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心理咨询师考试三级基础知识真题精选(3)
-
常模的构成要素包括( )。
- A.团体分数
- B.原始分数
- C.导出分数
- D.对常模团体的具体描述
-
寻找造成个体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原因时,应该考虑( )。
- A.人口学因素
- B.个性心理特征
- C.社会适应状况
- D.身体健康水平
-
下列说法符合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心理动力的正确观点的是( )。
- A.一切心理动力来源于人类的性本能
- B.力比多不是个体唯一心理动力
- C.自我保存本能是个体唯一心理动力
- D.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为心理动力
-
在咨询心理学形成前,( )的开创性工作,为咨询心理学准备了前提学术条件。
- A.高尔顿
- B.卡特尔
- C.韦特默
- D.比内一西蒙
-
陈仲庚认为,心理咨询应明确的问题是( )。
- A.待解决问题的性质
- B.心理咨询师的技术
- C.要达到的目标
- D.取得的效果
-
侵犯的构成要素包括( )。
- A.伤害行为
- B.侵犯动机
- C.社会评价
- D.社会规范
-
自我概念的功能包括( )。
- A.保持内在一致性
- B.影响外貌
- C.解释经验
- D.决定期待
-
自我防御机制的形式包括( )。
- A.压抑
- B.压制
- C.投射
- D.力比多
-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表现包括( )。
- A.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之间的矛盾
- B.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 C.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 D.社会焦虑与社会性需要之间的矛盾
-
测题常见的排列方式有( )。
- A.并列直进式
- B.公共汽车式
- C.混合螺旋式
- D.专列式
-
沉默现象的几种主要类型包括( )。
- A.茫然型
- B.情绪型
- C.外向型
- D.思考型
-
用“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包括( )。
- A.主、客观世界统一原则
- B.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 C.情感与理智协调原则
- D.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
感觉的属性包括( )。
- A.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 B.它是对过去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 C.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 D.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
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在( )的人之间产生。
- A.熟悉
- B.不熟悉
- C.亲密
- D.不常见面
-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 )的特征。
- A.获得了守恒概念
- B.思维具有可逆性
- C.可以进行逻辑运算
- D.可以提出问题的假设
-
言语的特点包括( )。
- A.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
- B.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 C.言语活动离不开语言
- D.言语是一种社会现象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
- B.选择相似的人进行社会比较,有利于增强自尊
- C.自尊是一种缺失性需要
- D.成功的行为反馈可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
-
在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是( )。
- A.同时对比现象
- B.相继对比现象
- C.彩色对比现象
- D.感觉适应现象
-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 )。
- A.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 B.人类的本能
- C.人类的遗传素质
- D.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
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个体( )。
- A.恐惧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合倾向
- B.恐惧越强烈,越会增强亲合倾向
- C.焦虑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合倾向
- D.焦虑越强烈,越会增强亲合倾向
-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表现包括( )。
- A.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 B.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 C.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 D.成就感与挫折感之间的矛盾
-
使用同一测验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组被试者前后施测两次,求两次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称( ),又称( )。
- A.复本信度
- B.重测信度
- C.稳定性系数
- D.分半信度
-
正确的测验观包括( )。
- A.心理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
- B.做心理测验时态度要正确
- C.心理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 D.“一考定终身”说明心理测验非常重要
-
“老年丧失期观”认为老年期丧失的内容包括( )。
- A.身心健康
- B.兴趣爱好
- C.社会角色
- D.生活规律
-
人的心理是( )。
- A.脑的机能
- B.客观现实的反映
- C.大脑活动的产品
- D.一种看得见的现象
-
根据思维的形态所划分的思维的种类包括( )。
- A.动作思维
- B.形象思维
- C.抽象思维
- D.创造性思维
-
强制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
- A.思潮大量涌现并不受意愿支配
- B.某种观念反复出现无法摆脱
- C.思维内容与环境保持联系
- D.思潮的内容往往杂乱多变
-
正常心理中,心理不健康包括( )。
- A.严重心理问题
- B.各种神经症
- C.各种人格障碍
- D.可疑神经症
-
人格测验包括( )。
- A.EPQ
- B.MMPI
- C.16PF
- D.CRT
-
“原发性妄想”的主要特点有( )。
- A.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
- B.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
- C.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
- D.找不到任何心理学上的解释
-
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会表现出( )。
- A.自知力受到破坏
- B.智能低下
- C.精神活动不协调
- D.意识障碍
-
破坏性压力可以造成( ).
