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16
-
结合材料,请用不超过550字的篇幅,总结文化团体改制的成功经验。要求概括全面,阐释合理。
-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字数在1200字左右。
-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瞭望》周刊发表文章指出,鸡犬之声相闻,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和浙江,两地的卫星电视却至今仍然互不落地。这两地之间的文化市场的条块分割,相互封锁到如此地步,出乎人们的意料。这一现象,凸显出了中国文化体制所存在的弊端:
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这一论断,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正式文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热点词汇之一。当一个问题长期存在时,就必须从体制上寻找原因了。征诸现实,中国的文化体制无论是在宏观管理体制上,还是在微观运行机制上,抑或是在文化市场体系上,都存在着一系列的体制性障碍,束缚着文化活力的尽情进发,阻碍着文化创新源泉的尽情涌流。文化建设的滞后,已经成为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腿,需要进行全面的体制创新。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恩格尔系数平均已降到0.5以下,城市已降到0.4以下,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消费能力大大增强,鉴赏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这既为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也使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国家的文化资源大量闲置;另一方面,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还不多,国外文化产品还大量涌入,侵权盗版现象屡禁不绝,落后、封建、腐朽的东西时而沉渣泛起。而我们能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在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文化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小康社会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也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经济的健康发展,也要有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知识水平普遍提高的社会,也是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所有这一切都依赖文化的高度繁荣和发展。以此来要求中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则其体制改革已经到了非大力推进不可的时候了。
中国已初步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各个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的质量、效益和速度。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宏观管理体制依然未能得到有效改革,仍然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由政府包揽,并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尚未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面对文化市场已经出现的多种所有制竞争局面,有些国家办的文化单位反应迟钝,没有形成进入市场主动竞争的意识和体制,甚至一些文化单位在现行体制下难以为继。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这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使中国面临西方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的严峻挑战,在国际文化竞争中面临巨大压力。一方面,国家的文化资源大量闲置;另一方面,外国文化产品大量涌入,文化产品进出口严重逆差。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外文化的直接碰撞不仅发生在境外,而且将大量发生在国内市场。如果不能尽快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优势,就有既守不住自己的文化阵地,也走不出去的危险。
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还在计划阶段;全员聘用制度尚未实行,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仍未建立;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企业改制,实施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尚待破题;资产经营责任制仍需探索,资产授权经营还需试水。微观运行机制的僵化和不健全,使文化的创造活力难以尽情发挥。
