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考试题型A1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
阴囊肿大而透明者为
- A.狐疝
- B.水疝
- C.阴缩
- D.阴茄
- E.寒疝
-
咽喉漫肿,色淡红者的原因是
- A.肺胃积热
- B.肾火上炎
- C.阳虚火浮
- D.痰湿凝聚
- E.胃火上攻
-
突然出现片状脱发者为
- A.肾虚
- B.血虚受风
- C.精血不足
- D.阴虚火旺
- E.津液亏损
-
咽喉色鲜红娇嫩,肿痛不甚者的原因为
- A.肺胃积热
- B.痰湿停滞
- C.寒凝咽喉
- D.阴虚火旺
- E.胃中有热
-
齿龈出血不红肿为
- A.肾火上炎
- B.心火亢盛
- C.血热证
- D.胃火盛
- E.肝胆热盛
-
牙龈红肿而痛者多属
- A.肝火上炎
- B.脾经有热
- C.胃火上攻
- D.胃阴虚损
- E.肾火上炎
-
肺在五轮学说中为
- A.水轮
- B.风轮
- C.气轮
- D.血轮
- E.肉轮
-
肝经风热易出现
- A.胞睑红肿
- B.目眦赤烂
- C.白睛黄染
- D.全目赤肿
- E.眼胞赤烂难愈
-
小儿昏睡露睛,多由于
- A.脾胃虚弱
- B.肾虚阴亏
- C.津液亏耗
- D.肝经风热
- E.肝风内动
-
小儿囟门高突,多因
- A.温病火邪上攻
- B.脾胃虚寒
- C.肾气不足
- D.吐泻伤津
- E.气血不足
-
眼胞皮红湿烂,是
- A.脾火
- B.肺火
- C.心火
- D.胃火
- E.肝胆湿热
-
猝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斜,此属
- A.中风
- B.中暑
- C.厥证
- D.痫证
- E.瘫痪
-
手足蠕动多属于
- A.热极生风
- B.虚风内动
- C.狂犬病
- D.破伤风
- E.痫证
-
解颅是指:
- A.囟门下陷
- B.囟门高突
- C.囟门迟闭
- D.头形过小
- E.头面肿胀
-
以下不是桶状胸形成的原因的是
- A.素有伏饮积痰
- B.痰饮积久,耗散肺气
- C.肺亏肾乏
- D.肾不纳气
- E.肝肾阴液不足
-
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者为
- A.偏枯
- B.痫证
- C.痿证
- D.痹证
- E.偏瘫
-
以下不是病色的特征是
- A.晦暗枯槁
- B.鲜明暴露
- C.不应时应位
- D.某色独见
- E.因季节因素而变
-
“肥人多痰”是指
- A.形体健壮
- B.形盛有余
- C.形盛气虚
- D.骨骼粗大
- E.肌肉充实
-
“瘦人多火”是指
- A.形体消瘦
- B.形瘦少食
- C.形瘦多食
- D.胸廓狭窄
- E.皮肤枯槁
-
虚证病人少见
- A.面色黧黑
- B.面色红赤
- C.面色淡白
- D.面色萎黄
- E.面色嫩红
-
以下是青色和黑色共同所主之病证的是
- A.寒证
- B.水饮
- C.惊风
- D.肾虚
- E.气滞
-
以下不属于黑色主病的是
- A.肾虚
- B.寒证
- C.水饮
- D.瘀血
- E.湿证
-
以下不属于白色主病的是
- A.虚证
- B.寒证
- C.水饮
- D.脱血
- E.夺气
-
根据病色交错判断病之顺逆吉凶,肝病为难治之病的是
- A.青色
- B.赤色
- C.黄色
- D.白色
- E.黑色
-
面色淡黄,枯槁无光,称为
- A.黄胖
- B.萎黄
- C.阳黄
- D.阴黄
- E.苍黄
-
面黄虚浮,称为
- A.黄胖
- B.萎黄
- C.阳黄
- D.阴黄
- E.苍黄
-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下列哪项是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
- A.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 B.积极预防,认真报告
- C.及时调查,认真处理
- D.监测分析,综合评价
- E.完善并建立监测与预警手段
-
传染病爆发流行时,经省级政府决定对疫区实施封锁,此类传染病的类别和控制措施属于
- A.甲类……紧急措施
- B.甲类……特殊措施
- C.乙类……一般措施
- D.乙类……紧急措施
- E.乙类……特殊措施
-
某药店经营者为贪图利益而销售超过有效期的药品,结果造成患者服用后死亡的特别严重后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除给经营者处以罚金之外,还应:
- A.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 B.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 C.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 D.处10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 E.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
下列哪项是目前我国卫生法规中所涉及的民事责任的主要承担方式E
- A.停止侵害
- B.排除妨碍
- C.消除危险
- D.恢复原状
- E.赔偿损失
-
王某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即依照有关开办医疗机构的规定申请个体开业,依据《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
- A.批准其个体行医资格申请
- B.要求其应具备主治医师资格
- C.要求其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 D.要求其参加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 E.要求其书面保证个体行医质量,才能予以受理申请
-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疫情责任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城镇和农村向发病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传染病的时限分别为:
- A.3小时内,6小时内
- B.6小时内,10小时内
- C.6小时内,12小时内
- D.6小时内,24小时内
- E.12小时内,24小时内
-
根据行为人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性质和社会危害不同,卫生法律责任分为
- A.经济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 B.行政处罚、经济赔偿、刑事责任
