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综合》专家命题预测试卷(五)
-
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我为我们班选了一篇课文改成了剧本。第二天,我把我的计划和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这时我听到有的同学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我可不想演。”听到这儿,我的心一沉,原来是王渺。下课后,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请她谈谈对演课本剧的想法。她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您应该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她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什么都“包办代替”,他们长大了。于是,我把导演的任务交给了王渺同学,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开始和同学商量演哪一课,然后找我做参谋,请我帮忙做道具。课本剧表演得非常成功,我和孩子们一同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这个案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什么?请你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
材料:(1)教师针对班级部分同学提问毫无意识。
(2)教师更容易对部分同学关注、鼓励。
(3)教师只对班上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同学关注。
分析产生这几种情况的原因。针对这几种情况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教学过程民主化?
-
简述义务教育的意义。
-
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
-
简述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
-
请简要回答主要的教学原则。
-
有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无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相同,但各自的解决特点不同。
-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
教育本身不是一种文化现象。
-
自我意识
-
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
过度学习
-
后摄抑制
-
课程
-
启发性原则
-
小学儿童学习准备的内容包括以下哪几个方面?( )
- A.动作技能水平
- B.人际交往水平
- C.自我意识水平
- D.智力发展水平
-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 )
- A.导向作用
- B.激励作用
- C.评价作用
- D.选择作用
-
“三个面向”主要是指( )。
- A.面向21世纪
- B.面向现代化
- C.面向世界
- D.面向未来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分为( )。
- A.感知运动阶段
- B.前运算阶段
- C.具体运算阶段
- D.形式运算阶段
-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 )
- A.记忆术
- B.做笔记
- C.提问
- D.生成性学习
-
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 )。
- A.理论加实践
- B.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 C.读书加劳动
- 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
-
在测验的指标中,测验的( )更为重要。
- A.信度
- B.效度
- C.难度
- D.区分度
-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
-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
“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
- A.相对评价
- B.绝对评价
- C.定性评价
- D.定量评价
-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 )。
- A.谈话法
- B.观察法
- C.作品分析法
- D.调查法
-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 C.发展性教学模式
- D.最优化教学模式
-
( )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
- A.教育测量
- B.教育测验
- C。考试
- D.教育评价
-
把两个及其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 A.分层教学
- B.合作学习
- C.小班教学
- D.复式教学
-
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
- A.并不重要的时期
-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 C.没有效果的时期
-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
主张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是( )。
- A.孟禄
- B.达尔文
- C.利托尔诺
- D.汤姆逊
-
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的特性是( )。
- A.身心和谐发展
- B.强调培养武士和公民
- C.强调劳动教育
- D.强调农业和法律教育
-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 B.综合课程理论
-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
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
- A.是同时的
-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 D.无法判断
-
“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
- A.创造性
- B.学习迁移
- C.发现教学法
- D.学会学习
-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一本著作,该著作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这本著作是( )。
- A.《大教学论》
- B.《人是教育的对象》
- C.《教育心理学》
- D.《教育心理大纲》
-
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能力,这遵循的是( )。
- A.直观性原则
- B.启发性原则
- C.循序渐进原则
- D.巩固性原则
-
( )根据两难故事法的实验形成了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 A.皮亚杰
- B.科尔伯格
- C.杜威
- D.马斯洛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 )。
- A.《大学》
- B.《中庸》
- C.《学记》
- D.《孟子》
-
双轨制在( )表现得非常典型。
- A.美国
- B.英国
- C.苏联
- D.中国
-
桑代克提出众多学习率,其中描述动机的是( )。
- A.效果律
- B.准备律
- C.练习律
- D.同化律
-
斯金纳认为,( )会导致反应的减少,但它只是间接地起作用,只是抑制而不是消除这种行为。
- A.正强化
- B.负强化
- C.惩罚
- D.塑造
-
( )的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能起到促进作用。
- A.斯金纳
- B.阿特金森
- C.阿尔波特
- D.布卢姆
-
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
- A.群体压力
- B.群体动力
- C.群体凝聚力
- D.群体规范
-
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
-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 B.只有小集团意义
- C.依赖兴趣的作用
- D.没有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