盗版猖獗,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已经一再引起跨国官司,并成为境外攻击中国不遵守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口实。中国文化市场体系的不健全,不规范,已经对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形成了重大阻碍。举要说来,中国的书籍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艺术品、演出剧目的现代市场营销系统水平低下,手段落后;市场流通领域的条块分割、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渠道过窄且不畅、国有发行渠道萎缩,主渠道的功能严重下降;地方发行传输网络画地为牢,相互封锁;文化市场管理规则政出多门,多头执法,对盗版、非法出版、非法营销等不法活动打击不力。令人关注的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已经开始,这次改革引人瞩目之处在于,按照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对文化领域的不同行业和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区别对待,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属性和特点,进行事业体制和企业体制的不同的制度设计,实行不同的管理和治理。
2.“请相信我们,相信中国璀璨、深厚的木偶艺术的吸引力,更请相信文化体制改革的巨大魔力,在我们手里,小木偶一定能变成大产业。”2006年,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永庄,代表全新组建的木偶团队对媒体说了这样一番话。两年多以来,转企后的木偶剧院不仅让坐落于北三环安贞桥西南方的这座城堡式的建筑换了新颜,更实现了之前的承诺:真正把小木偶做成了大产业,让小剧种走向了大市场,使小剧院建成了大阵地。
2006年9月15日,拥有50多年辉煌历史的中国木偶剧团转企改制为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这是北京民营资本首次参与国有艺术院团改制并控股,可谓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突破。经过短短2年零7个月的时间,2009年的中国木偶剧院已从单一的木偶演出业向综合儿童娱乐业迈出了一大步,围绕在木偶演出周围的除室内大型儿童主题乐园外,还有一条集影视、动漫、图书、网络、食品、玩具为一体的儿童文化产业链。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主要依赖于民营企业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模式、机制力量和工作作风所带来的超强的变革意识、敏锐的市场意识,以及灵活的销售意识。其中敏锐的市场意识体现在抓住《喜羊羊》商机并迅速转化市场剧。而超强的变革意识其实体现为化“危”为“机”的超前意识。赵永庄介绍说:“虽然‘五一’打了一场胜仗,但危机感仍时刻萦绕在心中。毕竟《喜羊羊》是别人的品牌,我们不过借势发力。我们自己的《猴王》虽然演出了200场,但距离形成品牌,特别是衍生产业链还任重道远。木偶剧院要做大做强,必须创立自己的原创品牌,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使原创与拿来相结合;经典与创新相结合;演艺与产业相结合。”灵活的销售意识是指积极调动各种资源。目前,公司高管中除了一位主抓艺术生产之外,其他五位高管均面向市场,投入创业绩的队伍中。
先进的管理模式所带来的意识变革使得转企以来的木偶剧院在发展艺术生产力、走产业化道路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两个效益最大化和四赢。赵永庄介绍说,“虽然企业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尽管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但等、靠、要都是行不通的,我们要想办法向市场要效益、向艺术要效益、向观众要效益。改制后,木偶剧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两个效益的最大化。经济效益方面,公司从2006年9月15日成立至2008年12月31日,实现经营收入5209万元,比改制前增长了482%;实现利润总额2395.95万元;上交税金303万元;国有资产占股49%,两年分红986万元。社会效益则体现在木偶剧、课本剧中宣扬的真、善、美有着深刻的社会思想教育内涵。同时,公司在公益演出、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社会公益事业有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回馈政府所给予的政策支持以及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从而真正实现为儿童创造更加快乐的天空的美好愿望和奋斗目标。”
此外,两年多来公司还取得了四赢。一是观众赢。木偶剧院产业化把家长和孩子们吸引到剧院,让他们除了享受木偶艺术,还可以学习新东方英语、吃比萨、购买木偶玩具;二是员工赢。企业文化凝聚了职工队伍,良好的经济效益给员工带来了实惠。转企改制后,剧院和116位演职员签订了3年的劳动合同,2年多来,没有一个演职员离开,改制后的员工收入比改制前提高了40%;三是国家赢。改制前国家要为院团补贴每年数百万元资金,改制后企业当年获利,国家股本首次分得红利632万元,这是木偶剧院自1955年成立及剧院改制后国家首次分红,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四是企业赢。改制时公司注册资金5700万元,现在净资产达到8400万元,公司净资产两年增长48%。剧院2008年上演了1200余场木偶戏,占北京儿童演出市场份额的60.9%。此外,除每年下乡、下校园演出200余场外,还新近与中国科技馆达成了每年在科技馆新馆演出360场科普木偶戏的协议。良好的获利能力,为企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小木偶大产业已见成效。
在2009年五一小长假中,由广东原创动力公司与中国木偶剧院联手打造的动漫人偶剧《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记忆大盗》成为了最火爆的儿童剧演出。《喜羊羊与灰太狼》从深受孩子喜爱的动画片到电影,再到舞台剧,中国原创卡通形象第一次以产业链的形式推向了市场,这其中除动画形象主创班底功不可没外,木偶剧院为这些卡通形象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走上舞台也付出了很多。2009年2月28日,经过努力,木偶剧院与“喜羊羊”版权方广东原创动力公司签署协议,双方以按比例分成的方式合作。赵永庄感慨地说,广东方面负责出版权、剧本、编剧、导演、服装、道具,木偶剧院出演员、剧场,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登台演出,三天上演共20场(原计划15场),观众人数达1.2万人,票房收入192万元,后产品和游乐场收入15.59万元,总收入共2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