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综合知识》全真模拟试卷(6)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在某班,甲同学受父母离异的影响,由一个自觉学习的好孩子变得上课容易走神、不按时完成作业。乙同学因教师的公开辱骂而厌恶上课、经常逃学玩游戏。甲乙俩同学的学习成绩都下降了。(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甲、乙同学的学习成绩下降分别是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造成的?(3)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如何满足甲、乙的需要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
下面是两位年轻教师关于教学的对话,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小李和小张都是刚工作一年的初一语文教师。两人工作都很努力,但也存在很多困惑。小李对小张说:“为了上好课,我学习了很多关于新课改的知识,意识到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特别注意调动课堂气氛,我的课一般以学生发言、表演为主,上得很热闹。上周公开课我的课上学生个个都很开心。可听课的老教师们都说我的课没有语文味,缺乏深度,只注重形式。难道一堂课热热闹闹的不好吗?”小张说:“为了上好课,我也没少花工夫。我专门买了特级教师的教学录像,悉心模仿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上课时几乎就是把录像中教师的教学复制到我的课堂了,可为什么同样的上课方式,我的课效果就不好呢?”问题:(1)你是否赞成小李的教学观?请结合教育理论相关知识分析。(4分)(2)小张上课的问题在哪里?请从选择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4分)(3)案例中的两位新教师在专业成长中都碰到了一些问题,请为他们提供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4分)
-
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
某学生张某平时学习怠慢,课堂自律能力差,几乎天天都有人告他的状,一会有人说他打架了,一会儿班长说他上课捣乱,要么就是学习委员说他不交作业……班主任多次教育后收效甚微。李老师联系其家长,原来张某是留守儿童,平时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对张某的问题也无可奈何。面对这种情况,李老师多次找张某谈话,希望他能自动退学。张某一来厌学,二来老师不断施压。最后选择自动退学。请问李老师的做法合法吗?如果你是李老师你会怎么做?(12分)
-
简述我国学校德育应遵循哪些原则。
-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的共同点。
-
简述课外活动的内容。
-
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良好性格?
-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
- 正确
- 错误
-
先行组织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原有的现象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
- 正确
- 错误
-
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缺乏这一起点,学生只能习得一些空洞的概念、原理,或者曲解概念和原理。因此,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任何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 )
- 正确
- 错误
-
过度重视教育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
- 正确
- 错误
-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气质、注意、人性心理特征。( )
- 正确
- 错误
-
对教师而言,课程资源指的就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
- 正确
- 错误
-
进行直接的、专门的创造性训练可以取代或脱离课堂。( )
- 正确
- 错误
-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
- 正确
- 错误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
- 正确
- 错误
-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主要是针对教师劳动与需要它的社会之间的关系而言,指教师的劳动针对需要它的社会所具有的功能属性。( )
- 正确
- 错误
-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
- 正确
- 错误
-
根据维果茨基的观点,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任何教学也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已有水平。( )
- 正确
- 错误
-
设置榜样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 )
- 正确
- 错误
-
条件反射既是心理现象又是生理现象。( )
- 正确
- 错误
-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由我国近代教育家( )提出来的。
- A.蔡元培
- B.陶行知
- C.晏阳初
- D.陈鹤琴
-
智力差异是指智力水平的差异。( )
- 正确
- 错误
-
以下不属于熟练操作特征的是( )。
- A.立即反应代替了多次的尝试
- B.微弱的线索得到利用
- C.各个局部动作独立性增强
- D.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
青少年有了改正错误行为的表现,家长取消限制其玩网络游戏的禁令,这属于( )。
- A.消退
- B.惩罚
- C.泛化
- D.负强化
-
教学工作基本组织形式是( )。
- A.个别教学
- B.分组教学
- C.课堂教学
- D.现场教学
-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
- A.教育与生活
- B.教育与经济
- C.教育与政治
- D.教育与生产劳动
-
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 )。
- A.审美教育
- B.五讲四美教育
- C.美好生活教育
- D.美好思想教育
-
桑代克曾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者被蒙上眼睛后练习画4英寸长的线段。经过3000多次练习,毫无进步。对该实验的结果最适当的解释是( )。
- A.被试者缺乏学习动机
- B.被试者练习过多导致疲劳
- C.被试者不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
- D.未对被试者进行学习评价
-
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及审题方法会影响化学、物理等的学习审题态度及审题方法,这种学习迁移叫( )。
- A.具体迁移
- B.顺应迁移
- C.一般迁移
- D.重组迁移
-
下列能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是( )。
- A.时教必有正业
- B.君子之教,喻也
- C.藏息相辅
- D.不陵节而施
-
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
- A.教育者、受教育者
-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
下列特点不属于发散思维的是( )。
