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政法干警《专业综合刑法学、民法学》考前冲刺预测试卷(1)
-
某体育报社记者接到张某的电话,张某在电话中透露说:足球裁判于某在A队与B队的比赛过程中,偏向B队,吹“黑哨”。记者将该事实请示报社领导后,经与张某核实并经领导过目,在该报上刊登了“于某吹黑哨”的消息。
于某见报后,将该报社告上了法庭,诉诸法律,为其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经查明,报社的报道严重失实,但报社声称:报社对消息已尽了形式审查的注意义务,此次报道失实完全是张某故意提供虚假事实所致,报社并无过错,故报社不应承担民事责任,原告应向张某请求赔偿。
问题:(1)某体育报社的报道是否构成了对于某的名誉损害?于某可否要求该报社停止侵害,登报为其恢复名誉?
(2)若予某起诉张某,张某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承担什么责任?为什么?(3)报社与张某是否构成共同侵权?为什么?
-
A省的甲公司于2000年1月通过签订使用许可合同获得某外国企业在中国注册的“金太阳”电脑商标独占使用权及其操作系统M软件的使用权,批量组装“金太阳”电脑。2001年7月甲公司与A省的乙公司签订委托销售合同,约定乙公司以自己的名义销售100台“金太阳”电脑,销售价格为每台3000元,每销售一台收取代销费300元。同年9月,乙公司向8省的丙大学以每台3000元的价格卖出70台“金太阳”电脑,合同约定丙大学当日支付15万元,提货50台,另20台电脑由丙大学开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丁公司收货并付款,同时合同还约定如发生纠纷由“起诉一方所在地法院管辖”。同年10月初,丁公司收到乙公司发运的20台“金太阳”电脑,并将该批电脑进行赢利性出租,但丁公司多次以资金困难为由拒绝了乙公司的付款要求。2002年3月,乙公司将尚未卖出的30台电脑的“金太阳”商标清除,更换为戊公司的注册商标“银河”,并以每台4000元的价格卖给不知情的李某2台,李某将其中一台赠送给好友胡某。
问题:
(1)如果丙大学使用的50台电脑出现质量问题,应向谁主张违约责任?
(2)丁公司出租电脑的行为是否侵犯M软件的出租权?为什么?
(3)乙公司如果起诉请求支付20台电脑货款,应以谁为被告?怎样确定管辖法院?
(4)乙公司更换商标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哪些主体可以作为适格的原告起诉乙公司?
(5)如李某购买的2台电脑没有质量问题,能否向卖方双倍索赔?为什么?
(6)如胡某接受赠与的电脑出现质量问题,能否要求李某承担瑕疵担保责任?为什么?
-
《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兰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1)请用犯罪构成理论分析该条确认的犯罪构成。(2)该条中“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含义是什么?(3)该条中“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的含义是什么?
(4)假如甲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法官却判处甲八年有期徒刑,作出这种判决的依据可能是什么?
-
《刑法》第2.6条第l款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1)试说明犯罪集团的成立要件;
(2)主犯和首要分子的区别。
-
民间在继承遗产时,有“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非婚生子女是野种”,不能继承财产的说法。根据民法的有关知识和原理,对这种说法进行评述。
-
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一般累犯的成立条件及累犯的法律后果。
-
民间上有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说法,试用民法原理予以辨析。
-
简述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
-
简述所有权的特点。
-
简述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构成要件。
-
下列行为中,属于单方法律行为的是( )。
- A.授权行为
- B.行使撤销权的行为
- C.买卖行为
- D.行使法定抵销权的行为
-
甲误认为遭到乙的紧急的不法侵害,而对乙实行防卫行为,致乙死亡。事后证实乙的行为不具有不法侵害的性质。甲的行为( )。
- A.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
- B.可能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 C.可能属于意外事件
- D.可能属于防卫过当
-
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应当是( )。
- A.尚未发生的事实
- B.将来能够发生的事实
- C.在订立合同时不知道将来能否发生的事实
- D.符合法律要求的事实
-
下列犯罪中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有( )。
- A.侵占罪
- B.侮辱罪
- C.遗弃罪
- D.虐待罪
-
乙是A工厂负责生产的副厂长。A工厂决定由乙牵头开发一项该工厂急需的新技术。乙为此成立了项目攻坚小组,由A工厂的技术骨干甲担当该小组的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技术开发。后来,由于A工厂的技术设施不够完备,乙又经过多方联系,找到B工厂合作开发该项新技术。甲带领几个辅助人员到B厂去研发。开发完成以后,甲被调往A厂的人事部门任人事主管。A厂就该项新技术单独向国家专利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专利权,并且发明人署名为乙。因此,引起纠纷。后查证,AB两厂当初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但并没有约定专利申请权的归属。请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专利申请人应该是A工厂
