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病理生理学》练习题一
-
代谢性酸中毒时肾的主要代偿方式是:
- A.泌H+、泌NH3及重吸收HCO3-减少
- B.泌H+、泌NH3及重吸收HCO3-增加
- C.泌H+、泌NH3增加,重吸收HCO3-减少
- D.泌H+、泌NH3减少,重吸收HCO3-增加
- E.泌H+、泌NH3不变,重吸收HCO3-增加
-
大量体液丢失后只滴注5%葡萄糖液会导致:
- A.水中毒
- B.高血糖症
- C.高渗性脱水
- D.低渗性脱水
- E.等渗性脱水
-
能明显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的缺氧类型是:
- A.低张性缺氧
- B.血液性缺氧
- C.循环性缺氧
- D.组织性缺氧
- E.以上全是
-
能使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活化的配体为:
- A.表皮生长因子
- B.干扰素
- C.红细胞生成素
- D.甲状腺素
- E.肾上腺素
-
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是由于:
- A.GFR降低
-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 C.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
- D.醛固酮分泌增多
- E.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
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每天出入水量约为:
- A.2500—3000ml
- B.2000—2500ml
- C.1500—2000ml
- D.1000—1500ml
- E.500—1000ml
-
下述哪种疾病与受体异常无关?
- A.肿瘤
- B.肥胖
- C.心力衰竭
- D.霍乱
- E.巨人症
-
某高热三天的病人,血pH 7.48,PaCO2 3.87kPa(29mmHg),[HCO3-] 20mmol/L,其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是:
- A.代谢性酸中毒
- B.呼吸性酸中毒
- C.代谢性碱中毒
- D.呼吸性碱中毒
-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
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见于:
- A.肠吸引术
- B.糖尿病
- C.肾小管酸中毒
- D.应用乙酸唑胺
- E.应用盐酸精氨酸
-
哪种物质可引起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的上移?
- A.病原体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 B.病原体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
- C.血液中白细胞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 D.血液中白细胞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
- E.血液中白细胞及病原体的代谢产物
-
下列哪些不属于内生致热原:
- A.白细胞致热原
- B.干扰素
- C.5-羟色胺
- D.肿瘤坏死因子
- E.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
某患者的血氧检查结果是:血氧容量12ml%,动脉血氧含量11.4ml%,动脉血氧分压13.3kPa,动脉血氧饱和度95%,动-静脉氧差3.5ml%,其缺氧类型是:
- A.低张性缺氧
- B.血液性缺氧
- C.循环性缺氧
- D.组织性缺氧
- E.混合性缺氧
-
导致青霉素过敏的致病因素属于:
- A.生物性因素
- B.理化性因素
- C.先天性因素
- D.营养性因素
- E.免疫性因素
-
高钾血症时肌肉兴奋性升高的机制是:
- A.Em负值↑,Et不变,Em-Et距离↑
- B.Em负值不变,Et↑,Em-Et距离↑
- C.Em负值不变,Et↓,Em-Et距离↓
- D.Em负值↑,Et↑,Em-Et距离↑
- E.Em负值↓,Et不变,Em-Et距离↓
-
使组织液生成增多的因素是:
- A.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 B.血浆晶体透渗压降低
- 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 D.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降低
- E.淋巴回流增强
-
检查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主要反映的是
- A.吸入气氧分压
- B.肺的通气功能
- C.肺的换气功能
- D.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 E.组织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
-
有关G蛋白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 A.G蛋白是指与鸟嘌呤核苷酸可逆性结合的蛋白质家族
- B.G蛋白是由αβγ亚单位组成的异三聚体
- C.Gα上的GTP被GDP取代,这是G蛋白激活的关键步骤
- D.小分子G蛋白只具有G蛋白α亚基的功能
- E.G蛋白偶联受体由单一肽链7次穿越细胞膜
-
健康者进入高原地区或通风不良的矿井可发生缺氧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吸人气的氧分压过低
- B.肺部气体交换差
- C.肺循环血流量少
- D.血液携氧能力低
- E.组织血流量少
-
正常成人每天最低尿量:
- A.1000ml
- B.800ml
- C.500ml
- D.300ml
- E.100ml
-
以下关于分子病的不正确描述是:
- A.分子病是由DNA遗传变异引起
- B.分子病也包括后天获得性因素引起生物大分子受损的疾病
- C.其共同点是蛋白质异常
- D.因受体基因突变而致的疾病也属于分子病
- E.酶缺陷所致的疾病也属于分子病
-
经肾失钾的原因是:
- A.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 B.IV型肾小管酸中毒
- C.远端肾单位小管液流速增加
- D.低醛固酮症
- E.长期使用安体舒通利尿剂
-
下列哪组动物对低张性缺氧的耐受性最强?
