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专家命题预测试卷(8)
-
由新教师成长为专家教师,会经历一段艰难甚至痛苦的转折,在这一时期,教师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其中包括职业倦怠。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化解,可能会出现教师情绪低落、缺乏意义感、跳槽等现象。请以“教师职业倦怠对策”为话题进行写作,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
我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__________。
-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着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问题:请你从该实例出发,评价该教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l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_________。
-
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 动机。
-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__________,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 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辅导、__________和__________ 。
-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学习又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__________ ,学会做人。”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成长的支柱。
-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以__________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
-
在我国__________年公布的《义务教育全Et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中,第一次把课外活动正式列入总计划。
-
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__________。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 。
-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__________制度。
-
操作技能形成分为几个阶段?
-
__________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
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 )。
- A.行政责任
- B.刑事责任
- C.民事责任
- D.行政和刑事责任
-
简述影响社会知觉的特点。
-
当问及“假如你是校长,你如何对待逃学的学生”时,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列出很多种做法。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因为中学生处于( )。
- A.感知运动阶段
- B.具体运算阶段
- C.形式运算阶段
- D.前运算阶段
-
( )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 A.教育方针
- B.教育目的
- C.教学目标
- D.培养目标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 )。
- A.情境学习
- B.接受学习
- C.潜伏学习
- D.机械学习
-
当我们能熟练使用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对我们以前学过的汉语拼音产生干扰,这叫( )。
- A.前摄抑制
- B.倒摄抑制
- C.外部抑制
- D.内部抑制
-
一个测验能测验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和特点的程度,叫测验的( )。
- A.信度
- B.效度
- C.难度
- D.区分度
-
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并在头脑中确立有关这种活动方式的初步映像,这是心智技能形成的( )阶段。
- A.原型选定
- B.原型定向
- C.原型操作
- D.原型内化
-
《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
- A.循序渐进原则
- B.直观性原则
- C.启发性原则
- D.因材施教原则
-
一个国家的人口( )是确定该国教育规模的基础因素。
- A.数量
- B.增长率
- C.质量
- D.分布
-
学习法语后会对英语的运用产生干扰,这是属于( )。
- A.正迁移
- B.负迁移
- C.垂直迁移
- D.同化性迁移
-
婴儿打过几次针,看见白衣人就会有躲避或啼哭的反应,这是一种( )。
- A.非条件反射
- B.无条件反射
- C.条件反射
- D.生来的反射
-
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
下列属于匮乏性需要的是( )。
- A.道德的需求
- B.创造力的需求
- C.食物的需要
- D.尊重的需要
-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
- A.机械学习
- B.意义学习
- C.接受学习
- D.发现学习
-
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应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这是( )的观点。
- A.宗教本位论
- B.社会本位论
- C.个人本位论
- D.文化本位论
-
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这一原则是( )。
- A.导向性原则
- B.疏导原则
- C.因材施教原则
-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其教学法被称做“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
- A.亚里士多德
- B.苏格拉底
- C.昆体良
- D.夸美纽斯
-
对学校教育来说,课外活动( )。
- A.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是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施加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 B.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因此要替代课堂教学
- C.并不是正规的教育活动,而课堂教学是正规的教育活动
- D.是课堂之外的,不可能与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
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这一观点是由( )提出的。
- A.赫尔巴特
- B.夸美纽斯
- C.杜威
- D.凯洛夫
-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
- A.动力
- B.动机
- C.条件
- D.基础
-
教师通过记录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攻击行为来研究攻击和性别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 是( )。
- A.个案法
- B.实验法
- C.调查法
- D.观察法
-
“自由联想”或“触景生情”引起的回忆是一种( )。
- A.有意回忆
- B.无意回忆
- C.直接回忆
- D.追忆
-
西欧最早出现的教育专著是( )。
- A.《大教学论》
- B.《论演说家的教育》
- C.《普通教育学》
- D.《我的教育信条》
-
根据学习的层次,比概念学习低一层的是( )。
- A.信号学习
- B.规则学习
- C.辨别学习
- D.言语学习
-
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比,学校教育( )。
- A.并不重要
- B.是教育的主体形式
- C.是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 D.形式更为灵活,是非制度化的教育
-
( )是学校情境中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学生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环境中的经验。
- A.隐性课程
- B.学科课程
- C.显性课程
- D.活动课程
-
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教师应使其心理紧张程度控制在( )。
- A.较高的水平
- B.较低的水平
- C.非常高的水平
- D.中等水平
-
认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观察的精细性与粗略性、思维的深刻性与肤浅性属于( )。
- A.性格的态度特征
- B.性格的理智特征
- C.性格的情绪特征
- D.性格的意志特征
-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 )。
- A.同步发展
- B.优先发展
- C.快速发展
- D.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