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7年新闻评论员写作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新编)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

    郝斌生

    “彭市长,你别往正门走,有一群上访的人正堵在那里。”“那我从哪儿走?”“后门。”“后门要是也堵了呢?”工作人员被武安市市长彭学增问得哑口无言。他来到上访群众中,提高嗓门喊道:“我是彭学增,大家要反映什么问题,请说吧!如果时间短,我就地答复;如果时间长,请大家先回去,留下几个代表到我办公室来。”上访群众听了市长这番话语,憋在心里的气消了一半,围得水泄不通的大门顷刻畅通无阻,尔后大家心平气和地酝酿代表人选。 “刘县长,你们快改道吧,有几个村民要截车。”易县县长刘建军从呼机上读完这条“十万火急”的信息后,命令司机加速,把车开到村民要设卡的凌云册乡路口等候群众。过了一会,远远地走来一个村民,问清刘县长是在等他们之后,急忙招呼后面的人,“呼啦”一下,涌来一大帮。大家听说刘县长已在此等候他们多时,深受感动,一再催促县长快赶路程,他们的事回乡里找乡长说去。

    这是我省农村工作中的两组“特写镜头”,情节不复杂,但发人深思。 为什么看似马上会激化的干群矛盾会瞬间平息?道理并不深奥,领导干部只要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矛盾就能降温,对立就会变为对话,即使尖锐化了的矛盾也是可以妥善解决的。人民公仆不能怕群众、躲群众,不能“支应”群众。为什么有些地方原本不大的矛盾竟闹得不可收拾?恐怕与那里的领导者不懂得“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有很大关系。看来,处理干群矛盾的方法,已不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关乎大局、关乎党的原则的大问题。群众直接找领导者反映问题,这是很正常的,是群众相信我们、依靠我们的表现;如果有了问题却不找我们,那才是不正常的、危险的。所以,群众来了并不可怕,哪怕是“民告官”,也不可怕。这往往正是给领导者提供了调查研究的好机会,提供了开展群众工作的好机会。工作做好了,干群关系中的摩擦、冲撞,还能成为建立干群鱼水关系的契机。所以,哪里有老百姓我们就到哪里去,哪里老百姓问题多、意见大、困难重,我们尤其要注意到哪里去。现在,有些干部把躲避老百姓视为一种“聪明”或“领导艺术”。群众要求直接见张书记,张书记却把李书记推到前沿;群众要求李县长来答复,李县长却让秘书去和群众捉迷藏。如此拉锯、推诿、踢皮球,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加剧矛盾冲突。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人民公仆,每一个党的干部,都应该以深厚的感情来对待群众反映的各种实际问题,并努力帮助解决,为之排忧解难,切不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不在焉,敷衍塞责,漠然处之。更不能居高临下,动辄训人,把反映问题的群众视为“刁民”。对待群众的态度,应当成为新时期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一块试金石。

    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决不是说可以不讲原则,决不是提倡违法上访、集体上访。相反,我们干部以积极的姿态到群众中去,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群众摆正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从而使我们成为群众利益的真正代表。近闻涉县县委在旧城改造中,面对群众上访事件,县委书记杨志科没有回避矛盾,而是主动来到告状者中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组织告状群众代表到外地参观。告状的群众大都是一辈子没有出过太行山的人,他们到市里、省会和京城走了一遭后,观点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他们说,我们涉县这儿哪像个县城,不动大手术,连马车都过不去,怎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在这里变成了一堂最切实、最生动的思想政治工作课。

    河北日报(“燕赵论坛”专栏1998.11)

    1.分析本文所针对的社会现实。

    2.概述本文的立论思想。

    3.从写作的角度,指出本文的一个亮点,并加以评析。

  2. 新闻评论写作应怎样进行批驳?

  3. 新闻评论写作如何使论点论据统一?

  4. 简述新闻评论的作用。

  5. 新闻评论选题的根据是什么?

