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级工重介质分选工业务操作理论知识考点练习(1)
-
商品煤月综合煤样的保存粒度为( )。
- A.<0.2㎜
- B.<3㎜或<1㎜
- C.<3㎜
- D.<1㎜
-
全水分煤样的采取方式为( ) 。
- A.单独采取
- B.在煤样制备过程中分取
- C.既可单独采取,也可在煤样制备过程中分取
- D.不用采取
-
商品煤样的灰分是( )。
- A.与被采样的批煤的灰分真值相等
- B.与被采样的该批品种煤的平均灰分十分接近
- C.与被采样的该批品种煤的灰分十分接近
- D.与从被采样的那批煤中采取的大量总样的灰分的平均值十分接近
-
国标规定采样代表性最好的采样方式是( ) 。
- A.煤堆采样
- B.火车顶部采样
- C.煤流采样
- D.汽车顶部采样
-
根据国家标准煤流采样时,精煤煤量少于1000吨的最少子样数目为( )。
- A.5个
- B.6个
- C.10个
- D.18个
-
根据国家标准,采样方式代表性最差的是( )。
- A.煤堆采样
- B.火车顶部采样
- C.汽车顶部采样
- D.煤流采样
-
系统采样按相同的时间.空间或质量间隔采取子样,但第一个子样在第一间隔内随机采取,其余子样( )。
- A.按相同的时间间隔采取
- B.按选定的间隔采取
- C.按相同的空间间隔采取
- D.按相同的质量间隔采取
-
采样对子样数目和子样质量是如何要求的( )。
- A.子样数目和子样质量越多越好
- B.子样数目是关键,子样质量无所谓
- C.子样数目和子样质量达到要求后,再增加也不能使精密度提高,再增加已无意义
- D.子样数目和子样质量达到规定要求后,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
-
在整个采样、制样和化验中,测定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是( )。
- A.接近度
- B.准确度
- C.精确度
- D.精密度
-
在整个采样、制样和化验中,同一煤的一系列测定结果间彼此的符合程度是( )。
- A.接近度
- B.准确度
- C.精确度
- D.精密度
-
减少随机误差,可以( )。
- A.提高测定精密度
- B.降低测定精密度
- C.提高测定准确度
- D.降低测定准确度
-
准确度由( ) 决定。
- A.随机误差
- B.系统误差
- C.过失误差
- D.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
( )遵循正态分布规律。
- A.随机误差
- B.系统误差
- C.过失误差
- D.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
精密度由( )决定。
- A.系统误差
- B.随机误差
- C.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 D.过失误差
-
机械采制样过程中,煤中水分损失对煤质检验结果所造成的误差是( )
- A.系统误差
- B.过失误差
- C.随机误差
- D.系统误差及过失误差
-
( )误差又称可测误差。
- A.随机误差
- B.过失误差
- C.系统误差
- D.系统误差及过失误差
-
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如秒、米是( )
- A.理论真值
- B.相对真值
- C.约定真值
- D.绝对真值
-
增加测定次数可以( )
- A.减少系统误差
- B.避免过失误差
- C.减少随机误差
- D.减少随机误差,但增大系统误差
-
对数理统计方法处理数据时,( )不能用来衡量精密度。
- A.标准偏差
- B.平均偏差
- C.均方根偏差
- D.方差
-
不可避免的,也无法校正的误差是( )
- A.过失误差
- B.偶然误差
- C.系统误差
- D.方差
-
中和滴定的终点误差通常以( )表示。
- A.百分数
- B.百分比浓度
- C.摩尔数
- D.摩尔浓度
-
将2-3滴甲基橙指示剂滴入20毫升HCL和NACL的混合溶液中,溶液呈( )色。
- A.红
- B.绿
- C.蓝
- D.橙
-
容量分析比较准确,在一般情况下,测定相对误差为( )左右。
- A.429.0.5%
- B.0.3%
- C.0.2%
- D.0.1%
-
