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3年教师公开招聘《小学教育理论综合》预测试卷(4)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早读铃声响了,班主任王老师走进教室,不久小李(学习成绩位列班上的前几名)气喘吁吁跑进教室,王老师摆了一下手,示意他进去坐好。过了一会儿,“差生”小赵跑来,看到班主任在教室,就在教室外喊声‘‘报告”,王老师将其引至教学楼拐角处,对其做了十分钟的“思想工作”。看到这两种情景,同学们窃窃私语。

    请分析王老师的做法是否妥当。

  2. 一位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上《师说》一课,当介绍到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时,学生问:“老师,‘唐宋八大家’都是哪些人呀?”教师脸一板,冷若冰霜地说:“就你多事,那不是你要学的范围,你只要记住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就行了。”一句话把大家说得目瞪口呆。

    请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谈谈你对上述案例的看法。

  3. 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实验。他从小学每个年级抽出部分学生,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学生名单交给任课教师。实际上,罗森塔尔并未做任何真正实际的测验,只是随意抽取部分学生的名字,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教师意料到的,有的不是。过了一学期后重测,发现那些被随意抽出的学生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成绩明显提高。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教育、教学中使你受到哪些启发?

  4. 如何促进知识的保持?

  5. 人在激情状态下认识和自信能力会减弱,所以总做错事情。( )

    • 正确
    • 错误
  6. 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7. 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

    • 正确
    • 错误
  8. 中国古代的庄子是内发论的代表。 ( )

    • 正确
    • 错误
  9. 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

    • 正确
    • 错误
  10. 终身教育就是成人教育,是多种学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

    • 正确
    • 错误
  11. 目标管理模式最早是由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 )

    • 正确
    • 错误
  12.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 )

    • 正确
    • 错误
  13. 有意注意是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

    • 正确
    • 错误
  14. 20世纪70年代,埃德加富尔首次提出了“教育先行”的概念,用以概括教育先于经济而发展的倾向。这表明教育的发展可以不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

    • 正确
    • 错误
  15. 痕迹衰退说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解释。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

    • 正确
    • 错误
  16. 从抵制不良行为看,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

    • 正确
    • 错误
  17. 学习动机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唯一条件。 ( )

    • 正确
    • 错误
  18. 男女智力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女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男性大。( )

    • 正确
    • 错误
  19. 抑郁症患者与非抑郁症患者及其他病人相比,他选择的个人交往距离较小,这是由于个性差异的影响。( )

    • 正确
    • 错误
  20. 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8小时,小学不超过6小时。( )

    • 正确
    • 错误
  21. 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

    • 正确
    • 错误
  22.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比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早。( )

    • 正确
    • 错误
  23. 所谓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意味着要编写教材。( )

    • 正确
    • 错误
  24. 人格中的性格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无好坏之分。( )

    • 正确
    • 错误
  25. 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是德育的客体。 ( )

    • 正确
    • 错误
  26. 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包括(  )和行动方法的选择。

    • A.动机斗争
    • B.行动目标的确定
    • C.行动计划的制订
    • D.冲突和矛盾分析
  27. 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的作用有(  )。

    • A.规范
    • B.管理
    • C.控制
    • D.教育
  28.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包括( )。

    • A.认知
    • B.情感
    • C.动作技能
    • D.态度
  29. 残疾人享有的受教育权包括(  )。

    • A.接受教育的权利
    • B.接受适当教育的权利
    • C.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
    • D.接受免费教育的权利
  30. 班级目标的设计依据有( )。

    • A.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 B.学校的培养目标
    • C.学生的个性特征
    • D.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31. 心理咨询的主要方式有(  )。

    • A.个别咨询
    • B.团体咨询
    • C.电话咨询
    • D.通信咨询
  32. 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机能包括哪些过程?(  )

    • A.同化
    • B.顺应
    • C.异化
    • D.内化
  33.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有( )。

    • A.前习俗
    • B.习俗
    • C.后习俗
    • D.他律阶段
  34. 对教育评价信息的要求有(  )。

    • A.有效性
    • B.全面性
    • C.可靠性
    • D.简洁性
  35. 在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