- A.流畅性
- B.变通性
- C.独创性
- D.逻辑性
-
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 )。
- A.生活老师
- B.任课老师
- C.班主任
- D.学校管理干部
-
遵循“创设情境一确定问题一自主学习一协作学习一效果评价”基本程序的教学模式的是( )。
- A.范例教学模式
- B.抛锚式教学模式
- C.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
- D.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
-
《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说明教学工作应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 )。
- A.顺序性
- B.互补性
- C.不均衡性
- D.个别差异性
-
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 )。
- A.教育政策
- B.教育价值取向
- C.教育模式
- D.教育方法
-
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更有利于( )。
- A.发展学生个性
- B.促进温故知新
- C.加强“教学相长”
- D.坚持“循序渐进”
-
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和特点的程度,叫做测验的( )。
- A.信度
- B.效度
- C.难度
- D.区分度
-
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 )。
- A.迁移
- B.同化
- C.顺应
- D.模仿
-
短时记忆的容量( )。
- A.较大
- B.没有限制
- C.非常之小
- D.为7±2个组块
-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 )。
- A.决策者
- B.领导者
- C.组织者
- D.控制者
-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所学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 A.元认识策略
- B.精加工策略
- C.资源管理策略
- D.认知策略
-
在听觉实验中,将一只手表放在离被试耳朵2cm的地方,被试能听到“滴答”声,当手表移到8cm处时,被试仍能听到时强时弱的声音,这属于( )。
- A.注意的起伏性
- B.注意的周期性
- C.注意的稳定性
- D.注意的转移性
-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用简单粗暴、讽刺挖苦的做法来处理问题就违反了( )原则。
- A.知行统一
-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 C.正面教育.积极疏导
- D.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
“心有余悸”是描写人在恐惧中的( )。
- A.心境状态
- B.应激状态
- C.激情状态
- D.热情状态
-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
- A.关键
- B.源泉
- C.内容
- D.途径
-
某小学为追求升学率,将低年级成绩最差的三名学生除名,该小学侵犯了未成年学生的( )。
- A.人格尊严
- B.隐私权
- C.受教育权
- D.身心健康权
-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不包括( )。
- A.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 B.是班集体的设计者
- C.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 D.是班级制度的贯彻者
-
《礼记·中庸》中描述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指现代教学论中的( )。
- A.教学过程
- B.教学内容
- C.教学目标
- D.教学方法
-
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 )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 A.拘留
- B.有期徒刑
- C.拘役
- D.无期徒刑
-
下列选项属于教育的基本要素的是( )。
- A.教育目的
- B.教育影响
- C.教育制度
- D.教育环境
-
戴老师很担心,同一批学生在第二次参加同样内容的人格测验时获得的分数为什么与上一次不同。他所担心的是下列哪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内容?( )
- A.信度
- B.效度
- C.区分度
- D.难度
-
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 )。
- A.了解学生
- B.融洽的师生关系
- C.先进的教学设备
- D.备课
-
人的精神力量、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疾,使身心得到发展.这种现象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 A.顺序性
- B.阶段性
- C.不均衡性
- D.互补性
-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 )
- A.马卡连柯
- B.加里宁
- C.乌申斯基
- D.赞科夫
-
最美教师张丽莉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一把推开好几个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轧。造成双腿高位截肢。这最能体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 )。
- A.爱岗敬业
- B.关爱学生
- C.教书育人
- D.为人师表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下列不属于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
- A.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 B.有优秀的教师
- C.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 D.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
-
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
-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的结合
-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 D.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
自然常识课上,教师通过做水的加温和降温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三态”变化,这种教学方法是( )。
- A.讲授法
- B.发现法
- C.演示法
- D.谈话法
-
良好班集体形成的标志是( )。
- A.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 B.有健全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核心
- C.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 D.有合格的规章制度和纪律
-
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的知识称为( )。
- A.感性知识
- B.理性知识
- C.程序性知识
- D.陈述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