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南特岗教师招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前内部押密卷
-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请谈谈你的看法。
-
论述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的教育理论回答问题。上课铃响了,王老师拿着课本轻快地走上讲台,开始上课。当课上到十分钟左右时,两名学生突然打了起来。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王老师只好将课停下来,要求他们到外面去打。两位学生收起了“手”改用“口”,开始互相辱骂对方。王老师说自己是科任老师,此类事情请他们找班主任解决。那个似乎受了委屈的学生对王老师的话不以为然,出口说道:“你这是什么老师?”这下王老师生气了,喝道:“给我出去!”可是学生就是不动,王老师便动手去拉学生,学生死死地拉着课桌,坚决不出去。王老师非常愤怒,说:“好,你不出去我就不上课!”于是,双方进一步僵持起来。问题:你如何看待王老师和两位学生的言行?
-
某中学二年级的一个班级,是学校有名的乱班,打架成风,一些学生动辄舞棍弄棒,乱打一气。课堂纪律混乱,上课怪叫起哄、爬桌子、翻窗户成了一些学生的嗜好。曾有一青年教师上课时被学生乱哄气哭了,发誓再也不上这个班的课。曾刚是班上有名的“调皮大王”,打架时,只要他一挥手,其他人就会蜂拥而上。而曾刚家长对他唯一的办法就是痛打。但曾刚也有优点,就是爱劳动,有组织能力。班级同学之间不团结,正气不能抬头,也有少数同学希望好好学习,对班里的现象不满,但敢怒不敢言,怕受那些捣蛋的同学的报复,班级干部软弱无力。班级学习成绩差,是同年级中平均成绩最差的班级。问题:根据以上情况,如果你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上这个班的语文课,你应如何着手进行工作,改变这个班的面貌?
-
个体发展具有阶段性,所以教育者要因材施教。( )
- 正确
- 错误
-
心理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能超越。( )
- 正确
- 错误
-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
- 正确
- 错误
-
人格中的性格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无好坏之分。( )
- 正确
- 错误
-
客体内容丰富、新颖又富于变化有助于注意的稳定。( )
- 正确
- 错误
-
痕迹衰退说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解释。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
- 正确
- 错误
-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
- 正确
- 错误
-
布鲁纳提出了著名的掌握学习理论,即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 )
- 正确
- 错误
-
实物直观的优势在于容易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
- 正确
- 错误
-
中国古代的庄子是内发论的代表。( )
- 正确
- 错误
-
教育历史上的“儿童中心论”是学生观的一种典型代表。( )
- 正确
- 错误
-
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是互相排斥对立的。( )
- 正确
- 错误
-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
- 正确
- 错误
-
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的知识量不同。( )
- 正确
- 错误
-
学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 )
- 正确
- 错误
-
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大约是2秒到5秒。( )
- 正确
- 错误
-
学习动机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唯一条件。( )
- 正确
- 错误
-
德育起于道德知识教育,终于道德行为。( )
- 正确
- 错误
-
目标管理模式最早是由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 )
- 正确
- 错误
-
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是德育的客体。( )
- 正确
- 错误
-
教师的哪一种领导方式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 )
- A.专断型
- B.民主型
- C.放任型
- D.综合性
-
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
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是( )。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 B.集体促成的纪律
- C.任务促成的纪律
- D.自我促成的纪律
-
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 )。
- A.认知阶段
- B.联结阶段
- C.评价阶段
- D.自动化阶段
-
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
- A.理性的惧怕
- B.原因不明的惧怕
- C.非理性的惧怕
- D.持久性的惧怕
-
在教育的基本方法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同答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的方法是( )。
- A.讲授法
- B.谈话法
- C.读书指导法
- D.演示法和实验法
-
“钱禁兵馆”来帮助记忆《辛丑条约》内容的记忆术是( )。
- A.位置记忆法
- B.编简
- C.谐音联想法
- D.形象化法
-
英语教师提倡同学们早晨起来记忆单词.这种做法可以避免的干扰是( )。
- A.前摄抑制
- B.倒摄抑制
- C.双重抑制
- D.多重抑制
-
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
- A.班主任的要求
- B.共同的活动
- C.学校的竞赛活动
- D.共同的奋斗目标
-
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灵活性、自愿性和( )。
- A.自主性
- B.随意性
- C.规范性
- D.强制性
-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奄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 B.主动感对内疚感
-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 D.自主感对羞耻感
-
奥苏伯尔的二维分类中.学习者所学的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乎逻辑的联系属于( )。
- A.接受学习
- B.发现学习
- C.意义学习
- D.机械学习
-
按照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化水平,可以把学习迁移分为( )。
- A.水平辽移与垂商迁移
- B.止迁移与负迁移
- 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 D.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
当个体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而使目标无法达成时,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这种心理现象是( )反应。
- A.压力
- B.挫折
- C.焦虑
- D.愤怒
-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向评价时,会产生自尊感;当作出负向评价时,会产生自卑感或内疚感。这属于( )。
- A.自我意识
- B.自我认识
- C.自我体验
- D.自我控制
-
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属于( )。
- A.观察法
- B.实验法
- C.心理测验法
- D.调查法
-
学生经常利用画表格的方式来对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归类,这是运用了( )。
- A.复述策略
- B.精细加工策略
- C.模式冉认策略
- D.组织策略
-
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 )。
- A.领会知识
- B.巩固知识
- C.运用知识
- D.检查知识
-
瞬时记忆又被称为( )。
- A.知觉记忆
- B.工作记忆
- C.感觉记忆
- D.声像记忆
-
教师依靠发自内心的信念对自己教育行为的选择和调节是( )。
- A.他律
- B.自律
- C.内省
- D.慎独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 )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 A.提高质量
- B.促进教育公平
- C.教育创新
- D.教育体制改革
-
谐音联想法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
- A.精细加T策略
- B.复述策略
- C.组织策略
- D.元认知策略
-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被誉为“现代课程论的圣经”,其作者是美同著名课程论专家( )。
- A.斯宾塞
- B.涂尔干
- C.康德
- D.泰勒
-
小学生的思维( )。
- A.止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的阶段
-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
- A.基本部分
- B.基本内容
- C.基本途径
- D.基本阶段
-
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
- A.赫尔巴特
- B.杜威
- C.凯洛夫
- D.夸美纽斯
-
一名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义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 )。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
( )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 A.柏拉图
- B.华牛
- C.洛克
- D.孔子
-
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这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
- A.互补性
- B.个别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阶段性
-
学校文化建设有多个落脚点,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校文化和学科文化建设,这主要有利于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中的( )。
- A.知识与技能目标
- B.方法与过程目标
-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D.课堂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