- B.专利申请人应该是A工厂和B工厂
- C.发明人应该是甲
- D.发明人应该是乙
-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甲盗走铁路上钢轨10米,因铁路巡道员发现钢轨被盗,采取紧急措施,才避免了火车颠覆事故的发生。对甲按照破坏交通设施罪的既遂适用法律
- B.乙为一15周岁的未成年人,绑架他人作为人质后,因勒索财物未成而杀害被绑架人,应当追究乙的刑事责任
- C.丙是某国有仓库保管员,利用职务之便,盗窃其保管的物资价值2万元。后听说单位要来盘点物资,担心事发,遂将所盗物资送回仓库,丙的行为成立犯罪中止
- D.丁设立一家公司.专门用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谋取非法利益。对此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应当按照自然人犯罪处理
-
小李8岁、小张6岁。某日放学后,两人觉得无聊,便相约到山上玩耍。由于山上碎石特别多,两人就随手拾起向远处掷。农民老黄刚好在山下经过,被石头砸伤,花去医疗费5000元。请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李、小张构成共同危险行为
- B.小张的监护人承担
- C.小李的监护人与小张的监护人共同承担
- D.由于小李与小张都是未成年人,属于意外事件,应由老黄自己承担
-
下列行为中,属于有偿法律行为的有( )。
- A.承揽合同
- B.租赁合同
- C.赠与合同
- D.运输合同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未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以及七十五周岁以上的人犯罪的,一律不适用死刑
- B.判处无期徒刑的,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十年
- C.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D.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下列犯罪中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是( )。
- A.诬告陷害罪
- B.强迫职工劳动罪
- C.非法搜查罪
- D.侮辱罪
-
以下情况不能成立共同犯罪的有( )。
- A.一方为故意而另一方为过失
- B.缺乏共同意思联络的同时犯
- C.同时实施犯罪而故意内容不同
- D.事前通谋的事后窝藏、包庇行为
-
某公司生产了一种饮料,其注册商标为“乐哈哈”。,该公司同时又将“哈哈乐”、“乐乐哈”作为该饮料的商标予以注册。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哈哈乐”、“乐乐哈”为( )。
- A.证明商标
- B.联合商标
- C.防御商标
- D.集体商标
-
2008年4月24日上午9时,李某和刘某都在某邮政储蓄所办理取款业务李某和刘某分别填写好1500元和1.5万元的取款单据。储蓄所营业员核对后先将李某的1500元现金递出,李某取走存款;之后营业员没有抬头核对1.5万元现金及8元利息的接款人是否为取款人刘某,只是在喊两声刘某后将现金递出,李某趁营业员和取款人刘某不注意之际,将1.5万元现金取走。本案中,李某的行为构成( )。
- A.抢劫罪
- B.抢夺罪
- C.诈骗罪
- D.盗窃罪
-
根据我国物权法规定,下列权利中,可以出质的是( )。
- A.作品发表权
- B.专利申请权
- C.土地承包经营权
- D.应收账款
-
行为人以营利为目的,盗版发行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封建迷信作品,情节严重的。构成( )。
- A.非法经营罪
- B.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 C.侵犯著作权罪
- D.侵犯著作权罪和诽谤罪
-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该负刑事责任的行为是( )。
- A.贩卖毒品
- B.绑架
- C.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 D.破坏交通工具
-
下列有关单位犯罪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
- A.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不能是单位
- B.信用卡诈骗罪的主题只能师自然人,不能是单位。
- C.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 D.经企业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并实施的盗窃电力的行为,可以成立单位犯罪,但不对单位判处罚金,只处罚作出该决定的单位领导和直接实施盗窃行为的责任人员
-
乙遭车祸昏迷在路上,甲途经发现后雇计程车将乙送往医院,并帮其支付医药费,在救助过程中,甲的名牌衣服因染有乙的血渍而不能使用,同时乙的贵重手表遗落在事故地点,甲因疏忽而未能发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甲应赔偿乙手表遗失的损失
- B.乙应偿付甲雇用计程车的费用
- C.乙应偿付甲帮其支付的医药费
- D.乙应赔偿甲衣服不能使用的损失
-
张某和李某分别出资3000元和6000元开设发廊,后因经营不善欠债l5000元,张和李对该项债务应当承担( )。
- A.无限连带责任
- B.有限按份责任
- C.无限责任
- D.按份责任
-
下列有关剥夺政治权利的说法,哪个是不正确韵?( )
