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6年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幼儿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卷(1)
-
请设计大班科学活动“鱼鳍的作用”,要求写明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以及设计意图。
-
试述制约幼儿身心发展的具体因素。
-
请结合下列案例回答问题。
这天下午,大班正在进行角色游戏,小朋友们在“喜洋洋剧场”的售票窗口前,买了票径直走进“剧场”,可小东买了票却转身往回走,“售票员”探出头来提醒:“你没记住老师说的吗,买了票就要直接进场啊!”小东听了迟疑了一下,继续往“娃娃家”走,对正在“家”里煮饭的“妈妈”说:“‘妈妈’,我请你看演出!”“太好了,咱们走。”“你得一个人去,只有一张票。”原本很高兴的“妈妈”听了噘着嘴说:“那我也不去了。”小东看着手里的那张票无奈地摇了摇头。这时在一旁观摩的园长轻轻地走上前,柔声问道:“怎么买了票不去看演出呢?”,小东说:“因为只有一张票。”“那为什么不多买一张票呢?”,小东说:“因为只有一张票。”“那为什么不多买一张票呢?”“没办法,老师说买了票要直接进场,‘售票员’不让我买两张。”话语中充满了惆怅和无奈。
(1)是谁“偷”走了小朋友游戏的快乐?简述你的理由。(4分)
(2)说说在角色游戏中应该如何制订合理的游戏规则。(4分)
-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
简述幼儿园教育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
幼儿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比较容易、幼儿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称为( )。
- A.转折期
- B.敏感期
- C.危机期
- D.过渡期
-
幼儿先是用整只手臂和手一起去够物体,以后才会用手指去拿东西。这是服从了( )。
- A.高低规律
- B.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 C.大小规律
- D.首尾规律
-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主动对内疚”阶段所对应的年龄阶段是( )。
- A.1—3岁
- B.3—6岁
- C.6—11岁
- D.12—18岁
-
认为幼儿教师首先是幼儿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观察者的理论流派是( )。
- A.行为主义理论
- B.建构主义理论
- C.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 D.成熟主义理论
-
幼儿园对幼儿实行的教育包括( )。
- A.德、智、体、美、劳诸方面
- B.德、智、体、心诸方面
- C.德、智、体、美诸方面
- D.美、智、德、心诸方面
-
活动性原则源自于( )的“做中学”教育思想。
- A.皮亚杰
- B.夸美纽斯
- C.福禄贝尔
- D.杜威
-
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 )岁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 A.3
- B.4
- C.5
- D.6
-
行为观察、情境测验、评语属于幼儿园教学评价中的( )。
- A.定量评价
- B.定性评价
- C.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 D.总结评价
-
某中班一次美术活动“画熊猫”,教师制定的目标之一是:让幼儿掌握画圆和椭圆的技能,这一目标属于幼儿园的( )。
- A.中期目标
- B.近期目标
- C.活动目标
- D.远期目标
-
皮亚杰认为儿童表征发生的年龄段是( )。
- A.1.5—2岁
- B.2—4岁
- C.4—5岁
- D.5—6岁
-
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感知觉活动的是( )。
- A.“真好吃”
- B.“我要吃”
- C.“这是什么”
- D.“这儿有个苹果”
-
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人手,培养初步的( )和行为。
- A.感性认识
- B.环保意识
- C.人文意识
- D.自然规律
-
( )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
- A.自我意识
- B.态度
- C.认知
- D.移情
-
儿童学习简单口语,2—4岁是( )。
- A.最佳期
- B.最近发展区
- C.转折期
- D.危机期
-
哪一种方法不是幼儿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法?( )
- A.实验室实验
- B.自然实验
- C.教育心理实验
- D.胚胎学实验
-
幼儿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是( )。
- A.观察力
- B.注意力
- C.思维力
- D.想象力
-
幼儿记忆的基本特点是( )。
- A.有意记忆占优势,无意记忆逐渐发展
- B.机械记忆的效果优于意义记忆的效果
- C.接近联想优于相似联想
- D.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
我国第一所幼儿社会教育机构是( )。
- A.香山慈幼院
- B.武昌蒙养园
- C.南京鼓楼幼稚园
- D.劳工幼稚园
-
在进餐前后以及午睡前后播放背景音乐,这种音乐活动属于( )。
- A.专门性的音乐活动
- B.幼儿自发的音乐活动
- C.渗透性的音乐活动
- D.强制性的音乐活动
-
幼儿全面发展教育是以( )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为宗旨的。
- A.幼儿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 B.幼儿目前的发展状况
- C.幼儿的潜力
- D.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