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山东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27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在我国,妥善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请你结合给定资料反映的相关信息,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在1 000字~1 200字之间。

  2.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足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2006年7月1日,在青藏铁路通车之际,××网邀请北京交通大学Y教授、××日报驻青海D记者做客××网,与各位网友就青藏铁路开通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交流(未作文字疏通)。

     D记者:网友朋友,人家好!

     Y教授: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很高兴来到XX网跟大家就青藏铁路通车进行交流。大家都知道今天是青藏铁路开通运营第一天,我们在格尔木和拉萨两个地方举行了青藏铁路开通仪式。青藏铁路是大家最近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也愿意就这一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下面请网友提出问题! 

     想唱就唱:列车有哪些措施应对乘客的高原反应?

     Y教授:我们知道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这一段是最近才开通的,这段有一个很重要特点是:在海拔4 000米以上线路的长度有900多公里。海拔越高空间当中含氧量越少,一般到海拔3 000米以上,空气中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70%,到海拔4 500米以上,我们可以称之为生理极限地区,一般不适合人类生存。青藏铁路经过高海拔地区,它的高寒缺氧是乘客产生高原反应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点,青藏铁路的列车里采取了增氧措施,这个措施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弥漫式供氧”,对整个车厢的氧气含量进行增加。第二个还可以进行一对一、个别的供氧,给每个乘客提供吸氧的面罩。车厢里有供氧盒子,每个乘客需要吸氧时都可以把吸氧管插到供氧盒里就可以供氧。通过这一些办法来帮助大家克服高原反应。

     另外还有一些措施,例如列车舒适性的措施,使用减振气囊,可以减少列车运行当中的振动,另外还有密闭式车厢,如果外界气温很低时,可以保持车厢里面的温度。还有车窗上都贴有“防紫外线薄膜”,可以有效防止高原地区强烈的紫外线的照射。这些都是青藏铁蹈的特殊的车厢构造,用以帮助大家顺利的乘坐列车通过高原。

     D记者:大家对高原反应一般是比较敏感的,实际上高原反应一个核心的问题是氧气。因为它的含量仅相当于平原的60%。所以青藏铁路在列车上有氧气的供应,大家在电视直播也看到了,青藏铁路列车上面有专门一个供氧的系统,人感觉身体不适,可以到专门的供氧的系统吸氧。在高原上紫外线比较强烈,一般来说一个就是自己防范,通过一些防晒方法,或者戴帽子和眼镜。对于列车来说,玻璃是防紫外线的。一般在车里是没有问题的。每个人对高原反应是不一样的,一般也不用过于恐惧。还有一些问题,像心脑血管不太健康的同志,也不太适合到青藏高原去,因为确实对人的心脏和血管的压力相对要求比较高一些。年龄大一点的同志,最好做一些体检,避免上高原以后,出现一些意外。另外就是一些小孩子,到高原也要注意,做一些常规的体检,看身体能不能承受高原反应。因为上高原不仅是上火车,还要下来走一走看一看。昆仑山基本上是海拔4 000米的地方,大家如果下车来看的话,还是要用自己的身体抵抗高寒缺氧,而且到拉萨也将近海拔3 600米~3 800米。所以对有些身体不太适应的人,到高原还是要谨慎一些。

     余乐:嘉宾,能否给我们说说青藏铁路有哪几个世界之最?

     D记者:青藏铁路的世界之最有很多,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有九大世界之最,第一青藏铁路是世界高原最长的一条铁路。第二青藏铁路穿越了海拔4 000米以上的地段达到960公里,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再一个穿越连续冻土里程也是最高的,达到550公里。其次就是它在创造高原铁路时速也是最高的,现在青藏铁路在正常运营情况下,冻土地段时速达到100公里,在世界排在第一位。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有两条隧道:一条是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海拔达到4 905米;再有一条世界最长的隧道是高原冻土隧道,海拔达到1 686米,在昆仑山附近。同时在青藏铁路沿线有一个火车站是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山火车站,海拔达到5 068米。还有就是它有一条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清水河特大桥,长度有11.7公里。同时在西藏安多县建了一个铺架基地,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达到4 004米。 

     凡尘俗失:嘉宾,现在有一种担忧,有人认为,青藏铁路通车将给沿线的环境保护带来严重影响,您怎么看?

