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河南2014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预习测试题(4)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心智技能

  2. 悬念导入法

  3. 课堂导入

  4. 试论述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

  5. 结合社会实际,谈谈新世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

  6. 简述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7.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8. 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9. 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0. 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________、________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11. 教学口语的基本表达技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语调四种。

  12. 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四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归纳小结。

  13. 儿童通过归纳发现某一类物体的关键属性的过程,称为_________;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概念,叫作_________。

  14. 师生关系在教学上是——关系,在人格上是——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______的关系。

  15. ________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象、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16. _________的发展不断引起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变革。

  17.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是_________和 _________。

  18.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 __________的关系。

  19. 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________。

  20.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_______,它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1. ________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22.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_________。

  23.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 B.积极性
    • C.适应性和社会性
    • D.内化性和意志性
  24. 情绪和情感包括三种成分,分别是________、外部表现、________。

  25. 教师公正的核心是________ 。

  26. 使人成为自由、幸福的人,是教育的(  )。

    • A.个性化功能 
    • B.社会化功能 
    • C.个体享用功能 
    • D.人口功能
  27. 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  )。

    • A.配置性评价 
    • B.形成性评价 
    • C.诊断性评价
    • D.总结性评价
  28. ( )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标志。

    • A.教师良心
    • B.教师公正
    • C.教师义务
    • D.教师荣誉
  29. 《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 

    • A.因材施教原则
    • B.循序渐进原则
    • C.巩固性原则
    • D.启发性原则
  30. 下列现象属于负强化的是( )。

    • A.如果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就允许他们看一个小时的电视
    • B.如果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就让他们抄课文
    • C.如果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就不许他们看电视
    • D.如果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就免除他们抄课文
  31. 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的知识称为( )。

    • A.感性知识
    • B.理性知识
    • C.描述性知识
    • D.程序性知识
  32. 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所依靠的学习形式是( )。

    • A.上位学习
    • B.下位学习
    • C.并列结合学习
    • D.发现学习
  33. 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宜进行( )观摩。

    • A.正式
    • B.非正式
    • C.组织化
    • D.非组织化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 )。

    • A.1989
    • B.1986
    • C.1994
    • D.1996
  35. 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

    • A.道德信念
    • B.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
    • C.价值内化
    • 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36. 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 )。

    • A.学习动机
    • B.认知内驱力
    • C.自我提高内驱力
    • D.附属内驱力
  37.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 A.认知成分
    • B.情感成分
    • C.行为倾向成分
    • D.认知与情感成分
  38. 学生放学回家后既想看电视又想做作业的心态体现的是( )。

    • A.双趋冲突
    • B.双避冲突
    • C.趋避冲突
    • D.单趋冲突
  39. ( )是借助语言进行面对面的思想交流的一种特殊语言。

    • A.对话言语
    • B.独自言语
    • C.书面言语
    • D.内部言语
  40. 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  )。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B.直观性原则
    • C.巩固性原则
    • D.启发性原则
  41. “列举圆形结构的物体”属于( )发散思维。

    • A.用途扩散
    • B.结构扩散
    • C.方法扩散
    • D.形态扩散
  42. 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

    • A.知觉整体性
    • B.知觉选择性
    • C.知觉理解性
    • D.知觉恒常性
  43.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评价的核心是(  )。

    •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44. 告诉你一个电话号码,你可以按照它去拨号,但打过以后,再问你该号码,你又不记得了。这是( )。

    • A.瞬时记忆
    • B.感觉记忆
    • C.短时记忆
    • D.长时记忆
  45. 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 A.科尔伯格
    • B.皮亚杰
    • C.斯金纳
    • D.巴甫洛夫
  46. 正常行使的汽车意外的遇到了故障的时候,司机紧急刹车,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紧张的情绪体验,这就是( )。

    • A.热情
    • B.心境
    • C.应激
    • D.激情
  47. 数学课上,为了更好地形成智力技能,教师常在黑板上清楚而细致地演算例题,这是给学生提供( )。

    • A.原型定向
    • B.原型模型
    • C.原型操作
    • D.原型内化
  48. 下列分别属于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和客体的是( )。

    • A.教师学生
    • B.学生教师
    • C.学校教学仪器
    • D.教师学校
  49.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

    • A.政治经济制度 
    • B.科学技术
    • C.生产力 
    • D.社会性质
  50. 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 )。

    • A.斯金纳
    • B.巴甫洛夫
    • C.桑代克
    • D.班杜拉
  51. 人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认识它,这是知觉的( )。

    • A.选择性
    • B.整体性
    • C.理解性
    • D.恒常性
  52. 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

    • A.上位学习
    • B.下位学习
    • C.并列结合学习
    • D.归属学习
  53. 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

    • A.内发论 
    • B.外铄论 
    •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 D.平衡论
  54. “狼孩”的例子从反面说明了教育促进个体(  )功能的重要性。

    • A.个性化 
    • B.社会化 
    • C.职业化 
    • D.主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