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库14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填入文章[ ]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不但……而且
    • B.一方面……另一方面
    • C.因为……所以
    • D.既……也
  2. 下列不属于墨子用来解决社会“不义”甚至“无义”的办法和思路的一项是( )。

    • A.提高认识,要让人们明白“行义”可以双赢,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相互扶持,共渡难关
    • B.加强制度建设,激浊扬清。一方面要让“行义”者得到经济和官职等现实奖赏,促进入们“向义”、“践义”、亲义、尊义,同时也要让不义者得到严厉的惩罚,达到震慑目的
    • C.最高统治者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勤俭节约,带头不欣赏歌舞,寻欢作乐,追求享受
    • D.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相互帮助,同心协力
  3.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义”是墨子思想学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其间的一条主线,他的十大主张,都是以“义”为底蕴展开的
    • B.墨子的“义”内涵十分丰富,既是为人处世的准绳,也是执政治国的理念。其中“义行”偏重于个体的行为准则,而“义政”则主要针对统治者治国而言
    • C.墨子严厉批评了当时“士”阶层空口谈“义”却不努力践行的消极态度,谴责了统治者只为满足私欲而不顾人民死活.认为这是导致当时“少义”甚至“无义”的两大原因
    • D.墨子关于“义”的学说与儒家“义”的学说相比,特色更突出,内涵更丰富,更具有可操作性
  4. 下列不符合墨子倡导的“义”的行为的一项是( )。

    • A.尊重和爱护他人劳动果实,任何人都应该亲自参加劳动,自食其力,消灭好逸恶劳思想
    • B.每个人都应积极履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乐于助人,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道德上共同提高
    • C.统治者要“爱民”、“利民”,满足人民的所有愿望,及时解决人民的困难,大力发展经济,休养生息,让百姓富裕,社会安定太平
    • D.统治者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追求,孜孜不倦,勤勉行政,让人民安居乐业
  5.   文章的内容已经被打乱,根据文章内容的相互联系,重新排序为(  )。

    • A.⑥④①③②⑤
    • B.⑥①④②③⑤
    • C.①⑥④②③⑤
    • D.①④⑥③②⑤
  6. 文章第四段加点的“这些因素”不包括( )。

    • A.嫦娥一号要飞行到距离地球约38万千米的奔月轨道
    • B.月球探测受到月球与地球、太阳的相对关系的特点的影响
    • C.探测月球所面对的环境也和地球卫星有明显的不同.更加复杂和严酷
    • D.嫦娥一号奔月要转几次路,才能到达月球附近的轨道
  7.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X射线成像光谱仪可实现对1一60 keV能区全月面的成象观测,得到X射线月貌图和辐射能谱分布,这样就很可能在10一60 keV能段会有想象不到的新发现
    • B.嫦娥一号所面对的环境比地球卫星更加复杂和严酷,其根本原因是它要飞行到距离地球约38万千米的奔月轨道上,飞行的距离太过于遥远了
    • C.嫦娥一号的飞行轨道设计非常复杂,分析求解地月转移轨道、利用调相轨道扩大发射窗口、环月轨道的长期性研究、嫦娥一号轨道捕获等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 D.月球探测卫星从环绕地球飞行到准确进入环绕月球的飞行轨道,因为必须要经历多次复杂的轨道和姿态机动,所以要求控制精度高、实时性强
  8. “因此,实施探月工程对中国航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研制和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要突破四项主要技术难关。”这句话放入文章的哪一处最为恰当?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9.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嫦娥一号”采用的三维定向技术,是指卫星的太阳能电池翼、遥感器和传输信息的天线分别要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对准太阳、月亮、地球
    • B.X射线成像光谱仪综合了新型的X射线成像技术、磁场屏蔽技术、数据采集及处理方法等.是一个宽谱段、高灵敏度、高可靠性的荧光X射线探测系统
    • C.中国发射过各种轨道的地球航天器,迄今为止飞行最远的航天器是“双星探测”卫星,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比它还要飞得远
    • D.在“嫦娥一号”飞行轨道设计过程中,只有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对其中的一些不利结果逐一排除,才能使嫦娥一号奔月飞行所需的能量最少
  10.   下列对“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嫦娥一号”是在将资源一号、二号等地球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的基础上设计成的
    • B.“嫦娥一号”采用的是三轴稳定方式,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展开对月定向工作
    • C.“嫦娥一号”上载有6套24件130千克月球探测仪器,其中X射线成像光谱仪是由中科院高能所研制的
    • D.“嫦娥一号”总重量2350千克,星体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设计寿命一年
  11.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大自然通过许多美的要素的变化组合呈现无穷无尽的美
    • B.对自然美更深层次的探索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的哲理美、逻辑美的追求上
    • C.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都有美感,是因为每个人对美感界定标准的差异
    • D.艺术强调师法自然,是因为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
  12.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
    • B.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
    • C.大自然的美以各种形态展现
    • D.大自然从不吝惜给人以美感
  13. 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 A.巧合
    • B.缘分
    • C.感觉
    • D.体验
  14. 不属于人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人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是因为自然景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
    • B.通过观察思考,人能发现自然景物的美,并能将美感上升为与自然景物特点相应的情感
    • C.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以维持生命,同时又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涵养审美情趣
    • D.在发现自然美的基础上.人还能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美
  15.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本身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诸多美的要素
    • B.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各种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 C.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是文学家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 D.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都能产生美感,使人悟到美好的情感,悟出哲理的美
  16.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中国,刚柔两种美的形成与地域有直接关系,即北人刚,南人柔,因此艺术上的南北派已成为柔性派与刚性派的别名
    • B.达.芬奇在艺术上的特长全在“能勾魂”,比如《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那丰润而灵活的手透露出的一种柔性美
    • C.刚性美的特点:雄浑、劲健、沉雄、悲壮、阳刚、刚健:柔性美的特点:秀丽、纤浓、温柔、委婉、阴柔、典雅
    • D.中国的艺术在音乐方面尤其缺乏刚性美
  17. 最适合做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

