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公开招聘《小学教育理论综合》考前冲刺试卷(十一)
-
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实验。他从小学每个年级中抽出部分学生,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学生名单交给任课教师。实际上,罗森塔尔并未做任何真正实际的测验,只是随意抽取部分学生的名字,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教师意料到的,有的却不然。过了一学期后重测,发现那些随意抽出的学生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 进步,成绩明显提高。问题: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你在教育、教学中将受到哪些启发?
-
班主任应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
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地促进迁移的教学?
-
课外校外教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
-
积极诱因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__________某一目标;消极诱因则使个体产生负性行为,远 离或回避某一目标。
-
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有哪些?
-
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和__________。
-
我国教师承担着__________,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__________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______的关系。
-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__________三个过程。
-
个律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不断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称 为__________。
-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__________和真谛。
-
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和预测。
-
教师引导中学生运用自己的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巩固已攀过的知识的方法是__________。
-
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技术主要强调三条:即真诚、__________和尊重。
-
道德感是受__________制约的,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特点。
-
课外活动制订计划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可行性、__________和明确性。
-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第一是学会调整,第二是寻求__________,前者是基本目标,后者是最高级目标。
-
__________ 作为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蓝图。
-
马克思认为,正确的教育起源论是( )。
- A. 生物起源论
- B. 心理起源论
- C. 劳动起源论
- D. 神话起源论
-
我国当代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 A. 班集体建设
- B. 搞好教学工作
- C.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 D. 教书育人
-
个人行为由道德观念支配而仍未形成品德之前的道德表现可以称之为( )。
- A. 道德性
- B. 道德感
- C. 道德动机
- D. 道德信念
-
17世纪英国的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认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是( )。
- A. “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 B.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 C. “教育万能论”的观点
- D. “基因决定论”的观点
-
人的气质类型在社会评价上( )。
- A. 有好有坏
- B. 无好坏之分
- C. 都是好的
- D. 都是坏的
-
动作技能学习心理过程第一阶段是( )。
- A. 联结阶段
- B. 认知阶段
- C. 自动化阶段
- D. 熟练阶段
-
小孩既不喜欢做家庭作业,同时又怕家长的责骂,这时他就面临( )。
- A. 双趋冲突
- B. 双避冲突
- C. 趋避冲突
- D. 多重趋避矛盾
-
中学生在课外开展文学写作、唱歌、演奏乐器、进行手工编制,这些活动属于( )。
- A. 科学技术活动
- B. 体育活动
- C. 文学艺术活动
- D. 思想教育活动
-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 )。
- A. 专政型
- B. 指导型
- C. 民主型
- D. 溺爱型
-
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 )。
- A. 行为方式
- B. 意向或意图
- C. 行为习惯
- D. 语言或行为
-
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 )予以保障。
- A. 国家
- B. 社会
- C. 学校
- D. 人民政府
-
学“角”这一概念,对“钝角”“锐角”“直角”概念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属于( )。
- A. 负迁移
- B. 纵向迁移
- C. 横向迁移
- D. 非特殊成分的迁移
-
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
- A. 班主任的要求
- B. 共同的活动
- C. 学校的竞赛活动
- D. 共同的奋斗目标
-
初中学生的年龄在12—15岁之间,处于少年期,是个体生理发展的第( )个高峰期。
- A. 一
- B. 二
- C. 三
- D. 四
-
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 )。
- A. 弗洛伊德
- B. 华生
- C. 桑代克
- D. 巴甫洛夫
-
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灵活性、自愿性和( )。
- A. 自主性
- B. 随意性
- C. 规范性
- D. 强制性
-
课外活动不包括( )。
- A. 社会活动
- B. 科技活动
- C. 选修课活动
- D. 文学艺术活动
-
我国学校课程的雏形一一“六艺”,是指( )。
- A. 诗、书、礼、乐、射、数
- B. 诗、书、礼、乐、御、数
- C. 礼、乐、射、御、书、数
- D. 礼、乐、射、御、诗、画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
- A. 民事责任
- B. 刑事责任
- C. 一般责任
- D. 行政责任
-
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属于( )。
- A. 认识能力
- B. 创造能力
- C. 一般能力
- D. 特殊能力
-
韦纳归因理论中内部而稳定的归因是( )。
- A. 能力
- B. 努力
- C. 任务难度
- D. 运气
-
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的特征是( )。
- A. 身心和谐发展
- B. 强调培养武士和公民
- C. 强调劳动教育
- D. 强调农业和法律教育
-
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 )。
- A.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 B. 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 C. 隐私权决定的
- D. 名誉权决定的
-
当个体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而使目标无法达成时,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这种心理现象是( )反应。
- A. 压力
- B. 挫折
- C. 焦虑
- D. 愤怒
-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 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 A. 勤奋感对自卑感
- B. 主动感对内疚感
- C.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 D. 自主感对羞耻感
-
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
- A. 道德信念
- B. 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
- C. 价值内化
- D. 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是( )。
- A. 教育者、受教育者
- B.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 C.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 D.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
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 )。
- A. 健康权
- B. 名誉权
- C. 受教育权
- D. 隐私权
-
当我们十分悲伤的时候,痛快地哭一场,把心里的悲痛宣泄出来,这属于情绪调控方法中的( )。
- A. 转移法
- B. 释放法
- C. 凝聚法
- D. 言语、意志和意识调节法
-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
- A. 阶段性
- B. 不平衡性
- C. 顺序性
- D. 个别差异性
-
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 )。
- A. “双赢”协作原则
- B. 和平共处原则
- C. 团结一致
- D. 集体主义
-
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以后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还会采取先前的思维模式去解题,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
- A. 原型启发
- B. 定势
- C. 迁移作用
- D. 功能固着
-
提出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的心理学家是( )。
- A. 奥苏伯尔
- B. 布鲁纳
- C. 加涅
- D. 杜威
-
意义或观念的最小单元是( )。
- A. 概念
- B. 命题
- C. 表象
- D. 图式
-
遵循形象化、组织化与联想化三条原则的学习策略是一种( )。
- A. 复习策略
- B. 群体策略
- C. 形象联想策略
- D. 元认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