  6. 具体分析

  7. 社论

  8. 编者按语

  9. 选题

  10. 论证

  11. 新闻评论立论的要求有( )。

    • A.有的放矢
    • B.寓有新意
    • C.准确无误
    • D.高瞻远瞩
  12. 新闻评论的作用是( )。

    • A.解释新闻
    • B.揭示新闻本质
    • C.对新闻事实作出判断
    • D.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
  13. 在新闻评论中,虚与实是矛盾的统一,从论述的角度看,两者相结合的具体方法有( )。

    • A.就实务虚
    • B.以虚带实
    • C.寓虚于实
    • D.借题发挥
  14. 新闻评论对社会舆论的作用表现在( )三个方面。

    • A.反映
    • B.维护
    • C.监督
    • D.制造
  15. 新闻评论的特点主要是( )。

    • A.新闻性
    • B.政治性
    • C.群众性
    • D.文艺性
  16. 新闻评论文章( )是第一位的。

    • A.笔法
    • B.说理
    • C.见解
    • D.修辞
  17. 新闻评论要讲究结构安排,即( )。

    • A.言之有物
    • B.言之有理
    • C.言之有序
    • D.言之有文
  18. 新闻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是( )。

    • A.具体、鲜明、精当、引人
    • B.具体、鲜明、短小、生动
    • C.深入、鲜明、精炼、引人
    • D.深入、鲜明、短小、生动
  19. 杂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是在( )之后伴随着民主革命的需要而成长发展起来的。

    • A.五四运动
    • B.辛亥革命
    • C.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 D.抗日战争
  20. 幽默、讽刺等等表现手法常常为( )所用。

    • A.杂文
    • B.社论
    • C.短评
    • D.余论
  21. 在我国,广播评论成为新闻广播的有机部分,成为其基本体裁之一,是在20世纪( )年代末的事情。

    • A.20
    • B.30
    • C.40
    • D.70
  22. 恽逸群同志认为广播评论的风格特点是“短、浅、软”,其中“软”是从( )方面来说的。

    • A.内容
    • B.思想
    • C.长短
    • D.表现形式
  23. 《新青年》“随感录”,《向导》的“寸铁”都是( )专栏。

    • A.副刊
    • B.通讯
    • C.新闻
    • D.杂文
  24. 当今报纸上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是( )。

    • A.社论增多,评论员文章增多
    • B.社论减少,评论员文章增多
    • C.社论减少,评论员文章减少
    • D.社论增多,评论员文章减少
  25. 我国报刊独创了下列的哪一种文体形式( )。

    • A.社论
    • B.评论员文章
    • C.观察家评论
    • D.编辑部文章
  26. 最能体现新闻评论群众性的评论体裁是( )。

    • A.社论
    • B.评论员文章
    • C.专栏评论
    • D.余论
  27. 朴素精炼是新闻评论行文的要求之一,它是指( )。

    • A.行文简洁
    • B.文章短小
    • C.文字朴实
    • D.以尽量短小的篇幅容纳尽可能多的内容
  28. “辞达而已”指的是行文( )。

    • A.浅显易懂
    • B.生动引人
    • C.深入浅出
    • D.深刻准确
  29. 孔子曾经批评他的学生子路、冉有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凹儿 .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这里孔子所用的论证方法是( )。

    • A.类比
    • B.喻证
    • C.反证
    • D.例证
  30. 在新闻评论的结构中,结论的作用在于( )。

    • A.提出问题
    • B.分析问题
    • C.解决问题
    • D.深化主题
  31. 新闻评论的群众性,首先要求的是它的( )上的群众性。

    • A.内容
    • B.读者面
    • C.写作形式
    • D.评论作者的广泛性
  32. ( )是新闻评论立论的一个较高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论作品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 A.有的放矢
    • B.寓有新意
    • C.准确无误
    • D.高瞻远瞩
  33. 我们平常所说的有的放矢,指的是新闻评论的( )问题。

    • A.理论性
    • B.针对性
    • C.新鲜性
    • D.准确性
  34. 被誉为“报界宗师”的政论家( )的社评《蒋介石之人生观》(1927年12月2日)曾经是当时脍灸人口的佳作。

    • A.张季鸾
    • B.范长江
    • C.王芸生
    • D.邹韬奋
  35. 《新青年》与( )报把我国报刊评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当时负有盛名的革命民主主义阵地和论坛。

    • A.治言
    • B.晨报
    • C.时事新报
    • D.每周评论
  36. 近代著名的政治家(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舆论与舆论之仆》,很好地说明了新闻评论与社会舆论的关系。

    • A.梁启超
    • B.王韬
    • C.于佑任
    • D.张季鸾
  37. ( )是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它首创社论。

    • A.上海新报
    • B.申报
    • C.新闻报
    • D.字林沪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