- A.《刑法》总则规定,对于故意杀人、强奸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据此,对于盗窃、故意伤害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罪行严重的犯罪分子,也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 B.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执行完毕之日或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当然施用于主刑执行期间
- C.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有权参加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 D.《刑法》总则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但如果人民法院对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则不能再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
以下情况能成立共同犯罪的是( )。
- A.一方为故意而另一方为过失
- B.缺乏共同意识联络时的同时犯
- C.同时实施犯罪而故意内容不同
- D.事前通谋的事后窝藏、包庇行为
-
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 )。
- A.直接故意
- B.间接故意
- C.过于自信的过失
- D.疏忽大意的过失
-
在我国,特赦由( )。
- A.最高人民法院决定
- B.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
- C.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
- D.国务院决定
-
甲因遭受丈夫乙的虐待而被迫离家独居。某日,甲的女儿丙(13岁)来看望甲,甲叫丙把家中的老鼠药放入乙喝的酒中。丙按甲的吩咐行事,致使乙死亡。对此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丙构成共同犯罪
- B.甲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 C.甲是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
- D.甲单独构成故意杀人罪
-
曾某与左某的院子一墙之隔,曾某在自家园中种石榴树,石榴树枝伸展到左某院内,左某在自家院中摘石榴吃,因而和曾某发生争执。曾某和左某争执的问题在民法中称为( )。
- A.共同所有
- B.相邻关系
- C.按份共有
- D.区分所有
-
甲某原是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于1995年4月4日至l8日,先后利用其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共透支银行款50万元。后甲某于1995年5月19日至l998年10月7日,先后归还透支款29万余元。尚差21万余元没有归还。至案发时止,甲某仍无法归还透支款。对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某构成诈骗罪
- B.甲某构成恶意透支罪
- C.甲某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 D.甲某行为不构成犯罪,属于借贷纠纷
-
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分为( )。
- A.主犯、胁从犯、预备犯、教唆犯
- B.首犯、胁从犯、未遂犯、帮助犯
- C.主犯、实行犯、帮助犯、从犯
- D.主犯、从犯、胁从犯、同时还规定了教唆犯
-
某影星甲在一饭店吃饭,经理用饭店的相机为该影星拍照一张,并希望能将该照片悬于饭店大厅,同时表示愿意为影星免单,并支付影星500元。影星表示同意,后发现某餐饮杂志将这幅照片作为某期的封面。经调查,原来是饭店经理将其寄送发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饭店经理侵害了甲的肖像权
- B.饭店享有甲照片的版权
- C.饭店经理的行为构成违约
- D.餐饮杂志的行为侵害了甲的隐私权
-
下列哪一项不适用合同法的规定?( )
- A.婚姻协议
- B.婚前财产协议
- C.婚后财产协议
- D.分家财产协议
-
依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可以作为保证人的条件是:该分支机构有( )。
- A.保证能力
- B.充足盈余
- C.法人主管机关同意
- D.法人书面授权
-
甲创作一小说已发表;乙经甲同意,将该小说改编成戏剧剧本,也已发表;丙表演该戏剧并由丁音像公司制作成录像制品出售,丁应( )。
- A.只向甲付酬
- B.只向乙付酬
- C.只向丙付酬
- D.向甲、乙、丙付酬
-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在下列情形中,应当采用限制加重原则实行并罚的是( )。
- A.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者最重刑为死刑的
- B.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者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
- C.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
- D.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在买卖合同中,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外,标的物的所有权转移时间为( )。
- A.买卖合同成立时
- B.买卖合同生效时
- C.标的物交付时
- D.买方付清标的物价款时
-
李某将与其有私仇的王某打昏在地后逃跑,此时张某路过,见王某不省人事,遂将其所戴手表、钱物偷走。本案中( )。
- A.李某、张某构成共同犯罪
- B.李某构成故意伤害罪,张某构成盗窃罪
- C.李某构成故意伤害罪。张某构成抢劫罪
- D.李某、张某共同构成故意伤害罪、盗窃罪
-