- A.正常成年小鼠
- B.注射咖啡因的成年小鼠
- C.注射可拉明的成年小鼠
- D.正常新生小鼠
- E.注射内毒素的成年小鼠
-
慢性肺心病、右心衰竭合并水肿,血气指标:pH 7.49,PaCO2 6.4kPa(48mmHg),HCO3 36mmol/L,应诊断为:
- A.代谢性酸中毒
- B.呼吸性酸中毒
- C.呼吸性碱中毒
- D.代谢性碱中毒
- E.混合性酸碱中毒
-
应用吸氧疗法治疗效果最差的缺氧类型是:
- A.低张性缺氧
- B.血液性缺氧
- C.循环性缺氧
- D.组织性缺氧
- E.以上全是
-
发病学研究的内容是:
- A.自稳调节紊乱的变化
- B.疾病发生的条件
- C.疾病发生的诱因
- D.疾病发生的原因
- E.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
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的胰岛素受体异常可表现为:
- A.受体合成增加
- B.受体降解变慢
- C.受体往细胞膜运输受阻
- D.PTK活性增加
- E.受体亲和力增加
-
砒霜中毒导致缺氧的机制是
- A.丙酮酸脱氢酶合成减少
- B.线粒体损伤
- C.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 D.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
- E.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增高
-
血浆[HCO3-]代偿性降低可见于:
- A.代谢性酸中毒
- B.代谢性碱中毒
- C.呼吸性酸中毒
- D.呼吸性碱中毒
-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
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挥发酸是指:
- A.乙酰乙酸
- B.磷酸
- C.乳酸
- D.碳酸
- E.丙酮酸
-
血浆[H2CO3]原发性降低可见于:
- A.代谢性酸中毒
- B.代谢性碱中毒
- C.呼吸性酸中毒
- D.呼吸性碱中毒
-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
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是:
- A.疾病的条件
- B.疾病的原因
- C.疾病的危险因素
- D.疾病的诱因
- E.疾病的外因
-
热惊厥发生的可能机制是:
- A.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 B.先天性体温调节中枢疾病
- C.大脑皮质兴奋,皮质下中枢兴奋性降低
- D.大脑皮质兴奋,皮质下中枢亦兴奋
- E.大脑皮质抑制,皮质下中枢亦受抑制
-
高热持续期热代谢特点是:
-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 C.散热减少,产热正常,体温保持高水平
-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
发热与过热的本质区别在于:
- A.体温超过正常值0.5℃
- B.体温调节障碍
- C.体温调定点上移
- D.散热障碍
- E.产热器官异常
-
呼吸性酸中毒的治疗关键是:
- A.吸氧
- B.改善肺通气功能
- C.降低血钾
- D.呼吸中枢兴奋剂
- E.应用THAM治疗
-
病因学研究的内容是:
- A.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 B.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 C.疾病时自稳调节紊乱的规律
- D.因果转化规律
- E.疾病转归的规律
-
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 A.发热
- B.创伤性休克
- C.呼吸衰竭
- D.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 E.水肿
-
能够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为:
- A.疾病的原因
- B.疾病的内因
- C.疾病的外因
- D.疾病的诱因
- E.疾病的条件
-
吸氧疗法对下列哪种疾病的疗效最佳?
