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5年陕西省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3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同各民主党派之间关系的方针是( )。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B.“互相合作、政治协商”
    •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D.“团结—批评—团结"
  2. 毛泽东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的文章是( )。

    • A.《反对本本主义》
    • B.《井冈山的斗争》
    •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D.《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3. 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个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是( )。

    • A.周恩来
    • B.刘少奇
    • C.朱德
    • D.王稼祥
  4. 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著名论断的文章是( )。

    • A.《改造我们的学习》
    • B.《整顿党的作风》
    • C.《反对党八股》
    • D.《反对本本主义》
  5.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是( )。

    • A.《两个中国之命运》
    • B.《愚公移山》
    • C.《新民主主义论》
    • D.《论联合政府》
  6. 毛泽东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问题是( )。

    • A.建立共产党
    • B.分清敌我友
    •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D.开展武装斗争
  7. 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 )。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B.《论人民民主专政》
    • C.《新民主主义论》
    •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8.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 )。

    • A.中同共产党建立初期
    • B.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
    •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9.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

    • A.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C.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D.辛亥革命后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10. 最先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一伟大任务的是( )。

    • A.陈独秀
    • B.王稼祥
    • C.毛泽东
    • D.刘少奇
  11. 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

    •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日标
    •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 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2. “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表明( )。

    •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
    •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3. 下列事物中,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

    • A.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 B.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 C.人们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 D.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14. 人的本质是( )。

    • A.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
    •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C.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活动
    • D.由个人自己的选择决定的
  15. 下列不属于唯物史观的是( )。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 B.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剧作者”
    • C.人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 D.自然界因人而存在
  16. 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17. 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

    • A.社会生产方式
    • B.领导人的水平
    • C.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 D.国际环境
  18. 我国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其哲学依据是( )。

    • A.意识决定物质
    • B.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 C.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 D.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
  19. 近年来,“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食品安全恶性事件不断发生,食品安全防线失守告诉我们,光整治企业这一只手,巴掌是拍不响的,在监管方面,还有大量的难题需要攻关。这表明( )。

    • 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 B.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 C.内因要通过外因起作用
    • D.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20.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

    •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C.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1. 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

    •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 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 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22. 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3. 当前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不但源于产业结构、贸易政策等经济因素,也与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息息相关。这反映了( )。

    • 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B.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 C.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 D.结构变化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
  24.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就告诉我们( )。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 B.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 C.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 D.必须重视各个局部的作用
  25. 拔苗助长往往事与愿违,而庖丁解牛则往往事半功倍。这表明拔苗助长( )。

    • A.夸大了客观环境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D.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6. 20世纪美国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翻越昆仑山,穿越唐古拉,在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世界屋脊上,今天已腾跃起一条钢铁巨龙。这表明( )。

    • A.自然界完全打上了人的烙印
    • B.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所不能的
    • C.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条件制约,无能为力
    • D.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巨大的
  27.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C.实践能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 D.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8. “知行兼重"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命题,下列选项与之无关的是( )。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B.“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D.“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9. “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30. 俗话说“稳如泰山”,这种看法忽视了( )。

    • A.静止是相对的
    • B.运动是绝对的
    • C.静止是绝对的
    • D.运动是相对的
  31. 在人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

    •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 C.人的实践活动
    •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32. “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

    •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33. 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 B.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 C.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 D.实践高于认识
  34. 有专家指出,发展危险性非常高的载人航天飞行器根本没有必要。但事实上太空竞争不仅没有止步,反而更趋激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 A.危险和安全是对立统一的
    • B.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
    • C.人们的意识受世界观的影响
    • D.人们的认识要不断深化、发展
  35.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以下各项不属于这段话包含的辩证法思想的是( )。

    •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36.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7. 《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包含的哲理是( )。

    • 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 B.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C.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 D.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8.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其哲学依据是( )。

    • A.同一矛盾的双方,其地位、作用是不平衡的
    • B.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矛盾地位、作用是不平衡的
    • C.矛盾普遍存在,必须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 D.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9.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 B.要把握事物的度
    •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40. 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了鸡。其子甚怨。父道:“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饿受冻,而无猫,则会挨饿受冻。”其子遂不再怨。这件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

    •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C.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41. 经济全球化,密切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国际合作。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使得原来区域性的传染病成为全球性灾难的风险大大提高。这说明( )。

    • A.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 B.矛盾具有对抗性,防止传染病就要遏制全球化
    • C.矛盾具有客观性,要区分内因与外因
    • D.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要注意分析转化的条件
  42. 关于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
    • B.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作用
    • C.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 D.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具体特点
  43. 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

    • A.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
    •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 C.质量互变规律原理
    • D.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
  44. 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

    •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45. “所谓天才,就是一份灵感加上九十九份血汗而已。”这说明( )。

    • A.天赋的才能是天才的核心
    • B.天生的心灵禀赋是成功的关键
    • C.血汗是指不辞辛苦地勤于实践
    • D.实践是人的知识和才能的唯一源泉
  46.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最基本的前提是( )。

    • A.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 D.对各种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47. 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

    •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 B.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 D.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48.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利用基因技术通过生物工程创造出新的物种。以下选项中对这种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新物种产生于人的意识
    • B.人们可以创造物质
    • C.意识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 D.有时候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49. 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

    •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