依据《专利法》的有关规定,下列哪一情况可授予专利权?( )
- A.甲发明了仿真伪钞机
- B.乙发明了对糖尿病特有的治疗方法
- C.丙发现了某植物新品种
- D.丁发明了某植物新品种的生产方法
-
《刑法》规定,个人贪污数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1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对犯罪人( )。
- A.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 B.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 C.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 D.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主体为( )。
- A.一般主体
- B.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与人民团体
- C.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当事人
- D.司法工作人员
-
张甲、张乙、张丙三人各出资20000元、30000元、25000元修建了一栋三层小楼。建楼前三人约定建成后张甲、张乙、张丙分别住一楼、二楼、三楼,但对楼房的所有权的归属未明确约定。楼房建成后,因对楼房的所有权归属发生争议,如果三人不能协商解决,该楼房的所有权应归谁所有?( )
- A.三人共同共有
- B.三人按份共有
- C.三人区分所有
- D.张甲拥有所有权,张乙、张丙拥有使用权
-
下列情形哪一项属于自首?( )
- A.甲杀人后其父主动报案并将甲送到派出所,甲当即交代了杀人的全部事实和经过B.甲和乙共同贪污之后,主动到检察机关交代自己的贪污事实.但未提及乙
- C.甲和乙共同盗窃之后,主动向公安机关反映乙曾经诈骗数千元,经查证属实
- D.甲给监察局打电话,承认自己收受他人1万元贿赂,并交代了事情经过,然后出走不知所踪
-
甲男(15岁)与乙女(13岁)在同一所中学上学,二人在参加校文体活动时相识并成为好友,关系日渐密切。某日二人在公园发生性关系时被发现。据甲交待,二人还曾在自己家中发生过一次性关系。甲、乙均表示是双方自愿。乙的家长要求追究甲的刑事责任。经调查二人确属自愿且未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甲的行为( )。
- A.构成奸淫幼女罪
- B.构成强奸罪
- C.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
- D.构成猥亵儿童罪
-
甲将自己收藏的一幅名画卖给乙,乙当场付款,约定5天后取画。丙听说后,表示愿出比乙高的价格购买此画,甲当即决定卖给丙,约定第二天交货。乙得知此事。诱使甲8岁的儿子从家中取出此画给自己。该莉在乙占有期间,被丁盗走。此时该名画的所有权属于下列哪个人?( )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避险过当( )。
- A.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B.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D.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我国刑法在处罚单位犯罪时采用的原则是( )。
- A.一罚制原则
- B.两罚制原则
- C.三罚制原则
- D.不罚制原则
-
《合同法》第68条规定:“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民法理论称此种权利为( )。
- A.同时履行抗辩权
- B.先诉抗辩权
- C.不安抗辩权
- D.债务人抗辩权
-
2008年6月11日晚8时许,王某、李某与龙某等人在回住处途中,与郑某因琐事发生争执。郑某回到其打工的公司后,将冲突告诉同在该公司打工的老乡张某,张即通过龙某打电话联系李某,双方约定通过打架的方式解决纠纷。当晚11时许,张某纠集了老乡共30余人,龙某、李某也纠集了何某等10余人,双方均持铁棒等凶器至斗殴地点。龙某一方见对方人多,遂逃离现场,张某一方即追赶。张某、郑某及彭某、向某等人追赶上龙某,张某等人对龙某进行殴打。龙某被迫跳入路边池塘。张某、郑某及彭某等即在池塘边捡起石块向池塘内冒出头的龙某投掷,使龙的头部不能浮出水面,致龙某因溺水死亡。本案中,张某、郑某及彭某应定( )。
- A.聚众斗殴罪
- B.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 C.故意杀人罪
- D.不构成罪
-
甲与乙订立了合同,约定由丙向甲履行债务,现丙履行的行为不符合合同的约定,甲有权请求( )。
- A.丙承担违约责任
- B.乙承担违约责任
- C.乙和丙承担违约责任
- D.乙或者丙承担违约责任
-
不动产物权的权利变动,通常以( )为公示方法。
- A.交付
- B.占有
- C.登记
- D.合意
-
下列各项中属于孳息的是( )。
- A.树上的果实
- B.未收割的庄稼
- C.银行存款的利息
- D.供热管道输送的热力
-
甲是某国有公司的销售科负责人,某日到财务室报销时,推、门进屋发现室内无人。保险柜钥匙放在办公桌上。甲便用该钥匙从保险柜中取出5万元现金,装在文件袋中逃离财务室。甲的行为构成( )。
- A.侵占罪
- B.职务侵占罪
- C.贪污罪
- D.盗窃罪
-
甲欠乙10万元久拖不还,乙向法院起诉并胜诉后,甲在履行期限内仍不归还。于是,乙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当法院的执行人员持强制执行裁定书到甲家执行时,甲率领家人手持棍棒在门15守侯,并将试图进入室内的执行人员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
- A.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 B.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 C.妨害公务罪
- D.故意伤害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