- A.严重缺铁性贫血
- B.充血性心力衰竭
- C.肺间质纤维化
- D.氰化物中毒
- E.亚硝酸盐中毒
-
砒霜中毒导致缺氧的机制是:
- A.丙酮酸脱氢酶合成减少
- B.线粒体损伤
- C.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 D.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
- E.Hb与氧亲和力增高
-
机体体温昼夜变化的规律是:
- A.早晨最低,中午最高
- B.中午最低,傍晚最高
- C.早晨最低,深夜最高
- D.早晨最低,傍晚最高
- E.傍晚最低,早晨最高
-
氧中毒的发生取决于:
- A.大气氧分压
- B.大气氧含量
- C.吸入的氧气流量
- D.吸入气氧含量
- E.吸入气氧分压
-
输入大量库存过久的血液易导致:
- A.高钠血症
- B.低钠血症
- C.低钾血症
- D.高钾血症
- E.低镁血症
-
酸中毒引起心肌收缩力:
- A.先增强后减弱
- B.先减弱后增强
- C.减弱
- D.增强
- E.不变
-
高渗性脱水时体内出现:
- A.细胞内液减少,细胞外液明显增多
- B.细胞内液减少,细胞外液正常
- C.细胞内液明显减少,细胞外液也减少
- D.细胞内液明显增多,细胞外液明显减少
- E.细胞内液正常,细胞外液减少
-
属于发热激活物的是:
- A.干扰素
- B.肿瘤坏死因子
- C.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 D.内毒素
- E.白细胞致热原
-
新生儿的体液约占体重:
- A.40%
- B.50%
- C.60%
- D.70%
- E.80%
-
初入高原者发生过度通气,可使PaCO2下降,从而限制了肺通气的增强,这是由于:
- A.PaO2升高,使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 B.PaO2升高,使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 C.PaO2升高,使中枢化学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 D.PaCO2降低,使中枢化学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 E.PaCO2降低,使外周化学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
发热体温上升期产生畏寒的机制是:
- A.外界温度急剧下降
- B.中心温度急剧下降
- C.调定点低于皮肤温度
- D.皮肤血管收缩致皮肤温度降低
- E.皮肤血管扩张致皮肤温度升高
-
下列关于细胞信号转导的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 A.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之间具有相互联系作用
- B.细胞受体分为膜受体和核受体
- C.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属于核受体
- D.细胞信号转导过程是由细胞内一系列信号转导蛋白的构象、活性或功能变化来实现的
- E.细胞内信使分子能激活细胞内受体和蛋白激酶
-
下述哪个是自身免疫性受体病?
- A.家族性肾性尿崩症
- B.重症肌无力
- C.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 D.霍乱
- E.心力衰竭
-
核受体本质是配体激活的
- A.丝/苏氨酸蛋白激酶
- B.酪氨酸蛋白激酶
- C.离子通道受体
- D.转录因子
- E.效应器
-
下列关于PI-3K-PKB通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活化的PI-3K产物可激活磷脂酰肌醇依赖性激酶PKD1
- B.在胰岛素调节糖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
- C.在PI-3K-PKB通路中有PLCγ的激活
- D.可促进细胞存活和抗凋亡
- E.可参与调节细胞的变形和运动
-
ANP的主要作用不包括哪一项:
- A.抑制集合管对钠水重吸收
- B.减少肾素的分泌
- C.抑制醛固酮的分泌
- D.对抗血管紧张素的缩血管效应
- E.拮抗醛固酮得滞钠作用
-
原发性高钠血症的发生机制是:
- A.摄入钠过多
- B.排出钠过少
- C.醇固酮分泌减少
- D.渗透压调定点下移
- E.渗透压感受器阈值升高
-
低钠血症是指血清钠低于:
- A.140mmol/L
- B.135mmol/L
- C.130mmol/L
- D.125mmol/L
- E.120mmol/L
-
决定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静息膜电位的主要钾通道是
- A.电压依赖性钾通道
- B.Ca2+激活型钾通道
- C.ATP敏感性钾通道
- D.受体敏感性钾通道
- E.Mg2+激活型钾通道
-
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产生钠水潴留是由于:
