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安徽三支一扶真题(综合知识)
-
公务员非因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而犯的过失,不得被免职。
- 正确
- 错误
-
各国的行政法一般都有一部完整统一的法典。
- 正确
- 错误
-
政策性投资也叫竞争性投资。
- 正确
- 错误
-
中国近代早期改良思想家主张“中体西用”。
- 正确
- 错误
-
我国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就是不受权力机关的监督。
- 正确
- 错误
-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也可能负刑事责任。
- 正确
- 错误
-
由下级机关制发的法律和规章,规范范围内的上级机关可以不受其约束。
- 正确
- 错误
-
统战工作的组织管理是由党内和党外两个部分构成的。
- 正确
- 错误
-
电子计算机的构成包括硬件、中央处理器和软件三部分。
- 正确
- 错误
-
行政管理的基础是国家行政权力。
- 正确
- 错误
-
档案主要是从公文转化而来的,今天的档案是昨天的公文。
- 正确
- 错误
-
“人生其现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 )。
- A.唯物主义的说法
- B.唯心主义的说法
- C.辩证法的说法
- D.形而上学的说法
-
形而上学把世界看作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或者把变化看作是某种外力作用而产生的量变。
- 正确
- 错误
-
行政复议参加人包括( )。
- A.申请人
- B.证人
- C.被申请人
- D.复议中的第三人
-
科学是生产力,其意是说( )。
- A.它是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
- B.它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
- C.它是渗透到生产力三要素之中的并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 D.科学技术包括一切生产力
-
公务员的工资包括( )。
- A.基本工资
- B.津贴
- C.补贴
- D.奖金
-
当代宪法呈现出多种发展趋势,下列哪些选项体现了宪法在配置国家权力方面的发展趋势?( )
- A.行政权力扩大
- B.中央权力扩大
- C.议会主权
- D.地方自治
-
商标权具有( )。
- A.时间性
- B.特殊性
- C.专有性
- D.地域性
-
当事物处在量变状态时( )。
- A.事物处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
- B.事物表现为平衡和静止
- C.事物从一种质转化为另一种质
- D.事物矛盾的双方只有统一没有斗争
-
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 )。
- A.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要求
- B.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
- C.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D.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
我国公务员权利与义务的特点是( )。
- A.公务员的义务同时又都是权利
- B.公务员享有公民所不能享有的某些权利
- C.公务员的义务因公职而受到一定限制
- D.公务员的义务与其职业道德规范有密切联系
-
调查报告作为研究结果的书面资料,它必须( )。
- A.以科学分析为手段
- B.以叙述、描写为主
- C.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 D.以传递信息为目的
-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 )。
- A.拒绝执行
- B.停止执行
- C.变通执行
- D.退回上级国家机关
-
行政领导者的群众素质应该做到、优良能力结构,“三才”合一。这里说的“三才”是( )。
- A.高学历的专业人才
- B.善断的帅才
- C.多谋的智囊型人才
- D.长于执行的将才
-
根据行政职权的产生和方式,行政主体可以划分为( )。
- A.授权性行政主权
- B.内部行政主体
- C.职权性行政主体
- D.外部行政主体
-
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具有的政府职能是( )。
- A.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 B.宏观经济调控
- C.调节社会分配
- D.维护市场秩序
-
债的担保方式包括( )。
- A.保证
- B.抵押
- C.预付款
- D.定金
-
下列论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 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 B.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 C.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绝对精神派生的
- D.理在气先
-
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具有执行各种社会公共事务作用,主要有( )。
- A.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
- B.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
- C.组织社会化大生产
- D.推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
-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因为( )。
- A.人民群众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变革开辟道路
- B.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 C.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中坚力量
- D.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加,任何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不会成功
-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 )负责。
- A.国家主席
- B.全国人大
- C.全国人大常委会
- D.中共中央委员会
-
有关债的终止,正确的说法是( )。
- A.债务人完全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债当然要消灭
- B.公民死亡以人终止也是债终止的原因或方式之一
- C.债的终止并不意味着债的关系消灭
- D.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消灭,并不一定产生新的债权债务关系
-
国家公务员必须严格遵守的政治纪律有( )。
- A.不得散布有损政府声誉的言论
- B.不得经商、办企业以及参与其他盈利性的经营活动
- C.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
- D.不能组织或者参加反对政府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
-
知识产权具有( )的特征。
- A.专业化
- B.时间性
- C.地域性
- D.预见性
-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有( )。
- A.庸俗的唯物主义
- B.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
- C.辩证的唯物主义
- D.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有( )。
- A.平等原则
- B.自愿原则
- C.公平原则
- D.诚实信用原则
-
法律上保护人身权有以下方式( )。
- A.民事制裁
- B.刑事制裁
- C.行政制裁
- D.批评教育
-
意识的本质是( )。
- A.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 B.人脑的机能
- C.人脑的属性
- D.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法律监督的主体包括( )。
- A.国家机关
- B.社会组织
- C.人民群众
- D.新闻媒体
-
人民群众之所以信任、选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 )
- A.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
- B.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
- 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
- D.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
-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出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
-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 D.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 B.有价值的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 C.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
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后,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见解是( )
- A.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阶段
- B.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 C.处在不完善的社会主义阶段
- D.处在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
- 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 B.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从下列关系界定的( )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 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 D.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时空有限性的统一
