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陕西省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4
-
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 )。
- A.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享
- B.权为民所享、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 C.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 D.权为民所享、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
- A.坚持公平正义
- B.坚持改革开放
- C.坚持民主法治
- D.坚持以人为本
-
关于和谐社会的特征,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民主法治要求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 B.公平正义要求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 C.诚信友爱要求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 )。
- A.发展社会主义理想建设
- B.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 C.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 D.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
-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
- A.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B.统筹兼顾
- C.“五个统筹”
- D.“三个代表”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 )。
- A.发展先进生产力
- B.发展先进文化
- C.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 D.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
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
- C.“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经济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 )。
- A.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 B.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提出来的
- C.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条件下提出来的
- D.是在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下提出来的
-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与时俱进就是( )。
- A.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 B.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
- C.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 D.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
- A.坚持党的阶级性
- B.坚持党的先进性
- C.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 D.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 A.巩同党的执政地位
- B.发展生产力
-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 D.坚持与时俱进
-
我们党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
-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 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 D.市场经济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实际是( )。
- A.生产力水平低且具有多层次、不平衡的特点
- B.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C.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 )。
- A.通过政府的计划或其他手段进行配置
- B.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 C.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
- D.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
-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 )。
- A.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 B.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 C.国有企业的改革
- D.调整生产力的布局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这主要取决于( )。
- A.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 B.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 C.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 D.文化传统的不可逾越性
-
党的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是指( )。
- A.改革和开放
- B.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 C.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 D.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核心的是坚持( )。
- A.社会主义道路
- B.共产党的领导
- C.人民民主专政
-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这意味着( )。
- A.它们的社会经济性质是一样的
- B.它们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 C.它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 D.政府对它们的政策是一致的
-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同
- B.国家对经济运行宏观调控的方式不同
- C.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不同
- D.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同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 )。
- A.发扬顾全大局、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精神
- B.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 C.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 D.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
- A.国有资产在社会主义总资产中占有量的优势
- B.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
- 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
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从根本上( )。
- A.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 B.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 C.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D.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
- 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 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 D.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
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邓小平理论所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中的思想是( )。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D.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
-
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
- A.港、澳、台享有高度自治权
- B.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 C.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 D.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
我国农村要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关键和基础是( )。
- A.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B.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
- C.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 D.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表现为( )。
-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 D.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赖
-
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他强调指出:“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他告诫我们:“90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就要受到严重影响。”这些话表明农业( )。
- A.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第一大产业
- B.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 C.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 D.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
-
我国提出“三步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B.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 D.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
邓小平提出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对“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 B.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
- C.本质上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
- D.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
-
由于我国跨越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阶段,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此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虽说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这说明( )。
- A.我们还处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 B.我们搞的社会主义在补资本主义的课
- C.我们的生产力不发达,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 D.我国不可能搞真正的社会主义
-
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 )。
- A.变革生产关系,加快向共产主义过渡
- B.回头走资本主义道路,补生产力发展不足的课
- C.以阶级斗争为纲,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 D.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
邓小平强调,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 )。
- A.坚持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 B.引进技术、资金、人才,加强管理
- C.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 D.开发能源,发展交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途径和条件是( )。
- A.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
- B.改革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 C.发展社会生产力
- D.巩固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
-
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 )。
-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 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直接原因是( )。
-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 B.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
- C.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
- D.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特点
-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D.“三个有利于”标准
-
邓小平要求,要始终把( )、“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 A.“人民拥护不拥护”、“党员赞成不赞成"
- B.“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
- C.“工人拥护不拥护"、“农民赞成不赞成”
- D.“人民拥护不拥护”、“农民赞成不赞成"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是( )。
- A.改革开放
- B.协调发展
- C.以人为本
- D.与时俱进
-
我们党紧紧嗣绕(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进行实践和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A.什么是市场经济、怎样建设市场经济
- B.什么是社会主义变革、怎样实现这种变革
-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D.什么是民主集中制、怎样实现民主集中制
-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 )。
- A.真正坚持现代化理论
- B.真正坚持革命和建设相统一的思想
- C.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 D.真正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 A.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
-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用这副对联形象地讽刺了( )。
- A.主观主义的学风
- B.宗派主义的党风
- C.党八股的文风
- D.官僚主义的作风
-
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的著作是( )。
- A.《(共产党人)发刊词》
-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C.《新民主主义论》
- D.《论联合政府》
-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认为,指导战争的关键是( )。
- A.具有高素质的军队决策人
- B.先进的军事技术
- C.要认识和运用战争的规律
- D.拥有强大的军队力量
-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
- A.兵民是胜利之本
- B.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D.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