    • A.杜威
    • B.赫尔巴特
    • C.孔子
    • D.夸美纽斯
  36. 记忆表象具有(  )特征。

    • A.直观性
    • B.间接性
    • C.概括性
    • D.鲜明性
  37.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38. 人的认识的倾向性的表现形式是(  )。

    • A兴趣
    • B需要
    • C动机
    • D理想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39. ( )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出现在教育史上是一大进步。

    • A.课堂教学
    • B.复式教学
    • C.开放教学
    • D.电化教学
  40. “师者,人之模范也”,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的特点。

    • A复杂性
    • B示范性
    • C创造性
    • D长期性
    • A.课堂教学
    • B.复式教学
    • C.开放教学
    • D.电化教学
  41. “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

    •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 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 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42. 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学生对(  )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 A民主型
    • B放任自流型
    • C仁慈专断型
    • D强硬专断型
    •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 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 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43.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  )。

    • A.谈话法
    • B.观察法
    • C.作品分析法
    • D.调查法
  44.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

    • A.埃拉斯莫斯
    • B.夸美纽斯
    • C.洛克
    • D.卢梭
  45. “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

    • A.商代
    • B.夏代
    • C.西周
    • D.东周
  46. 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是指( )。

    • A.发展性功能
    • B.个体性功能
    • C.教育性功能
    • D.社会性功能
  47.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 C.发展性教学模式
    • D.最优化教学模式
  48.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

    • A.课程标准
    • B.地方教材
    • C.校本教材
    • D.教学参考书
  49. 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

    • A.教学计划
    • B.课程标准
    • C.教科书
    • D.考试成绩
  50.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反映的是(  )。

    • A.环境决定论
    • B.遗传决定论
    • C.教育万能论
    • D.二因素论
  51. 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  )。

    • A社会实践
    • B遗传
    • C教育
    • D成熟
    • A.环境决定论
    • B.遗传决定论
    • C.教育万能论
    • D.二因素论
  52. 国家对在中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 )。

    • A.中学教育目的
    • B.中学教育目标
    • C.中学教育原则
    • D.中学教育内容
  53. 斯金纳认为,(  )会导致反应的减少,但它只是间接地起作用,只是抑制而不是消除这种行为。

    • A.正强化
    • B.负强化
    • C.惩罚
    • D.塑造
  54. 小学教育目的是衡量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反映了小学教育目的的(  )。

    • A.教育作用
    • B.评价作用
    • C.导向作用
    • D.激励作用
  55. (  )根据两难故事法的实验形成了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 A.皮亚杰
    • B.科尔伯格
    • C.杜威
    • D.马斯洛
  56. 对“学校选用未经依法审定的教科书”作出处罚的是( )。

    • A.义务教育法
    • B.教师法
    • C.教育法
    • D.高等教育法
  57. 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的教育。

    • A.社会主义
    • B.法制
    • C.纪律
    • D.道德
  58.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  )。

    • A.最终结果
    • B.中间环节
    • C.目标
    • D.最高阶段
  59. 一个人对同一问题,解决方案越多,表明其思维( )越高。

    • A.指向性
    • B.流畅性
    • C.变通性
    • D.独创性
  60.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

    • A.14周岁以下
    • B.14周岁以上不满l6周岁
    • C.1 6周岁以上不满1 7周岁
    • D.18周岁以下
  61. 下列不属于新课程结构特点的是(  )。

    • A均衡性
    • B综合性
    • C单一性
    • D选择性
    • A.再认
    • B.识别
    • C.感知
    • D.回忆
  62. 考试时学生想起以前的知识作答,这种心理现象被称做(  )。

    • A.再认
    • B.识别
    • C.感知
    • D.回忆
  63. 美育即( )教育。

    • A.审美能力
    • B.道德
    • C.美感
    • D.艺术教育
  64. 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

    • A.教育哲学
    • B.教育心理学
    • C.教育学
    • D.教学论
  65. (  )是学校情境中,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韵课程,学生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环境中的经验。

    • A.隐性课程
    • B.学科课程
    • C.显性课程
    • D.活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