- C.时空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
商品流通客观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售的商品数量和商品价格水平以及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有关,这种关系是( )
- A.与待售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水平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正比
- B.与待售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水平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 C.与待售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水平成反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 D.与待售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水平成反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正比
-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 D.对立统一的观点
-
大学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和全面发展的前提是( )
- A.八荣八耻
- B.为人民服务
- C.集体主义
- D.诚实守信
-
从约束力的强弱角度上社会规范可分为( )
- A.成文规范和不成文规范
- B.一般性规范和社会设置
- C.常规、原则、惯例、律令
- D.习俗、道德、宗教、法律
-
因果联系指( )
- A.一切先后相继的联系
- B.一切互相制约的关系
- C.一切必然联系
- D.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
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
- A.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 B.唯心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 C.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或履行民事义务时,应善意无欺,讲求信用,不规避法律和约定,这体现了民法的( )
- A.自愿原则
- B.公平原则
- C.平等原则
- D.诚实信用原则
-
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 A.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
- B.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结果
- C.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 D.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 )是加强学习的有力保证。
- A.讲学习
- B.学习制度化
- C.学习理论化
- D.坚持马克思主义
-
组织目标的制定过程基本上是( )过程,它是不同利益集团争夺的结果。
- A.经济活动
- B.协商活动
- C.政治活动
- D.妥协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从经济基础方面看,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是( )
- A.根本任务
- B.是否实行计划经济
- C.是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 D.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
- A.各种实物的总和
- 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 C.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 D.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
在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 )
- A.敌我矛盾
- B.人民内部矛盾
- C.对抗性矛盾
- D.主要矛盾
-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一论断体现了( )
- A.现有理论后有实践
- B.理论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
- C.理论是实践的来源
- D.认识决定实践
-
发展的实质是( )
- A.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 B.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是( )
- A.党的领导
- B.人民当家作主
- C.多党合作
- D.政治协商
-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规律提示了( )
- A.产业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 B.产业资本家与商业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 C.大地主所有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 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
-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是在( )
- A.洋务运动
- B.戊戌维新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哲学的党性是指( )
- A.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为一定阶级服务
-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和斗争
-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
- D.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
( )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要求。
- A.勤政为民,真抓实干
- B.体察民情
- C.了解民意
- D.倾听群众呼声
-
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 )
- A.加强宏观调控
- B.完善市场体系
- C.实行政企分开
- D.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 D.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运动
-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劳动是公民的( )
- A.权利
- B.义务
- C.权利和义务
- D.职责
-
社会变迁是指( )
- A.社会由无序向有序、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
- B.社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
- C.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 D.社会渐进性的平缓变化过程
-
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源于“文化价值上的冲突”这是社会学中( )理论流派的观点。
- A.文明冲突论
- B.社会解体论
- C.文化失调论
- D.价值冲突论
-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这表明( )
- A.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 B.没有人类就没有自然界
- C.自然界的人与社会的人的本质是不同的
- D.人的本质时有时无
-
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 )
- A.一国两制
- B.和平统一
-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D.台湾事实上的主权地位
-
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 )
- A.是不可靠的
- B.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 C.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
- D.是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
-
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
-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B.实现国家统一
- C.加强民族团结
- D.增强民族凝聚力
-
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 )
- A.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 B.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 C.哲学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 D.哲学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
唯物辩证法认为( )
- A.事物发展是必然性作用的结果,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 B.事物发展是偶然性的堆积,没有必然性
- C.必然性可以认识,偶然性无法认识
- D.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分歧在于( )
- A.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 C.是否承认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 A.事物变化是否显著
- B.事物变化是否迅速
- C.事物变化中是否有新质要素产生
- D.事物变化是否超越度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