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综合》专家命题预测试卷(二)
-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期末考试刚刚结束,几位学生怯生生地找到班主任,几乎是用哀求的语气对班主任说:“别给我们排队了。”孩子们的目光里充满了惶恐与不安。这位教了20多年书的教师心头一热,眼睛湿润了。事后,他对记者说:“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到了那一份沉重。”根据某课题调查专家小组的一项调查显示:“96%的学校给学生按考试成绩排名次,经常排名次的占68%;75%的学生对全班公布分数和排名次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讨厌。”
请依据以上案例,分析“排名榜”带来了什么?
-
某日报报道:面对调皮学生无心向学、校风日下的状况,为感化学生,重新挽回学生的向学意识,校长曾经三次跪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课。试分析该校长的做法。
-
论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
分别列举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代表作,并论述其教育思想。
-
简述托尔曼的学习理论的两大特点。
-
人的思维分哪些种类?
-
简述情感对人的影响。
-
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 )和( ),使之达到自我的目标。
-
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
教师如何备好课?
-
( )学习是指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
-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外界事物的( ),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 )。
-
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知、( )、( )和想象。
-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 )和( )。
-
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大体分为官学和( ) 两种。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思想是( )教育和骑士教育。
-
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是( )和( )。
-
布鲁纳认为,知识结构可以用( )几种表象形式来表现。
- A.动作
- B.图像
- C.表格
- D.符号
-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
- A.关注成绩
- B.关注生存
- C.关注情境
- D.关注学生
-
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是 ( )与( )相结合。
-
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包括( )和行动方法的选择。
- A.动机斗争
- B.行动目标的确定
- C.行动计划的制订
- D.冲突和矛盾分析
-
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的作用有( )。
- A.规范
- B.管理
- C.控制
- D.教育
-
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 )。
- A.活动的难易
- B.竞赛动机的激发
- C.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 D.注意的干扰
-
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 )。
- A.文化知识教育
- B.艺术教育
- C.读写算教育
- D.军事体育教育
-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 D.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
主张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家是( )。
- A.卢梭
- B.杜威
- C.赫尔巴特
- D.夸美纽斯
-
( )是学校情境中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学生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环境中的经验。
- A.隐性课程
- B.学科课程
- C.显性课程
- D.活动课程
-
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 )。
- A.常模参照评价
- B.正式评价
- C.标准参照评价
- D.非正式评价
-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的
-
“过于安静,学生紧张拘谨,由于惧怕教师而反应迟钝、呆板、被动回答问题;课堂纪律较松散,学生心不在焉。”这种课堂气氛是( )。
- A.积极型
- B.对抗型
- C.消极型
- D.失控型
-
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学生对( )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 A.民主型
- B.放任自流型
- C.仁慈专断型
- D.强硬专断型
-
在教鸟的概念时,列举出“鸡、鸭、鸵鸟”等,是恰当地运用了( )。
- A.变式
- B.反例
- C.同位概念
- D.以上三者兼有
-
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的心理学流派是( )。
- A.构造主义学派
- B.机能主义学派
- C.精神分析学派
- D.人本主义学派
-
“师者,人之模范也”,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的特点。
- A.复杂性
- B.示范性
- C.创造性
- D.长期性
-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及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的地位的重视。
- A.知识
- B.能力
- C.直接经验
- D.间接经验
-
( )提倡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学习、情感教育、真实性评定、合作学习等。
- A.人本主义理论
- B.建构主义理论
- C.行为主义理论
- D.认知主义理论
-
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 )。
- A.场独立型
- B.场依存型
- C.辐合型
- D.发散型
-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 B.积极性
- C.适应性和社会性
- D.内化性和意志性
-
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 )。
- A.社会实践
- B.遗传
- C.教育
- D.成熟
-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廖世承于( )年编写的。
- A. 1903
- B.1908
- C.1913
- D.1924
-
一次测验后,教师发现一年级学生在加减法运算中常有进位数加错、看错数字等现象,教师根据学生的错误进行补救与指导,这种测验属于( )。
- A.安置性测验
- B.形成性测验
- C.诊断性测验
- D.总结性测验
-
学生看黑板时,白色字体往往成为知觉对象,而黑色板面成为了背景。这是( )。
- A.知觉的整体性
- B.知觉的选择性
- C.知觉的理解性
- D.知觉的恒常性
-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 )。
- A.主导作用
- B.决定作用
- C.辅助作用
- D.基础作用
-
吃过梅子的人一见到它的外形、闻到香味,就会有“望梅止渴”的反应,这是一种( )。
- A.非条件反射
- B.无条件反射
- C. 条件反射
- D.生来的反射
-
常用的记忆术不包括( )。
- A.位置记忆法
- B.死记硬背
- C.缩简和编歌诀
- D.语义联想法
-
下列哪种属于精神分析法?( )
- A.系统脱敏法
- B.支持疗法
- C.宣泄疗法
- D.认知作业法
-
一个学生以语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的心智活动,主要属于智力技能形成的( )。
- A.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 B.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 C.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 D.内部言语阶段
-
一个人在思维中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人云亦云都是缺乏思维的( )。
- A.逻辑性
- B.独立性
- C.灵活性
- D.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