    • A.艺术之美
    • B.刚、柔美之大不同
    • C.冈0性美与柔性美
    • D.美的分类
  18. 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 A.吹拂呼唤
    • B.荡漾呢喃
    • C.飘荡低语
    • D.拂过低吟
  19.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家的性格偏向影响作品的刚柔,如米开朗琪罗的《酒神》就是一幅惊心动魄的雄图
    • B.“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每句诗都提起三个状貌,一切美都可以按照这六种标准来分类
    • C.第④段“达.芬奇恰好替米开朗琪罗做一个反衬”,句中“反衬”的意思是指达.芬奇在相反方面衬托出与米开朗琪罗在性格和艺术上的截然不同
    • D.西方批评学者所谓的“宇宙的情感”属于刚性美的欣赏范畴
  20.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的是( )。

    • A.中国诗人多倾向于描写“清风皓月疏林幽谷”之类
    • B.中国诗人“描写月的时候百倍于描写日”
    • C.《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刚性美,其余二十品都偏于阴柔
    • D.李白专以雄奇擅长,但也有《闺怨》《长相思》《清平调》等作品
  21. 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 A.重视描绘
    • B.注重淡化
    • C.侧重渲染
    • D.关注稀释
  22.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对个别电影而言,现实主义电影三重景观的分类标准并不完全适用
    • B.上述三个层面的现实主义电影彼此往往相互交叉和渗透
    • C.多景观电影的交融、渗透是现实主义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
    • D.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的三重景观的分类标准仍需进一步完善
  2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破冰》的成功在于把叙述重心放在对功勋滑冰教练平常模样的刻画上,明白地诠释了平常中的坚持终究可以通向神奇的道理
    • B.《三峡好人》中的一些“超现实主义”镜头,呈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元素的交融,透露出一种总体零散中的局部诗意
    • C.《唐山大地震》通过再现大地震爆发的23秒时长的一系列奇观场面,达到了巨震后人类灵魂的反思或自我拷问的电影美学极限
    • D.《千钧.一发》《锡林郭勒.汶川》在日常、诗情和奇观现实主义电影这三层面的两个或全部层面交融,这类电影可以灵活分类
  24.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大陆电影从逻辑结构去归纳,可看到回到个体日常生活流、描摹个体日常生活困境及诗意抚慰、刻画社会生活奇观的三个层面
    • B.日常现实主义电影常常采用回退法来表现其个人日常的生活状态,如《破冰》中描述的滑冰教练的平常甚至有些潦倒的生活
    • C.诗情现实主义电影注重通过对生活空间发生改变的一些普通人的个人日常生活的现实性呈现.表现出其生活空间流动性的特征
    • D.奇观现实主义电影的社会生活空间的特异性及相对封闭性、社会生活场面的戏剧性等特征,在《天下无贼》等影片中都有体现
  25.   下列对于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的三重景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日常现实主义电影具有生活水平的有限性等特征,由于其注重对个体日常生活流的细致描摹,收到了将日常生活原生态还原的效果
    • B.诗情现实主义电影突出的是生活诗情在困境中的现实性呈现。从电影手法上讲,带有现实主义元素与浪漫主义元素交融的某种意味
    • C.奇观现实主义电影专注社会群体生活奇观的现实性及其转化,透过社会群体生活中的奇观场面去传达对当代社会生活现实的关怀
    • D.具备现实主义范式内涵的电影,近五年来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复杂情况,要对其作简单区分很难.它反映时下中国大陆电影创作的现状
  26. 填入文中[a]、[b]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踏进终止
    • B.跨人中断
    • C.置身停止
    • D.跻身中止
  27. 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 B.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 C.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 D.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28. 对文章第四段加点的“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一文化系统存在于中国的农村社会,且独立于城市
    • B.这一文化系统使得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向城市流动
    • C.这一文化系统也是一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
    • D.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教组织与相应的宗教学校私塾构成的
  29. 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 B.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人,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 C.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
    • D.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来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30.   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  )。

    • A.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 B.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
    • 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 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