- A.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 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 D.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 E.淋巴回流障碍
-
尼克酸使发热反应减弱的机制是:
- A.扩张血管
- B.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 C.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 D.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介质
- E.降低脑内5-羟色胺含量
-
缺氧时线粒体呼吸功能的改变是:
- A.呼吸功能增强,ATP生成增多
- B.呼吸功能减弱,ATP生成减少
- C.轻度缺氧呼吸功能增强,严重缺氧呼吸功能减弱
- D.急性缺氧可使细胞色素氧化酶增加,呼吸功能增强
- E.长期慢性缺氧可使线粒体肿胀、嵴崩解,呼吸功能减弱
-
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制主要是
- A.吸入气氧分压减少
- B.肺血管扩张
- C.肺小动脉不均一性收缩
- D.外周化学感受器受抑制
- E.肺循环血量增加
-
下列关于家族性肾性尿崩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遗传性ADH受体及受体后信息传递异常所致
- B.属性染色体连锁遗传
- C.基因突变使ADH受体合成增多
- D.患者口渴、多饮、多尿等临床特征
- E.血中ADH水平升高
-
肿瘤的细胞信号转导异常有
- A.生长因子分泌过多
- B.生长因子受体过度激活
- C.Ras持续激活
- D.抑制细胞增殖的信号减弱
- E.以上都是
-
不完全康复是指:
- A.致病因素已经消除或不起作用
- B.疾病时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
- C.劳动能力恢复正常
- D.机体的自稳态恢复正常
- E.疾病时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
-
多数发热的发病学第一环节是:
- A.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 B.皮肤血管收缩
- C.骨骼肌紧张寒战
- D.体温调定点上移
- E.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
正常人体液总量约占体重:
- A.40%
- B.50%
- C.60%
- D.70%
- E.80%
-
不是乳酸性酸中毒的原因是:
- A.饥饿
- B.肺水肿
- C.心脏停搏
- D.休克
- E.严重贫血
-
盐水抵抗性碱中毒见于:
- A.剧烈呕吐
- B.胃液吸引
- C.髓袢利尿剂
- D.噻嗪类利尿剂
- E.全身水肿
-
下列哪一项不是左心衰竭引起肺水肿的主要发病因素:
- A.肺泡毛细血管内压增高
- B.肺泡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 D.肺淋巴回流障碍
- 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
初入高原者循环系统改变,下列哪项不符合?
- A.肾血管收缩
- B.肺血管收缩
- C.冠脉血管扩张
- D.脑血管收缩
- E.皮肤血管收缩
-
尿崩症患者易出现:
- A.高渗性脱水
- B.低渗性脱水
- C.等渗性脱水
- D.水中毒
- E.水肿
-
发热的体温下降期的最突出特点是:
- A.自觉酷热
- B.排汗多
- C.皮肤干燥
- D.皮肤血管扩张
- E.鸡皮
-
轻度或中度肾功能衰竭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发病环节是:
- A.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减少
- B.磷酸、硫酸等在体内蓄积
- C.肾小管泌H+减少
- D.碳酸酐酶活性增加
- E.肾重吸收HCO3-增加
-
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系统是:
- A.NaHCO3/H2CO3
- B.NaPr/HPr
- C.Na2HPO4/NaH2PO4
- D.KHb/HHb
- E.KHbO2/HHbO2
-
关于发绀,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缺氧不一定有发绀
- B.毛细血管中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g/d1便可出现发绀
- C.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 67kPa(50mmHg),血氧饱和度低于80%时易出现发绀
- D.严重贫血引起的缺氧,一般出现较明显的发绀
- E.发绀是否明显,还和皮肤、黏膜中的血流量有关
-
能反映酸碱平衡呼吸因素和代谢因素的指标是:
- A.PaCO2
- B.SB
- C.AB
- D.BB
- E.BE
-
使淋巴回流障碍而发生水肿的原因是:
- A.营养不良
- B.丝虫病
- C.慢性感染
- D.肾病综合症
- E.各种炎症
-
分子病不包括下列哪一类?