- A.灾难综合征
- B.兴奋行为
- C.破坏行为
- D.创伤后应激障碍
-
意志的品质有( )。
- A.自觉性
- B.目的性
- C.坚韧性
- D.自制性
-
关于错觉,正确的说法包括( )。
- A.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 B.只要具备产生错觉的条件,错觉就一定会发生
- C.只要知道错觉产生的原因,错觉是可以消除的
- D.错觉所产生的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
-
现代平等性道德的内涵包括( )。
- A.性交过程双方自愿
- B.性交中双方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 C.性行为应是双方爱情的表达
- D.性行为应在婚姻内进行
-
心理咨询师职责限制的内涵包括( )等内容。
- A.职业责任不是无限的
- B.任务限于心理问题本身
- C.任务限于具体问题本身
- D.对求助者必须一帮到底
-
皮亚杰认为,图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 )的形式进行的。
- A.整合
- B.同化
- C.顺应
- D.平衡
-
严重心理问题诊断要点包括( )。
- A.痛苦由比较强烈的现实刺激引起
- B.痛苦情绪产生以后持续半年以上的
- C.痛苦情绪的反应对象已经被泛化
- D.痛苦情绪对社会功能有一定影响
-
不能把分数绝对化,更不能仅仅根据一次测验的结果轻易下结论,要做到( )。
- A.考虑个人在测验前的经历
- B.考虑测验情境
- C.有常模和信度、效度资料
- D.不直接比较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
-
中年期人格“男女同化”是指( )。
- A.一种变态的人格
- B.一种不成熟的人格
- C.男人更加男性化,女人更加女性化
- D.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
小学阶段儿童主要的记忆策略有( )。
- A.复述
- B.大脑风暴法
- C.组织
- D.谐音记忆法
-
( )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 A.亲合
- B.利他关系
- C.依赖
- D.人际吸引
-
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标准是( )。
- A.力比多发挥作用
- B.心理社会危机
- C.自我的调节作用
- D.心理防御机制
-
标准二十分的标准差为( )。
- A.5
- B.4
- C.3
- D.2
-
神经元是由( )组成的。
- A.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 B.细胞体、细胞核和神经纤维
- C.细胞、突起和纤维
- D.细胞核、突起
-
小学阶段亲子关系的变化表现为( )。
- A.儿童与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增加
- B.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有所增加
- C.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 D.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逐渐加强
-
不符合人本主义人性观的说法是( )。
- A.人的心理世界是外部世界内化的结果
- B.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 C.机体智慧的表现就是有机体评价过程
- D.人是可以信任的
-
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 )等三个阶段。
- 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 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 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 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
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 )
- A.自尊=成功/自信
- B.自尊=成功/抱负
- C.自尊=自信/抱负
- D.自尊=抱负/成功
-
百分等级55的分数表示在常模样本中有55%的人比这个分数( )。
- A.低
- B.相等
- C.高
- D.以上都不正确
-
“抑郁发作”的特点不包括( )。
- A.思维缓慢
- B.思维中断
- C.情绪低落
- D.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
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属于( )。
- A.社交距离
- B.个人距离
- C.亲密距离
- D.公众距离
-
光环效应是一种( )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 A.社会适应
- B.信息干扰
- C.先人为主
- D.以偏概全
-
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表现在( )。
- A.成长者能够对自己的发展有正确认识,但父母却不能
- B.父母能够对孩子的发展有正确认识,但孩子自己却不能
- C.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滞后,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超前
- D.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
-
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 )。
- A.真性幻觉
- B.假性幻觉
- C.主观幻觉
- D.脑内幻觉
-
遗忘的进程通常是( )。
- A.先慢后快
- B.先快后慢
- C.倒U形曲线
- D.U形曲线
-
以再测法或复本法求信度,两次测验相隔时间越短,其信度系数( )。
- A.越大
- B.越低
- C.越小
- D.不变
-
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 )。
- A.角色不清
- B.角色失败
- C.角色中断
- D.角色冲突
-
认知的观点认为( )。
- A.心理异常是个体偏离了正常范围
- B.心理异常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应
- C.心理异常是个体脑功能活动紊乱
- D.心理异常是个体的脑器质性病变
-
一般来说,中程心理咨询是指在( )内完成的咨询。
- A.1~3周
- B.4~6周
- C.1~3月
- D.3~6月
-
B=f(P,E)中的B代表( )。
- A.社会行为
- B.个体特点
- C.个体所处情境
- D.行为倾向
-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是( )。
- A.斯金纳
- B.班杜拉
- C.皮亚杰
- D.乔姆斯基
-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是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 )。
- A.社会性原则
- B.心理学原则
- C.人类学原则
- D.统计学原则
-
关于“超价观念”,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患者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
- B.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这种观念是片面的
- C.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 D.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
