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公开招聘《小学教育理论综合》考前冲刺试卷(九)
-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
联系实际论述怎样有效地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论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
简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
-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
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
成败归因的两个维度是__________,四个方面因素是能力、__________、运气和__________。
-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一般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阶段。
-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__________ 的著作__________的发表为标志。
-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__________在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们将他的观点称为 __________。
-
弗洛伊德认为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__________。
-
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有:__________、平等管理、__________和目标管理。
-
__________根据两难故事法的实验形成了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
研究表明,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和学习。
-
学生的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__________。
-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
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宣布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时,此时全场都非常兴奋,大家都鼓掌以示高兴,这种情绪属于( )。
- A. 应激
- B. 激情
- C. 心境
- D. 情操
-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是( )。
- A. 练习法
- B. 实习法
- C. 实习作业法
- D. 实验法
-
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年。
- A. 1862
- B. 1902
- C. 1903
- D. 1912
-
1632年,英国哲学家( )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 A. 培根
- B. 斯宾塞
- C. 夸美纽斯
- D. 赫尔巴特
-
教师面对的是不断随时代变化并且有着丰富个性差异的学生,这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 A. 复杂性
- B. 创造性
- C. 示范性
- D. 长效性
-
( )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 A. 1999
- B. 2001
- C. 2002
- D. 2003
-
下列( )不属于影响教师教育机智的因素。
- A. 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
- B. 教师的威信
- C. 教师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
- D. 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经验的积累
-
中学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 )类型。
- A. 科学的、艺术的、人文的
- B. 上等的、中等的、下等的
- C. 理想的、现实的、功利的
- D. 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
列提纲属于( )。
- A. 组织策略
- B. 精细加工策略
- C. 复述策略
- D. 监控策略
-
否定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这种教育的特征是( )。
- A. 教育的终身化
- B. 教育的多元化
- C. 教育的民主化
- D. 教育的全民化
-
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 )。
- A. 文化知识教育
- B. 艺术教育
- C. 读、写、算教育
- D. 军事体育教育
-
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 )。
- A. 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
- B. 道德动机和道德观念
- C. 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
- D. 道德感和道德认识
-
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 A. 桑代克
- B. 贾德
- C. 奥苏伯尔
- D. 韦纳
-
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是( )。
- A. 终身教育
- B. 普通教育
- C. 职业教育
- D. 义务教育
-
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动机因素是( )。
- A. 迁移
- B. 定势
- C. 移情
- D. 策略
-
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 )。
- A. 班主任
- B. 班委会
- C. 共青团
- D. 少先队
-
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 )创立的。
- A. 笛卡尔
- B. 华生
- C. 弗洛伊德
- D. 罗杰斯
-
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
- A. 爬山法
- B. 逆向工作法
- C. 手段目的分析法
- D. 尝试错误法
-
王强考试不及格时总是说:“那些考得好的人都是靠死记硬背的,并不能证明他们有能力;我考得差也不能说明我没有能力。其实分数是无所谓的。”这是( )防卫机制。
- A. 合理化
- B. 反向
- C. 补偿
- D. 压抑
-
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是( )。
- A. 教师促成的纪律
- B. 集体促成的纪律
- C. 任务促成的纪律
- D. 自我促成的纪律
-
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这种观点的代表学说是( )。
- A. 痕迹衰退说
- B. 同化说
- C. 干扰说
- D. 动机说
-
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属于( )。
- A. 观察法
- B. 实验法
- C. 心理测验法
- D. 调查法
-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 ),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 A. 《大教学论》
- B. 《人是教育的对象》
- C. 《教育心理学》
- D. 《教育心理大纲》
-
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
- A. 教育专业素养
- B. 学科专业素养
- C. 品德专业素养
- D. 职业道德素养
-
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
- A. 受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规范的
- B.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 C. 师生共同参与的
- D. 学生自愿选择的
-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 )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A. 认知过程
- B. 情感过程
- C. 意志过程
- D.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
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这个人的智力处于( )水平。
- A. 超常
- B. 较高
- C. 普通
- D. 弱智
-
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时能触类旁通,说明这个人的思维具有( )。
- A. 流畅性
- B. 变通性
- C. 独创性
- D. 新异性
-
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
- A. 互补性
- B. 个别差异性
- C. 不平衡性
- D. 阶段性
-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为( )。
- A. 童年期
- B. 少年期
- C. 青年期
- D. 中学生期
-
一篇课文,如果记忆20次能够背熟,那么要想达到最佳的学习程度,应该记忆多少次?( )
- A. 20
- B. 25
- C. 30
- D. 40
-
下面属于现代迁移理论的是( )。
- A. “形式训练说”
- B. 经验类化理论
- C. 关系转换理论
- D. 认知结构理论
-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 A. 培根
- B. 夸美纽斯
- C. 赫尔巴特
- D. 赞科夫
-
西周“六艺”教育以( )为中心。
- A. 礼、乐
- B. 射、御
- C. 书、数
- D. 礼、书
-
当学生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 )。
- A. 能力归因
- B. 努力归因
- C. 运气归因
- D. 任务难度归因
-
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 )。
- A. 场依存型
- B. 场独立型
- C. 冲动型
- D. 沉思型
-
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可以加速或延缓,但发展的顺序一般不能改变。这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
- A. 顺序性
- B. 差异性
- C. 阶段性
- D. 连续性
-
主张从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的教育家是( )。
- A. 卢梭
- B. 柏拉图
- C. 诺笃尔普
- D. 涂尔干
-
下列哪个概念属于维果斯基的理论观点?( )
- A. 图式
- B. 自我同一性
- C. 力比多
- D. 最近发展区
-
有人急躁易怒,有人活泼好动,有人安静沉稳,有人胆小扭捏,这是个体心理特征中( )的表现。
- A. 性格
- B. 情绪
- C. 人格
- D. 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