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20年民政社会救助核查员考试题模拟试卷一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灾害社会救助

  2. 公共社会福利的含义、特点、作用和主要内容。

  3. 社区社会福利

  4. 市场微观管理

  5. 转移性收入

  6. “三榜”公示

  7.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8. 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对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发展条件的村落,要实行移民搬迁安置。

    • 正确
    • 错误
  9. 在摸清搞准扶贫对象时,会发现一些不符合收入标准的贫困人口,驻村工作队和乡村干部一般对此现象采取暂时放一放的做法。

    • 正确
    • 错误
  10. 产业扶贫示范点建设主体主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

    • 正确
    • 错误
  11. 我县资产收益扶贫试点项目受益对象为在建档立卡范围内,以失能弱能特困为基本标准,以特困低保户和集中供养五保对象为主。

    • 正确
    • 错误
  12. 下列对象中,在低收入家庭认定核定家庭可支配收入支出系数为2的是( )。

    • A.办理门诊重症病历的慢性疾病患者
    • B.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一级肢体残疾人
    • C.85岁老年人
    • D.0-6岁婴幼儿
  13. 扶贫工作,是扶贫部门的工作,各挂点单位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拿点钱,给些物,年末报个数字和总结就够了。

    • 正确
    • 错误
  14. 电商扶贫建站村的选择原则上要求优先选择经济落后的贫困村。

    • 正确
    • 错误
  15. 关于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说法正确的是( )。

    • A.赡养费属于转移性收入
    • B.赡养费不应计入收入
    • C.核算赡养人支付能力时,应遵循“家庭收入—家庭人数×3倍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
    • D.被赡养人不与赡养人共同生活的,被赡养人收入按赡养协议或有关法律文书规定的数额计算
  16. 下列不计入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包括( )。

    • A.连续2年以上(含2年)脱离家庭独立生活的宗教教职人员
    • B.连续3年以上(含3年)脱离家庭独立生活的宗教教职人员
    • C.监狱服刑人员
    • D.刑满释放未满3个月人员
  17. 根据依法依规、权责对等原则,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明确了责任追究的具体情形,其中社区及工作人员问责情形有( )。

    • A.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动态管理过程中,对救助对象家庭人口、经济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等情况隐瞒不报的
    • B.在组织调查审核时,采取造假、虚报等方式干扰调查审核工作的
    • C.阻碍申请人向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救助申请的
    • D.不经入户调查、不经信息比对、不经民主评议、不经公开公示,直接授意将某居民申报社会救助的
  18. 下列( )城乡居民,原则上不享受低保待遇。

    • A.家庭成员为艾滋病患者导致生活困难的
    • B.因吸毒导致生活困难且尚未改正的
    • C.安排子女择校就读的
    • D.家庭成员因重残无法参加工作的
  19.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C.实践能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 D.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0. 在我国,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是( )。

    • A.国务院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C.国务院各部、委、局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1. ( )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A.阶级斗争
    • B.社会基本矛盾
    • C.科学技术革命
    • D.改革开放
  22. 从辩证法角度看,要围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因为( )。

    • A.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
    •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 C.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D.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23. 从唯物论角度看,坚持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是因为( )。

    • A.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 B.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 C.只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做事情就能获得成功
    •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4. 下列关于人类心理社会发展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学习信任阶段(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 B.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5~3岁):自主与羞耻、怀疑的冲突
    • C.发展主动性阶段(3~5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 D.变得勤奋阶段(6~12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25. (  )是运用老年学的相关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

    • A.养老服务
    • B.老年照顾
    • C.老年福利
    • D.老年社会工作
  26. 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儿童的需要的是(  )。

    • A.财富
    • B.游戏
    • C.学习
    • D.父母的爱
  27. 在对生活境遇不良的儿童实施救助的过程中,(  )服务的目的在于防止儿童被虐待、忽视及剥削,并加强家庭的功能。

    • A.支持性
    • B.保护性
    • C.补充性
    • D.替代性
  28. 在儿童的(  ),外界环境影响的作用逐渐显现,一些个体开始表现出行为及心理偏差。例如,过度依赖、说谎、攻击性行为等。

    • A.婴儿期
    • B.幼儿期
    • C.学前期
    • D.学龄期
  29. 社会工作者裴嘉兴服务的社区中,有位2011年毕业的大专生梁涛,自毕业后一直赋闲在家,无所事事。裴嘉兴想通过帮助梁涛找工作来改变他目前的生活。裴嘉兴开始介入行动时没有征得梁涛的同意,因此梁涛并不愿意配合。社会工作者裴嘉兴的做法违背了选择介入行动的(  )原则。

    • A.个别化
    • B.瞄准服务目标
    • C.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
    • D.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
  30. 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接触和初步面谈后,双方要决定下一步需要采取的步骤。如果发现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和期望与社会工作者所能提供的服务不相符,则要(  )。

    • A.终结服务
    • B.转介其他机构
    • C.进行沟通
    • D.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31. (  )是社会工作者在制订服务计划时所需关注的对象。

    • A.要改变的人际关系
    • B.要改变的问题
    • C.要改变的人和系统
    • D.要改变的社会环境
  32. 社会工作程序中的(  ),即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

    • A.介入
    • B.接案
    • C.预估
    • D.计划
  33. (  )是检视计划介入的理想结果和这些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的评估。

    • A.过程评估
    • B.效果评估
    • C.效率评估
    • D.结果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