- A.隐藏自我
- B.投人所好
- C.自我抬高
- D.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
亲合的作用包括( )。
- A.获得信息
- B.减轻心理压力
- C.避免窘境
- D.协调群体内行动
-
人们常用自我防卫策略来弱化说服信息的影响,这样的策略包括( )。
- A.贬损来源
- B.歪曲信息
- C.论点辩驳
- D.投射作用
-
互补对于人际吸引是重要的,互补的形式主要有( )。
- A.情感的互补
- B.社会角色的互补
- C.需要的互补
- D.人格特征的互补
-
凯利指出,人们的归因所涉及的因素包括( )。
- A.刺激客体
- B.背景
- C.行为主体
- D.社会视角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目标的吸引力越大,个体的成就动机越高
- B.目标价值较小,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也小
- C.个体的机会越多,成就动机就越强
- D.文化水平越高,成就动机越强
-
一个人要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遵循的原则一般应该包括( )。
- A.相互性原则
- B.平等原则
- C.交换性原则
- D.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
在态度转变的p-o-x模型中,( )则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 A.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
- B.如果三种关系都是肯定的
- C.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
- D.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
-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 )。
- A.目标的吸引力
- B.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 C.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 D.个体的情绪状态
-
心理诊断的科学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定( )。
- A.摄入性会谈制定的基本内容是否合理
- B.各单项测定之间是否存在内在一致性
- C.各单项测定是否都具有可比较的常模
- D.心理诊断是否能够接受临床实践检验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
- A.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呈U型曲线
- B.中等程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 C.活动的最佳动机水平存在个体差异
- D.活动的性质影响活动的最佳动机水平
-
青春期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 A.能够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
- B.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 C.能够进行辨证思维
- D.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
能使人变得更有吸引力的特点包括( )。
- A.俊俏或帅气的外貌
- B.为人真诚、热情
- C.有才但偶尔犯小错误
- D.有才但自视过高
-
青春期思维的特点主要包括( )。
- A.能够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
- B.能够进行辩证思维
- C.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 D.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
-
自我中心是指( )。
- A.儿童的道德水平较低
- B.认为所有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
- C.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 D.一个人比较自私
-
中年人与朋友之间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 A.中年人朋友的数量要多于青年期
- B.中年人朋友的数量要少于青年期
- C.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要高于青年期
- D.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要低于青年期
-
儿童自我控制活动的类型包括( )。
- A.运动抑制
- B.情绪抑制
- C.认知活动抑制
- D.即时满足
-
声音的性质包括( )。
- A.饱和度
- B.音调
- C.音色
- D.频率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人耳对1000~4000赫兹的声波最敏感
- B.人耳对16~20000赫兹的声波最敏感
- C.老年人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波的听觉
- D.老年人首先丧失的是对低频声波的听觉
-
关于痛觉,正确的说法包括( )。
- A.最难适应的感觉
- B.只属于外部感觉
- C.只属于内部感觉
- D.具有机体保护的作用
-
人估计时间的依据包括( )。
- A.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 B.各种计时工具
- C.生理活动的同期性变化
- D.各种客观规律
-
彩色的特性包括( ) 。
- A.饱和度
- B.明度
- C.照度
- D.色调
-
关于错觉,正确的说法包括( )。
- A.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 B.只要具备产生错觉的条件,错觉就一定会发生
- C.只要知道错觉产生的原因,错觉是可以消除的
- D.错觉所产生的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
-
下列说法中不科学的是( )。
- A.痛觉反映一个人意志力强弱
- B.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 C.痛觉反映了一个人的灵敏程度
- D.痛觉比较容易适应
-
错觉的性质包括( )。
- A.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 B.错觉所产生的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
- C.只要知道错觉产生的原因,错觉是可以克服的
- D.只要具备产生错觉的条件,错觉就一定会发生
-
听觉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这些主要受声波的振幅、波形和频率等物理学特性影响。下列匹配中错误的包括( )。
- A.响度-振幅
- B.音色-波形
- C.音色-频率
- D.响度-频率
-
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是( )。
- A.同时对比现象
- B.相继对比现象
- C.彩色对比现象
- D.感觉适应现象
-
"竞争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 )。
- A.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
- B.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
- C.由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造成的
- D.由欺负人格造成的
-
"男女同化"人格是指( )。
- A.一种变态的人格
- B.男性更加"男性化",女性更"女性化"
- C.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
- D.一种不成熟的人格
-
青年期人格的变化表现为( )。
- A.和以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 B.越来越外向
- C.情感波动越来越大
- D.越来越成熟
-
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 )。
- A.感知运动阶段
- B.前运算阶段
- C.具体运算阶段
- D.形式运算阶段
-
小学阶段儿童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次为( )。
- A.感知动作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
- B.表象水平、形象水平、抽象水平
- C.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 D.直观形象水平、具体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
-
在形成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这是( )。
- A.平均模式
- B.中心品质模式
- C.加法模式
- D.加权平均模式
-
( )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 A.家庭
- B.大学
- C.杂志
- D.意识
-
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 ),就可能将行为归因于行为主体。
- A.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
- B.特异性高、共同性低和一致性低
- C.特异性低、共同性高和一致性高
- D.特异性高、共同性高和一致性低
-
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 )的趋势。
- A.逐渐降低
- B.逐渐上升
- C.迅速上升
- D.迅速降低
-
在态度的成分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成分。
- A.外显行为
- B.感情
- C.行为倾向
- D.认知
-
企业家属于( )的社会角色。
- A.表现型
- B.功利型
- C.开放型
- D.创新性
-
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特异性高、共同性和一致性低,那么人们往往做出( )的归因。
- A.社会视角
- B.行为主体
- C.刺激客体
- D.情境
-
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 )的观点。
- A.C·罗杰斯
- B.M·米德
- C.W·詹姆士
- D.K·勒温
-
态度的ABC模型中,B指( )。
- A.认知
- B.情感因素
- C.行为
- D.行为倾向
-
一般情况下,最让人反感的人格品质是( )。
- A.自私
- B.虚伪
- C.古怪
- D.粗鲁
-
一般来说,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倾向于( )。
- A.减少
- B.增加
- C.不变
- D.不确定
-
由他人的判断所反应的自我概念,称为( )。
- A.反思自我
- B.客我
- C.社会自我
- D.镜我
-
"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这一现象表明人际关系遵守( )。
- A.相互性原则
- B.交换性原则
- C.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 D.平等性原则
-
性别表示男女在( )。
- A.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 B.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 C.社会学方面的差异
- D.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
-
第一印象的作用机制是( )。
- A.近因效应
- B.光环效应
- C.刻板印象
- D.首因效应
-
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不协调时,( )往往占有主导地位。
- A.情感成分
- B.行为倾向成分
- C.认知成分
- D.动机成分
-
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情绪体验是( )。
- A.内疚
- B.羞耻
- C.焦虑
- D.嫉妒
-
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反映的态度属性是( )。
- A.强度
- B.外显度
- C.方向
- D.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