- A.酶缺陷所致的疾病
- B.受体病
- C.细胞膜上离子泵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
- D.膜转运障碍所致的疾病
- E.血浆蛋白和细胞蛋白缺陷所致的疾病
-
PaO2低于下列哪项数值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 A.10.0kPa(75mmHg)
- B.8.0kPa (60mmHg)
- C.6.7kPa (50mmHg)
- D.5.32kPa (40mmHg)
- E.4.0kPa (30mmHg)
-
影响动脉血氧分压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A.血红蛋白的含量
- B.组织供血
- C.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 D.肺呼吸功能
- E.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酶活性
-
成人失钾最重要途径是:
- A.经胃失钾
- B.经小肠失钾
- C.经结肠失钾
- D.经肾失钾
- E.经皮肤失钾
-
高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是:
- A.兴奋性先低后高,传导性降低,自律性升高,收缩性升高
- B.兴奋性降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升高,收缩性升高
- C.兴奋性降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降低,收缩性升高
- D.兴奋性降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升高,收缩性降低
- E.兴奋性先高后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降低,收缩性降低
-
Gi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为:
- A.激活AC
- B.抑制AC
- C.激活PLC
- D.抑制PLC
- E.激活GC
-
缺氧时,细胞内外离子的变化为:
- A.钠离子内流,钾离子、钙离子外流
- B.钠离子、钾离子内流,钙离子外流
- C.钾离子外流,钠离子、钙离子内流
- D.钠离子、钾离子外流,钙离子内流
- E.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均内流
-
病理过程的特点包括:
- A.不同疾病中可存在共同的病理过程
- B.只代表疾病发展过程的最后阶段
- C.病理过程中不一定都有成套的、共同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变化
- D.一种病理过程只能由一种特定的原因引起
- E.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
初入高原者的血气变化中,不会出现:
- 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 B.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 C.动-静脉氧含量差增大
- D.血氧容量正常
- E.血氧饱和度降低
-
下列疾病中,哪种不会出现血液性缺氧?
- A.肠源性发绀
- B.蚕豆病
- C.煤气中毒
- D.肺炎
- E.严重贫血
-
某严重腹泻病人,血pH 7.31,PaCO2 4.0kPa(30mmHg),[HCO3-]15mmol/L,其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是:
- A.代谢性酸中毒
- B.呼吸性酸中毒
- C.代谢性碱中毒
- D.呼吸性碱中毒
-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
血氧容量、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正常,而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见于
- A.心力衰竭
- B.呼吸衰竭
- C.室间隔缺损
- D.氰化物中毒
- E.慢性贫血
-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并发心力衰竭时会发生:
- A.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 B.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 C.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 D.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
某肺炎高热患者经抗生素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关于此时患者体温调节过程的变化,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 A.产热中枢的抑制
- B.散热中枢兴奋
- C.调定点恢复正常水平
- D.皮肤血管扩张
- E.发热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恢复正常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发生严重呕吐时会发生:
- A.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 B.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 C.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 D.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
外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 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 B.骨骼肌
- C.产EP细胞
- D.皮肤血管
- E.汗腺
-
在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中不可能出现的类型是:
- A.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 B.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 C.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 D.呼吸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 E.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
疾病发生发展方向取决于:
- A.病因的数量与强度
- B.存在诱因
- C.机体的抵抗力
- D.损伤与抗损伤力量的对比
- E.机体自稳调节的能力
-
呼吸性碱中毒时,呼吸性因素指标变化是:
- A.AB>SB
- B.AB
- C.AB=SB
- D.AB↑=SB↑
- E.AB↓=SB↓
-
一定程度的急性低张性缺氧可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这是因为:
- A.中枢化学感受器受刺激
- B.外周化学感受器受刺激
- C.压力感受器受刺激
- D.肺牵张感受器受刺激
- E.容量感受器受刺激
-
血中Hb含量低于多少时,即使重度缺氧,亦难发现发绀:
- A.<50 g/L
- B.<60 g/L
- C.<70 g/L
- D.<80 g/L
- E.<90 g/L
-
某患者血氧检查结果是:PaO227.0kPa(53mmHg), 血氧容量20ml/dl,动脉血氧含量14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4ml/dl,其缺氧类型为
- A.低张性缺氧
- B.血液性缺氧
- C.缺血性缺氧
- D.组织性缺氧
- E.淤血性缺氧
-
下列哪一项不是呼吸性酸中毒的病因?
- A.呼吸中枢病变
- B.呼吸肌麻痹
- C.肺泡弥散障碍
- D.气道阻塞
- E.通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