标定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时,应做( ) 份平行测定,滴定结果的相对偏差不得超过( ) 。
- A.3 0.3%
- B.3 0.5%
- C.5 0.5%
- D.5 0.3%
-
溶液的标定一般应平行做2—3份,要求相对偏差不大于( ),然后取其平均值。
- A.0.1%
- B.0.2%
- C.0.5%
- D.1%
-
当两种配煤的粘结指数大于15,两者之差又小于45时,则其配煤粘结指数与两种单煤的粘结指数之间的关系为( )。
- A.直线型
- B.弓型
- C.S型
- D.不确定
-
粘结指数测定中所用的无烟煤,粒度大于200μm筛上率应 ( )。
- A.不小于6%
- B.不小于4%
- C.不大于6%
- D.不大于4%
-
G指数大于或等于18时,重复性限为( ),再现性临界差为( ) 。
- A.小于或等于2 小于或等于3
- B.小于或等于3 小于或等于4
- C.小于或等于2 小于或等于4
- D.小于或等于1 小于或等于3
-
绽边高度约占焦块全高1/3以下的是( )。
- A.高绽边
- B.中等绽边
- C.低绽边
- D.无绽边
-
胶质层指数测定中,Y值≤20mm时,其重复性限为( ),>20mm时,其重复性限为( ) 。
- A.1mm 2mm( )
- B.2mm 3mm
- C.0.5mm 1mm
- D.1.5mm 3mm
-
测定胶质层指数时,同一煤样重复测定,装填高度的允许差为( ),超过允许差时应重新装样。
- A.0.5mm
- B.1mm
- C.1.5mm
- D.2mm
-
煤化度不同的煤,在相同的恒温温度下,其软化、固化时间间隔也不相同,时间最长的是( )。
- A.气煤
- B.肥煤
- C.焦煤
- D.瘦煤
-
煤的塑性温度区间是( )。
- A.350℃~500℃
- B.250℃~400℃
- C.350℃~400℃
- D.250℃~500℃
-
在( ) 的加热速度范围内,煤的流动性随着加热速度的增加而提高。
- A.1.0℃/min~2.5℃/min
- B.1.0℃/min~5℃/min
- C.0.5℃/min~5℃/min
- D.0.5℃/min~2.5℃/min
-
配入适量惰性物料后,最大流动度始终随加热速度的增加而增长的煤种是( )。
- A.1/3煤
- B.焦煤
- C.肥煤
- D.气煤
-
炼焦煤中以( )的结焦性最好。
- A.1/3焦煤
- B.焦煤
- C.气肥煤
- D.肥煤
-
用吉泽勒塑性仪法测定煤的流动度,最大流动度的重复性限为两次测定平均值的( ),各特征温度的重性限为( ) 。
- A.10% 5℃
- B.5% 10℃
- C.10% 10℃
- D.5% 5℃
-
在胶质层指数测定试验中,如果体积膨胀不大而煤气逸散又比较慢,则体积曲线的形状是( )。
- A.平滑下降型
- B.之字型
- C.山型
- D.微波型
-
对于煤阶相同的煤,其膨胀序数和流动性则完全取于( )含量。
- A.镜质组
- B.壳质组
- C.惰质组
- D.矿物组
-
在胶质层指数测定试验中,如果胶质体的透气性很差,并且半焦能很快产生裂纹,则体积曲线的形状是( ) 。
- A.平滑下降型
- B.之字型
- C.微波型
- D.山型
-
在胶质层指数测定试验中,如果胶质体的透气性很差,并且半焦裂隙产生的较晚,则体积曲线的形状是( )。
- A.平滑下降型
- B.之字型
- C.微波型
- D.山型
-
气煤的体积曲线类型可能为( ) 。
- A.平滑斜降型
- B.之字型
- C.微波型
- D.之山混合型
-
弱粘煤的体积曲线类型可能为( )。
- A.平滑斜降型
- B.之字型
- C.微波型
- D.之山混合型
-
肥煤的体积曲线类型可能为( )。
- A.平滑斜降型
- B.平滑下降型
- C.微波型
- D.之山混合型
-
瘦煤的体积曲线类型可能为( ) 。
- A.微波型
- B.平滑下降型
- C.平滑斜降型
- D.之山混合型
-
1/2中粘煤的体积曲线类型可能为 ( )。
- A.平滑斜降型
- B.平滑下降型
- C.微波型
- D.之山混合型
-
粘结指数G小于18时,须进行( )配比试验。
- A.1:5
- B.1:3
- C.3:1
- D.3:3
-
贫煤的体积曲线类型可能为( )。
- A.平滑斜降型
- B.平滑下降型
- C.微波型
- D.之山混合型
-
( ) 指标是用CSN符号表示。
- A.奥—阿膨胀度
- B.罗加指数
- C.坩埚膨胀序数
- D.固定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