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19
-
根据给定材料,围绕国家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话题,就某一角度,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2.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新农村建设的急需-双向的渴求促使2006年启动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一年比一年火热。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长效机制的意见》,希望加快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制度化步伐。
中组部负责人就此答记者提问时说,从2008年开始,中国计划连续用5年时间,每年从各地选聘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总数累计达10万人。
通过考试的大学生到达乡村基层后,一般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任期为3年。对于他们任期届满后的出路,中组部负责人说,对表现优秀、担任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大学生“村官”,鼓励他们长期在农村基层干部岗位上建功立业;对于表现优秀、聘期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可以享受公务员报考的优惠政策。
2009年5月5日启动的北京市面向2006年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定向招考公务员工作,印证了这一点。有资格参加这个考试的,都是已经完成了首期3年聘任协议的“村官”们,他们有机会获得258个公务员岗位中的一个。尽管竞争依然激烈,但比起社会上的公务员公开招考,门槛已然降低了许多。而且,北京市规定:在这次公务员定向招考中,在村任职期间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以获得5到15分不等的加分。
有朝一日的“鲤鱼跃龙门”,无疑是吸引大学毕业生们积极报考“村官”的重要动机,但也有很多人希望把村官的宝贵经历好好经营起来,当作人生一次重要的历练。
2.2008年5月29日,陕西省首次决定选聘2000名高校毕业生下乡当“村官”。目前,首批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已有一年时间。一年的历练让满怀理想的大学生村官们变得更加务实,但一些人的处境也很尴尬。
记者见到紫阳县双安乡双河口村主任助理陈康时,他正在学习关于养鸡和养羊方面的知识。他说:“平时村上琐事比较多,没时间只能晚上抽时间,通过网络和书籍多学一点。”陈康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科学历,所学专业是平面设计。“其实在下来前,我已在南方的一座城市找到了工作,合同都签了。”陈康最终下乡当“村官”的原因是,“我生在农村,对农村感情深厚,我想回来做一点事情。”尽管分配到紫阳县的12个大学生“村官”几乎全都来自农村家庭,但在上任后不久,都出现了不了解农村文化习俗,不会用村民的语言和村民交流等问题。
“曾经的选择是为了奉献。我愿意把青春奉献在这片热土上,因为它给了我感动,给了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毕业于西北大学,现任白河县构扒镇玉门村主任助理的门婷说出了自己的下乡理由。门婷选择走“村官”之路源于上大学时和同学们的一次旅游,“当时到白河旅游时,感觉这里山清水秀,人们工作生活无不透露着阳光的气息,从那时起我就打心里喜欢上了这片热土。”担任玉门村主任助理两个月后,门婷学会了融入。“作为外地人,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要想与农村群众和基层干部打成一片,不能让别人适应你,唯有改变自己。”谈起自己很快适应农村工作的经验时,门婷很自豪,“从一开始,没事就和村民们闲聊,尽量使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让别人听懂,也尽量听懂别人的每一句话。”
3.2008年,经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选聘,往届大学毕业生凌涛到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稼依镇大稼依村当村官。这个村地处镇东边,是镇政府所在地,全村辖21个村小组1670户。组织抗旱保苗、建水池、修路、清理河道,凌涛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于2010年3月10日全票当选为大稼依村党支部副书记。他说,能联络各方,给村民找到水、服务春耕,是“任职以来最有收获的事”。
回忆当村官的经历,凌涛认为这是一段艰辛的付出和快乐的收获。到村里当村官的第一天,凌涛就赶上修路,负责监督工程进度。1月气温低还下霜,骑车来回时他头发都会结冰。但一些村民并不理解他的工作,还有人偷偷挖走水泥。
“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的是群众比我还困难。一开始遇到好多挫折,自己也犹豫过。待遇低,出路不明确,没编制,处处受气,早出晚归,事情多,家人、朋友不看好甚至反对。”凌涛说,“但时间长了,我对农村有了感情,亲朋好友看我能干好就慢慢转变态度了。”
