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冲刺模拟试题(一)
-
试述20世纪后期教育的特点。
-
(1)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2)论教育作用:论教育的社会功能;论教育的个体功能,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3)论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关于教育目的,孔子希望培养出“贤人”和“君子”;关于教育目标,《子张》中提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4)论教育内容:孔子主张以“仁”和“礼”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具体形式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的传统,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
是后天形成的。(3)论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关于教育目的,孔子希望培养出“贤人”和“君子”;关于教育目标,《子张》中提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4)论教育内容:孔子主张以“仁”和“礼”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具体形式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的传统,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因材施教(“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即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试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
试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
试述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试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
简述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
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观点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
- 正确
- 错误
-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 )
- 正确
- 错误
-
简述我国小学的德育目标。
-
赫尔巴特曾说:“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表明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是相互统一的。( )
- 正确
- 错误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均出自《论语》。( )
- 正确
- 错误
-
20世纪初,提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 )
- 正确
- 错误
-
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
- 正确
- 错误
-
《学记》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种主张说明在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
- 正确
- 错误
-
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
- 正确
- 错误
-
“教育”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论语》。( )
- 正确
- 错误
-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学生,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学生。”这种做法所遵循的德育原则是( )
- A.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 B.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 C. 因材施教原则
- D. 道德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
推行素质教育,不仅要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
- 正确
- 错误
-
关于教育目的,持个人本位论的是( )
- A. 荀子
- B. 赫尔巴特
- C. 孟子
- D. 涂尔干
-
教育研究首先必须遵守的原则是( )
- A. 自愿原则
- B. 匿名原则
- C. 保密原则
- D. 伦理原则
-
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
- A. 改革创新
- B. 促进公平
- C. 提高质量
- D. 普及中等教育
-
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 A. 康德
- B. 夸美纽斯
- C. 赫尔巴特
- D. 泰勒
-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始于( )
- A. “壬寅学制”的颁布
- B. 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 C. 义务教育的普及
- D. 废科举、兴学校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的德育方法是( )
- A. 榜样示范法
- B. 陶冶教育法
- C. 说服教育法
- D. 品德评价法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所学的知识向学生进行提问属于( )
- A. 诊断性评价
- B. 终结性评价
- C. 绝对性评价
- D. 形成性评价
-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 A. 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
- B. 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 C. 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 D.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主要有三种,其中内发论的典型代表是( )
- A. 华生
- B. 孟子
- C. 洛克
- D. 荀子
-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
- A. 《教育学》
- B. 《论共产主义教育》
- C. 《新教育大纲》
- D. 《民主主义与教育》
-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处于( )地位。
- A. 启发指导
- B. 领导
- C. 辅助
- D. 主导
-
课外活动不包括( )
- A. 社会活动
- B. 科技活动
- C. 文学艺术活动
- D. 选修课
-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 )级课程管理体系。
- A. 一
- B. 二
- C. 三
- D. 四
-
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 )
- A. 师师关系
- B. 生生关系
- C. 师生关系
- D. 师长关系
-
课外教育工作是( )
- A. 课外和校外的文体活动
- B. 课堂教学的延续
- C. 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 D. 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三个层次,其最高层次是( )
- A. 自觉性
- B. 独立性
- C. 创造性
- D. 自主性
-
课程的表现形式是( )
- A.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 B. 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 C. 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 D. 知识——经验——活动
-
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
- A. 说服教育法
- B. 榜样示范法
- C. 实际锻炼法
- D. 陶冶教育法
-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 A. 学习文化
- B. 物质文化
- C. 精神文化
- D. 组织和制度文化
-
关于学生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 B.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 C.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 D. 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不能进行自我教育
-
最早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 )
- A. 埃拉斯莫斯
- B. 夸美纽斯
- C. 马卡连柯
- D. 杜威
-
以“教育的终身化”为特征的是( )教育。
- A. 古代
- B.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 C. 近代
- D. 现代
-
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 )
- A. 常规管理
- B. 民主管理
- C. 平行管理
- D. 目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