-
- A.比率智商
- B.标准分数
- C.标准差
- D.离差智商
-
梦游属于( )。
- A.分离性障碍
- B.转换性障碍
- C.睡眠障碍
- D.运动障碍
-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 )。
- A.幼儿期
- B.青春期
- C.青年期
- D.更年期
-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 )。
- A.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
- B.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
- C.获得了守恒概念
- D.思维具有可逆性
-
系列位置效应的一般表现是( )的材料记得好。
- A.开头
- B.中间
- C.后边
- D.两头
-
系统抽样法的关键是计算( )。
- A.样本量
- B.总体
- C.随机数
- D.组距
-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前期(0~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
- A.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 B.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 C.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 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
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 )个阶段。
- A.3
- B.5
- C.4
- D.6
-
弗洛伊德将人们防止焦虑的能力称为( )。
- A.防御机制
- B.本能动力
- C.心理异常
- D.快乐原则
-
婴儿期思维的典型特征是( )。
- A.直觉行动思维
- B.表象思维
- C.具体形象思维
- D.动作形象思维
-
一般认为,华生是( )心理学家。
- A.行为主义
- B.机能主义
- C.认知主义
- D.人本主义
-
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 )。
- A.自尊=成功/自信
- B.自尊=成功/抱负
- C.自尊=自信/抱负
- D.自尊=抱负/成功
-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是心理异常的( )。
- A.性质
- B.治疗
- C.诊断
- D.预防
-
信度只受( )的影响。
- A.系统误差
- B.随机误差
- C.恒定效应
- D.实验误差
-
“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查明S和R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是( )。
- A.机能主义心理学
- B.构造主义心理学
- C.人本主义心理学
- D.行为主义心理学
-
修饰性反问引起的后果是( )。
- A.对方自我探索过多
- B.谈话内容过于具体
- C.对求助者毫无益处
- D.使求助者过分依赖
-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 )。
- A.力比多发育良好
- B.合理地解释各种本能的欲望
- C.完善的防御机制
- D.合理度过性心理发展各阶段
-
按照任务的要求,注意从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现象称( )。
- A.注意的分散
- B.注意的动摇
- C.注意的转移
- D.注意的分配
-
社会行为是由( )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 A.社会因素
- B.现实生活
- C.周围环境
- D.即时情境
-
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的含义是( )。
- A.多层次统一
- B.目标积极有效
- C.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整合
- D.完善求助者的人格
-
婴儿产生深度知觉的年龄一般是( )个月。
- A.3
- B.6
- C.8
- D.12
-
不符合“感知综合障碍”含义的描述的是( )。
- A.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
- B.感觉周围的人在监视自己
- C.感觉事物像布景、“水中月”“镜中花”,人像是油画中的肖像
- D.感觉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
-
人在抑郁状态下出现的病理性感觉阈限增高在临床上的表现是( )。
- A.感觉过敏
- B.感觉减退
- C.感觉适应
- D.感觉不适
-
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称为( )。
- A.团体
- B.常模团体
- C.样本
- D.受测人群
-
区分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的依据是( )。
- A.幻觉体验的形式
- B.幻觉体验的来源
- C.产生幻觉的器官
- D.产生幻觉的原因
-
下丘脑是( )。
- A.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 B.皮层下调节呼吸与心跳的中枢
- C.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
- D.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
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称( )。
- A.情感
- B.依恋
- C.亲子关系
- D.母子关系
-
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 A.光环效应
- B.首因效应
- C.刻板印象
- D.近因效应
-
同质性信度主要代表测验内部( )之间的一致性。
- A.分测验
- B.所有题目
- C.题目与分测验
- D.两半测验
-
人在经历压力事件时并不感到孤独无助,这可能是( )。
- A.认知支持系统的作用
- B.心理调节能力强
- C.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 D.压力适应能力强
-
( )是指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和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 A.焦虑
- B.嫉妒
- C.恐惧
- D.羞耻
-
专家判断法,就是请有关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的符合性做出判断,看测验的题目是否代表规定的内容。如果专家认为测验题目恰当地代表了所测内容,则测验具有内容效度。因此,内容效度有时又称( )。
- A.构想效度
- B.效标效度
- C.区分效度
- D.逻辑效度
-
塔尔德模仿律包括( )。
- A.算术级数律
- B.上升律
- C.先外后内律
- D.下降律
-
良好的生物调节系统功能,可以防止或降低应激引起的( )。
- A.认知功能失调
- B.躯体化的症状
- C.人格结构变化
- D.心理冲突强度
-
多血质的人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
- A.强、平衡、灵活
- B.强、不平衡
- C.强、平衡、不灵活
- D.弱
-
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 )个项目。
- A.5~9
- B.3~7
- C.7~11
- D.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