- C.行政处分、经济事偿、刑事责任
- D.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 E.赔偿责任,补偿责任、刑事责任
-
根据《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制定全国医师资格考试办法的国务院下属部门是:
- A.人事部
- B.民政部
- C.劳动部
- D.卫生部
- E.教育部
-
某患者因剧烈腹痛到乡卫生院就诊,因医生诊断、治疗错误,造成该患者功能障碍,经县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三级医疗事故”。患者认为应属“二级医疗事故”。下列哪项是该事故进一步处理解决的正确程序
- A.由县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重新鉴定
- B.由当事人所在的医院与患者家属协商解
- C.此鉴定为最终鉴定结论,上报有关部门备案
- D.接到结论通知书15日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 E.接到结论通知书15日内,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复议
-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城镇中若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时,国家规定的报告时间是
- A.6小时以内
- B.7小时以内
- C.10小时以内
- D.12小时以内
- E.24小时以内
-
下列哪项属于行政处罚的形式
- A.记过
- B.降级
- C.撤职
- D.罚款
- E.开除
-
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处方,除特殊需要外,每次不得超过几日的常用量
- A.1日
- B.3日
- C.5日
- D.7日
- E.14日
-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
- A.普通医疗生活用品废弃物
- B.麻醉、精神性药品的废弃物
- C.放射性、医疗用毒性药品的废弃物
- D.医院制剂配制中产生的中药材废渣
- E.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理》的规定,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疗事故时,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
- A.逐级报告
- B.赔偿损失
- C.提起诉讼
- D.责令当事人书面检查
- E.组织人员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
在我国卫生法律体系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药品种管理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属于
- A.卫生法律
- B.卫生规章
- C.卫生行政法规
- D.地方卫生法规
- E.卫生技术法规
-
卫生法的最高宗旨和卫生工作的最终目的是:
- A.保护公民健康
- B.预防为主
- C.动员全社会参与
- D.卫生工作法制化
- E.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并重
-
根据医师执业注册制度,受理申请医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注册申请后,应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多少日内作出准予注册或不予注册的书面答复:
- A.15日
- B.20日
- C.30日
- D.40日
- E.45日
-
我国制定和颁布卫生法的机构是:
- A.卫生部
- B.国务院
- C.全国政协
- D.最高人民法院
- E.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
医德规范是指导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
- A.技术规程
- B.技术标准
- C.行为准则
- D.思想准则
- E.思想和行为准则
-
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如果某药品所含成分的名称与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规定不符合,则称此药品为
- A.劣药
- B.假药
- C.特殊药品
- D.保健药品
- E.非处方用药
-
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目的是检验和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
- A.医学专业学历
- B.开办医疗机构的条件
- C.取得医学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
- D.从事医学专业教学、科研的资格
- E.从事医学实践必需的基本专业知识与能力
-
某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刚毕业即擅自开设诊所独立行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其行为属于
- A.个体行医
- B.执业医师行医
- C.执业助理医师行医
- D.未办理手续非法行医
- E.未取得医师资格非法行医
-
下列哪项是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的目的
- A.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 B.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发生和流行
- C.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 D.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 E.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清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