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公开招聘《小学教育理论综合》考前冲刺试卷(二)
-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李老师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有趣的图画,窗台上摆满了花草、植物,课室充满了生机。而张老师则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标出来。
结合材料,请回答:
(1)李老师的行为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2)张老师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做法符合什么规律?
-
小李、小张都是刚工作一年的初一语文老师,两人工作很努力,但也存在很多困惑。小李对小张说:“为了上好课,我学习了很多关于新课改的知识,意识到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特别注意调动课堂氛围,我的课以学生发言、表演为主,上得很热闹。上周公开课学生个个都很开心,可听课的老教师们都说我的课没有语文味,缺乏深度,只注重形式。难道一堂课热热闹闹的不好吗?”小张说:“为了上好课,我也没少花工夫。我专门买了特级教师教学录像,细心模仿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上课几乎就是把录像中教师的教学复制到我的课堂上。可为什么同样的上课方式,我的课效果就不好呢?”
问题:
(1)你是否赞成小李的教学观,结合教学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5分)
(2)小张上课的问题在哪里?请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5分)
-
教师如何备好课?
-
这是一位教师执教《早操》巩固识字的片段:
师:请从“苹果树”上摘一个带有你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上。(教师出示教具苹果树)
学生纷纷争抢“苹果”。(共10个字,没摘到字的同学又回到座位上)
师:老师帮你们贴到黑板上。(贴的位置要高)
生:“做操”贴到哪儿好呢?(还剩一个词语)
师:大家一起看一看,贴到哪儿好呢?
生:贴在下边好!
生:贴在题目旁边。
生:……
师:还是贴在中间好一些。(教师把字贴在小露珠、小鸟、小蜜蜂中间,形成环行板书)
师:请把自己摘的“苹果”上的字领大家读一读。(学生依次领读词语)
问题:
你是怎样看待以上教学的?请发表你的观点。
-
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
-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出自《孟子》,论述了环境与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
- 正确
- 错误
-
手遇火后迅速缩回,该行为属于意志行动。( )
- 正确
- 错误
-
我国教育督导的工作重点是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教育。( )
- 正确
- 错误
-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
- 正确
- 错误
-
学校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正式产生了。( )
- 正确
- 错误
-
客体内容丰富、新颖又富于变化有助于注意的稳定。( )
- 正确
- 错误
-
在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中,铃声是作为强化物而出现的。( )
- 正确
- 错误
-
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的知识量不同。( )
- 正确
- 错误
-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
- 正确
- 错误
-
动物能哺育幼仔,因此在高等动物之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
- 正确
- 错误
-
根据巴甫洛夫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望梅止渴”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
- 正确
- 错误
-
全面发展排斥个性发展,因为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
- 正确
- 错误
-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
- 正确
- 错误
-
在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时,学校起主导作用。( )
- 正确
- 错误
-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内在联系,是潜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是不能把握的。( )
- 正确
- 错误
-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策略实施,而不是脱离全面发展教育另搞一套。( )
- 正确
- 错误
-
个体发展具有阶段性,所以教育者要因材施教。( )
- 正确
- 错误
-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
- 正确
- 错误
-
自从有了学校,便有了教育。( )
- 正确
- 错误
-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 )
- 正确
- 错误
-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
- A. 类型差异
- B. 智力差异
- C. 表现的早晚差异
- D. 发展水平差异
-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
- A. 认知领域
- B. 日常生活领域
- C. 情感领域
- D. 动作技能领域
-
印度狼孩的事例充分说明了( )。
- A. 遗传素质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
- B. 人的发展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 C. 社会环境决定人的发展
- D. 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收效不高
-
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习法包括( )。
- A. 自主学习
- B. 创新学习
- C. 合作学习
- D. 探究学习
-
为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名次,学生会努力学习,这里的好名次属于( )。
- A. 正强化物
- B. 负强化物
- C. 一级强化物
- D. 二级强化物
-
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下列哪些人物的思想属于内发论?( )
- A. 孟子
- B. 弗洛伊德
- C. 洛克
- D. 格塞尔
-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分为( )阶段。
- A. 关注生存阶段
- B. 关注自我阶段
- C. 关注情境阶段
- D. 关注学生阶段
-
把学生看成身心发展的人,包含( )。
- A.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 B. 身心发展具有潜能
- C.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 D. 学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
-
学习包括知识的哪几个过程?( )