以前村里全是泥巴路,下雨骑车会摔跤,好多人都搬走了。现在,村里铺上了标准水泥路,还争取到了建设玉米制种基地、蔬菜基地、马铃薯基地的机会。“刚到村里时,村干部并不配合,叫他们大爹、叔叔都不答应。几次共事后他们觉得我实在,真心做事,也比较勤快,后来非让我跟他们称兄道弟、叫他们大哥才高兴。”
“当时,我耍了个‘小计谋’,使得村干部都听我的。那时要选出一个村上的领导小组长,他们就选我当,我说不干他们就急了。我说,‘选我也没用,你们又不听我的,到了地里,还不是各顾各?到时七嘴八舌,我又吵不赢你们,不干。’他们就说听,大家都是汉子,说话算数。果然,他们就都听我的了。”
凌涛说:“有号召力后办事就容易了。过年吃年饭,每次村干部都要叫上我,我不去就跑到我家里来接我。村里的风俗是德高望重、主人家或年纪大的人才能坐主要席位,可我每次去他们都要我坐主要席位,当然我每次都不坐,那是对他们的尊敬。”
凌涛时常跟村民说“我不是村官,叫我村务员更合适”。“有村民开玩笑说我是官,我跟他们说,要是有一天任期到了又考不上公务员,我就回家种地,我们就都一样是农民。村干部年纪大,我该叫叔叔、大爹的,可他们不让叫,他们说辈分不一样,让侄辈的人使唤我们就不一定听了,你跟我们平辈,叫谁都听,就算在地里种庄稼都来。”
和村民相处,凌涛的体会是,开会讲话、宣传政策时要通俗简单,要讲农民的话,让村民一听就懂。“村干部、村民文化不高,你认的理他们才不管,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文化、道理、审美观和价值观。跟他们讲足球明星他们不爱听,但谈庄稼、聊收成肯定有效果。他们只想自己生活好起来,有面子、有钱用,这就是他们的价值观。”凌涛说,“村民利益受到损害才会闹事,不能拿单位、城里的那套来评价。”
“农民很淳朴,你真诚相待,他们回报你的也是真诚。有一次和几位大学生村官交流,他们觉得我‘厉害’,村民都听我的,问是怎么做到的。我就反问他们有谁帮村民挖过地、种过庄稼?他们觉得很不理解,觉得大学生村官到村里大小是个官,对村民要压。我告诉他们我不觉得自己是官,我帮群众挖过地、种过庄稼,而不是天天坐办公室或被政府借调,虽然那样看起来很有面子。”
4.人民日报社记者访问了北京大学两代“村官”吴奇修和陈丽娟。
记者:大学生去基层是否会荒废以前的专业?大学所学的知识,如何转化到基层工作中?
吴奇修:我认为大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论和思维能力,是以后继续学习、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工作,关键是要做到知行合一,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同时在生动丰富的实践中不断学习。社会是一所多姿多彩的大学,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大学生在基层要向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学习。把积极进取同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开拓进取又量力而行,既努力奋斗又不急于求成。
陈丽娟:不可否认,有些专业比如涉农、法律等对工作有帮助,但是农村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更多的是对基层工作者综合素质的要求。我认为当“村官”最重要的是自我调节能力和责任感,专业和学历都不是最重要的。大学的教育在专业知识的培养之外更多的是对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无论什么专业,只要踏实肯干,在基层工作中总会找到适合的结合点。
记者:现阶段,一批批大学生赶赴农村。其中比较让人发憷的,可能是怎样和农民打交道。你们有什么好建议吗?
陈丽娟:我以前是一个典型的从学校到学校的充满书生气的“读书人”。到了基层后,才发现以前很多想法都太过理想化。在基层,我学会了和人平等地交流,学会了换位思考,所以就变得比以前宽容、稳重。我觉得,这是我这3年“村官”工作最大的收获和经验。
吴奇修:和农民打交道,首先要带着一颗真心、抱着一种诚意。我从心底里看得起农民,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相信他们、依靠他们。那段艰难而充实的经历,为我以后的工作提供了丰富营养,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群众。
记者:能给大学生或者现在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一些建议吗?
吴奇修:为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实质性措施。这些措施的含金量都是比较高的,所以现在大学生下基层有很多有利的条件。但大学生仍需要做很多准备:一是学习、工作的条件差得多;二是经济上的待遇低得多;三是心理上、社会上、舆论上的压力大得多。
陈丽娟:我认为大学生下基层,首先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基层工作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艰苦,精神生活的欠缺也需要自己来调整和克服。大学生应该把握机会,注意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些对于个人成长还是相当有利的。而在政策上,应该注意“村官”政策的长期性和衔接性,不能把大学生到基层任职简单当作缓解就业压力的方法,应该从建设新农村、改变农村落后面
-
根据材料6-9,谈谈当前大学生“村官”还存在着哪些问题。请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