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2年教师公开招聘《小学教育理论综合》预测试卷(2)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期末考试刚刚结束,几位学生怯生生地找到班主任,几乎是用哀求的语气对班主任说:“别给我们排队了。”孩子们的目光里充满了惶恐与不安。这位教了20多年书的教师心头一热,眼睛湿润了。事后,他对记者说:“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到了那一份沉重。”根据某课题调查专家小组的一项调查显示:“96%的学校给学生按考试成绩排名次,经常排名次的占68%;75%的学生对全班公布分数和排名次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讨厌。”

    请依据以上案例,分析“排名榜”带来了什么?

  2. 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然后,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蘸了墨汁,在我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她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晾晾而已。”画完后,她。又厉声对我说:“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上学去,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请运用德育原则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批判。并回答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师,你会怎样帮助三毛?

  3. 论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4. 论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异同。

  5. 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哪些?

  7. 简述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

  8. 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怎样做好后进生的工作?

  9. 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0. 三结合教育一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三结合教育。

  11. _________是实施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德育是否达标的标准。

  12.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13. 小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__________与社会规范__________的统一过程。

  14. 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__________的学习。

  15.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

  16.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_________、任务、_________、________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7. 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两类,即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8.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是(  )。

    • A.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 B.班集体的设计者
    • C.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 D.班级的教育者
  19.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

    • A.关注成绩
    • B.关注生存
    • C.关注情境
    • D.关注学生
  20. 心理咨询的主要方式有(  )。

    • A.个别咨询
    • B.团体咨询
    • C.电话咨询
    • D.通信咨询
  21. 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  )。

    • A.活动的难易
    • B.竞赛动机的激发
    • C.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 D.注意的干扰
  22. 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是(  )。

    • A.班杜拉
    • B.奥苏贝尔
    • C.桑代克
    • D.布鲁纳
  23. 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的作用有(  )。

    • A.规范
    • B.管理
    • C.控制
    • D.教育
  24. 《理想国》的作者是(  )。

    • A.孔子
    • B.苏格拉底
    • C.柏拉图
    • D.亚里士多德
  25.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的
  26. 儿童多动综合症的高峰发病年龄为(  )。

    • A.6~8岁
    • B.7~9岁
    • C.8~10岁
    • D.9~11岁
  27. 主张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家是(  )。

    • A.卢梭
    • B.杜威
    • C.赫尔巴特
    • D.夸美纽斯
  28. 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  )。

    • A.直观性原则
    • B.启发性原则
    • C.巩固性原则
    • D.因材施教原则
  29. 按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施教,体现了(  )的教学原则。

    • A.高速度
    • B.高难度
    • C.量力性
    • D.直观性
  30. (  )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用动物来研究学习的人。

    • A.桑代克
    • B.巴甫洛夫
    • C.斯金纳
    • D.托尔曼
  31.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B.知识、情感、意志
    •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具有五种基本需要。在这些需要中,最基本的是(  )。

    • A.安全需要
    • B.归属和爱的需要
    • C.生理需要
    • D.自我实现需要
  33. 教育要结合人的个性发展,做到(  )。

    • A.循序渐进
    • B.防微杜渐
    • C.教学相长
    • D.因材施教
  34.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  )。

    • A.谈话法
    • B.观察法
    • C.作品分析法
    • D.调查法
  35. 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师工作应当被视为一种(  )。

    • A.专门职业
    • B.职业
    • C.技术
    • D.行业
  36. 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下列哪条教学原则相一致?(  )

    • A.学不躐等
    • B.长善救失
    • C.温故而知新
    •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7. 中国古代所指的“六艺”教育是指(  )。

    • A.礼、乐、射、御、书、数
    • B.诗、书、礼、乐、易、春秋
    • C.礼、乐、射、御、文、算
    • D.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商君书
  38.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墨子
  39. (  )根据两难故事法的实验形成了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 A.皮亚杰
    • B.科尔伯格
    • C.杜威
    • D.马斯洛
  40. 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的特性是(  )。

    • A.身心和谐发展
    • B.强调培养武士和公民
    • C.强调劳动教育
    • D.强调农业和法律教育
  41. 在观摩教学行为时,一般分为以下环节:创设情境,联系旧知识,引出新主题;实验探索,意义建构;(  )和效果评价。

    • A.应用与迁移
    • B.应用与分析
    • C.分析与迁移
    • D.应用与反思
  42. 我国于(  )年确立了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 A.1980
    • B.1985
    • C.1995
    • D.1998
  43. 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强化物是(  )。

    • A.一级强化
    • B.二级强化物
    • C.正强化物
    • D.负强化物
  44. 强调启发式教学,并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是(  )。

    • A.孟子
    • B.孔子
    • C.荀子
    • D.墨子
  45. 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所创造的是人类所期望的未来的事物形象。这是一种(  )。

    • A.无意想象
    • B.再造想象
    • C.创造想象
    • D.幻想
  46. 心理学上“水下击靶”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

    • A.形式训练说
    • B.共同要素说
    • C.经验类化说
    • D.关系转换说
  47. 地理课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的学习,是(  )。

    • A.命题学习
    • B.符号学习
    • C.概念学习
    • D.上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