- A. 获得
- B. 转化
- C. 评价
- D. 实践
-
加涅按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学习、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和( )。
- A. 智力技能学习
- B. 认知策略学习
- C. 知识学习
- D. 行为规范学习
-
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
- A. 讲解
- B. 观察
- C. 示范
- D. 练习
-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这三个特征是( )。
- A. 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 B. 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 C. 课程标准的基本特征
- D. 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 A. 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 B. 综合课程理论
- C.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 D.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
测得一名儿童的智商为60,他属于( )。
- A. 正常儿童
- B. 智力超常儿童
- C. 弱智儿童
- D. 聋、哑、盲儿童
-
儿童非常喜欢阅读情节比较新颖离奇的故事,这种现象可以用( )解释。
- A. 驱力说
- B. 强化说
- C. 观念冲突论
- D. 归因论
-
“在能力和兴趣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改变自我”,这属于下列哪类智力的任
务?( )
- A. 语言智力
- B. 社交智力
- C. 自我认知智力
- D. 自然观察者智力
-
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中( )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 A. 头脑风暴训练
- B. 自我设计训练
- C. 推测与假设训练
- D. 发散思维训练
-
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这是一种( )。
- A. 替代强化
- B. 直接强化
- C. 自我强化
- D. 负强化
-
马卡连柯在集体教育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 )原则。
- A. 正面教育影响
- B. 高速度、高难度
- C. 平行教育影响
- D. 最优化
-
对接到大学通知书时愉快心情的记忆,这是( )。
- A. 形象记忆
- B. 逻辑记忆
- C. 情绪记忆
- D. 运动记忆
-
教学设计最先考虑的问题是( )。
- A. 教学目标
- B. 教学内容
- C. 教学方法
- D. 教学环境
-
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所创造的是人类所期望的未来的事物形象。这是一种( )。
- A. 无意想象
- B. 再造想象
- C. 创造想象
- D. 幻想
-
教育要结合人的个性发展,做到( )。
- A. 循序渐进
- B. 防微杜渐
- C. 教学相长
- D. 因材施教
-
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证实了遗忘的( )。
- A. 动机说
- B. 痕迹衰退说
- C. 提取失败说
- D. 干扰说
-
“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
- A. 创造性
- B. 学习迁移
- C. 发现教学法
- D. 学会学习
-
教师节是每年的( )。
- A. 9月10日
- B. 9月11日
- C. 10月9 日
- D. 11月9日
-
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不可能被培养成一个画家,说明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
- A. 遗传
- B. 环境
- C. 教育
-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
有预定目的,用专门方法的识记是( )。
- A.有意识记
- B.无意识记
- C.意义识记
- D.机械识记
-
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的含义是( )。
- A. 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
- B. 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 C. 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
- D. 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
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包含( )活动。
- A. 家庭教育
- B. 社会教育
- C. 学校教育
- D. 一切教育
-
关于陈述性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
- B. 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
- C. 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 D. 是一种实践性知识
-
由于一个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 )。
- A. 正强化
- B. 惩罚
- C. 负强化
- D. 消退
-
强调启发式教学,并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是( )。
- A. 孟子
- B. 孔子
- C. 荀子
- D. 墨子
-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
- A. 社会自我
- B. 心理自我
- C. 生理自我
- D. 精神自我
-
在教鸟的概念时,列举出“鸡、鸭、鸵鸟”等,是恰当地运用了( )。
- A变式
- B反例
- C同位概念
- D以上三者兼有
-
( )以言语为工具,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 A. 直观动作思维
- B. 具体形象思维
- C. 抽象逻辑思维
- D. 发散思维
-
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
- A. 热爱学生
- B. 为人师表
- C.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 D. 团结互助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 )。
- A. 学费
- B. 杂费
- C. 学费、杂费
- D. 学费、杂费、住宿费
-
将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这是( )。
- A.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 B. 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 C.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 D. 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
吃糖之后再吃药,就觉得药特别苦,而吃完药再吃糖,就会觉得糖特别甜。这是哪一种感觉规律?( )
- A. 感觉适应
- B. 同时对比
- C. 继时对比
- D. 感觉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