     D记者:这种担心从目前状况来看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青藏铁路关于环保的方面也很多。青藏铁路在做环保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前一段国家审计署和青藏铁路环保部门,对环境保护情况也作了高度评价,国家环保总局也高度评价了青藏铁路的环境保护情况。从我们实际看到的情况来看,青藏铁路环境保护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因为穿过国家一个非常大的动物保护区,包括藏羚羊和藏野驴这些野生动物,在青藏铁路建了很多野生动物通道,建了33处。

     高原植被保护方面和湖?白保护方面也投入了一些措施,比如进行人工草移植,因为建铁路需要把草皮移开以后,再移植回去,对植被的保护也是相当不错的。为了保护高原湖泊,在西藏的错那湖附近,青藏铁路要建的时候,原打算从错那湖的另一端穿过,因为有可能影响水质,所以青藏铁路改了线路,而是在错那湖左右修了线路,为了防止青藏铁路一些污物排到错那湖里面去。而且在青藏铁路旁边可以看到,错那湖保护得是相当好的,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

     远文:冻土对铁路建设带来哪些影响,怎么解决的?

     Y教授:冻土是指高寒地区,其因为温度很低,同时土壤里面又含有水分而产生的一种地质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冬季冻胀和夏季的融沉,就造成铁路路基的变形和病害。这些都会影响列车的速度,以及货物列车的牵引重量,严重时可能危及行车安全。因此冻土问题是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三大难题之一。

     冻土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外铁路主要是以北美、加拿大、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这些都有冻土铁路,都经过冻土区,他们的病害率一般可以达到30%左右。所以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青藏铁路和国外铁路不同的地方是我们处于中纬度的冻土地带,不像俄罗斯和北美是高纬度的冻土地带,所以冻土的不稳定性特征更加显著。主要是土壤里的含水量也比较高,应该说我们遇到的难题更多。我们在建没过程中,解决这一难题,经过50多年的科研实践,积累了经验,提出很多有效的办法来克服冻土病害问题。例如,我们采取以桥代路,通过修建桥梁来代替路基。同时还采取很多专门的技术,例如热棒技术,还有片石护坡技术等。应该说,在解决冻土问题上,我们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所以在这点上,我们能够比较有效的来克服冻土对铁路建设的影响以及将来运营的一些影响。

     当然对冻土问题我们的认识还要不断深化,主要是通过建立长期观测系统来进行地基的变动观察,使这样一个过程可以在更加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克服。

     D记者:冻土对铁路建设的影响是很明显的。青藏铁路主要是高原冻土,冻土里面有很多的水,温度一发生变化,水就容易化;温度一降低的时候,就重新凝结。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假如在上面修铁路,水分流失掉以后,引起地基的下陷,铁路也跟着下陷;路基升高以后,使铁路颠簸不平。因为冻土对温度比较敏感,一旦温度变化就会产生形状上的变化。火车不停的通过,不停的有热量产生,就影响冻土的稳定性,就影响到铁路运行的安全。铁路运行不安全,铁路线就没有意义了。所以青藏铁路线首先第一个特点就是高原冻土的特点。西宁到格尔木这一段一共1 142公里,有550公里是冻土地段。

     非如此不可:格尔木至拉萨段同西宁至格尔木段的铁路建设相比,有哪些不同?

     D记者:最突出的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海拔高度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从格尔木到拉萨段铁路穿越将近海拔4 000米以上。从西宁到格尔木路段海拔最高也是3 000多米。在西宁到格尔木这一段氧气的程度和格尔木到拉萨段是不能相比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在唐古拉山,一般常年的温度都在0℃以上,而且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45℃,就是说温度特别低。格尔木到拉萨段,含氧量低很多,在这种条件下,施工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二高原冻土。在西宁到格尔木这一段同样有冻土。大家都知道青藏铁路西宁到格尔木很早就建成了,而为什么格尔木到拉萨这一段将近晚了22年,才修这段铁路,就是因为首先难以解决冻土问题。

     千重山:我也想到西藏玩玩,但票价太贵,可否有最节约有效的旅行方式?

     D记者:实际上我也看过不同的票价,北京到拉萨,从票价来说也不是特别贵,大家也都知道,从北京坐飞机到拉萨至少要2 000多,而且飞机票不打折,但是坐火车从北京到拉萨车票380多,卧铺大约是800多。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说,坐火车还是比较节约成本的。原来到西藏受到交通的限制,青藏铁路开通以后,对旅行成本来说应该是减少了,不应该是增加了。

     小民百姓:嘉宾,有人说要让青藏铁路与印度接轨,我认为这样对国防不利,因为印度一直对我西藏虎视眈眈,您认为如何?

     D记者: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修铁路为什么对国防不利,印度人可以通过铁路跑到我们国内吗?这种担心不必要。对中国的国防安全不会构成什么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还是有利于中国的国防稳定

  3. 交流结束后,网友发表的帖子,有的与D记者的观点不一致。具体说明为什么不—致,说明文字应在规定篇幅内。

     网友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