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5公共卫生主治医师专业知识模拟试卷6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集中式供水的水源选择要遵循的原则是

    • A.不必进行净化处理
    • B.水量充足
    • C.水质良好
    • D.便于防护
    • E.技术经济上合理
  2. 公共场所人群的特点为

    • A.停留时间相对比较短
    • B.流动和交换频繁
    • C.无人际从属关系
    • D.有职业和民族之分
    • E.有年龄和性别之分
  3. 预防氟斑牙的主要措施有

    • A.饮水除氟
    • B.饮水加氟
    • C.饮水加钙
    • D.改用低氟水源
    • E.改用高氟水源
  4. 下列属于水介传染病的是

    • A.脊髓灰质炎
    • B.霍乱
    • C.艾滋病
    • D.流行性感冒
    • E.伤寒和副伤寒
  5. 海产鱼类含有的主要营养物质为

    • A.优质蛋白质
    • B.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
    • C.纤维素
    • D.维生素D
    • E.碘
  6. 以下属于纯热能食物的是

    • A.花生油
    • B.玉米
    • C.白糖
    • D.食盐
    • E.西红柿
  7. 下列属于水质物理性状指标的有

    • A.浑浊度
    • B.水温
    • C.味
    • D.硬度
    • E.pH
  8. 柿子椒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素为

    • A.蛋白质
    • B.脂肪
    • C.膳食纤维
    • D.维生素C
    • E.胡萝卜素
  9. 豆油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素为

    • A.多不饱和脂肪酸
    • B.蛋白质
    • C.维生素A
    • D.钙
    • E.维生素E
  10. 促进钙、磷吸收,骨骼发育的维生素是

    • A.维生素A
    • B.B族维生素
    • C.维生素C
    • D.维生素D
    • E.维生素E
  11. 属于优质蛋白质来源的食物有

    • A.大米
    • B.鸡蛋
    • C.牛奶
    • D.大豆
    • E.白菜
  12. 有利于铁吸收、胶原蛋白合成,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维生素是

    • A.维生素A
    • B.B族维生素
    • C.维生素C
    • D.维生素D
    • E.维生素E
  13. 参与神经系统的生物氧化,促进智力发育的维生素是

    • A.维生素A
    • B.B族维生素
    • C.维生素C
    • D.维生素D
    • E.维生素E
  14. 主要表现为性器官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出现月经初潮(女)或首次遗精(男)是在

    • A.青春期开始
    • B.青春期早期
    • C.青春期中期
    • D.青春期后期
    • E.青春期结束
  15. 主要表现为生长突增,出现身高突增高峰,性器官和第二性征开始发育是在

    • A.青春期开始
    • B.青春期早期
    • C.青春期中期
    • D.青春期后期
    • E.青春期结束
  16. 存在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最多的是

    • A.钙
    • B.铁
    • C.锌
    • D.钾
    • E.钠
  17. 主要表现为生长速度减慢,骨骺融合,生长停止是在

    • A.青春期开始
    • B.青春期早期
    • C.青春期中期
    • D.青春期后期
    • E.青春期结束
  18. 在人体骨骼和牙齿中最多的是

    • A.钙
    • B.铁
    • C.锌
    • D.钾
    • E.钠
  19. 在体内参与多种酶的组成的是

    • A.钙
    • B.铁
    • C.锌
    • D.钾
    • E.钠
  20. 纺织机械、球磨机、电锯等发出的声音为

    • A.机械性噪声
    • B.流体动力性噪声
    • C.电磁性噪声
    • D.脉冲噪声
    • E.稳态噪声
  21. 声压波动<5分贝者为

    • A.机械性噪声
    • B.流体动力性噪声
    • C.电磁性噪声
    • D.脉冲噪声
    • E.稳态噪声
  22. 声音的持续时间<0.5s,间隔时间>1s,声压变化>40分贝者为

    • A.机械性噪声
    • B.流体动力性噪声
    • C.电磁性噪声
    • D.脉冲噪声
    • E.稳态噪声
  23. 通风机、空压机、喷射机、汽笛、锅炉排气放空等发出的声音,为

    • A.机械性噪声
    • B.流体动力性噪声
    • C.电磁性噪声
    • D.脉冲噪声
    • E.稳态噪声
  24. 发电机、变压器发出的声音为

    • A.机械性噪声
    • B.流体动力性噪声
    • C.电磁性噪声
    • D.脉冲噪声
    • E.稳态噪声
  25. 氯乙烯的毒作用机制是

    • A.以气态吸入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
    • B.抑制血红素合成过程中一系列酶
    • C.抑制线粒体内三磷腺苷和溶酶体中的酸性磷酸酶活力从而影响神经突触的传导能力
    • D.抑制多种含巯基的酶活性,影响机体代谢
    • E.代谢物直接与体内DNA.RNA和蛋白质共价结合,形成DNA加合物,引起DNA碱基配对错误,诱导基因突变,导致细胞恶性转化,引发肿瘤
  26. 窒息性气体的毒作用机制是

    • A.以气态吸入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
    • B.抑制血红素合成过程中一系列酶
    • C.抑制线粒体内三磷腺苷和溶酶体中的酸性磷酸酶活力从而影响神经突触的传导能力
    • D.抑制多种含巯基的酶活性,影响机体代谢
    • E.代谢物直接与体内DNA.RNA和蛋白质共价结合,形成DNA加合物,引起DNA碱基配对错误,诱导基因突变,导致细胞恶性转化,引发肿瘤
  27. 汞中毒的毒作用机制是

    • A.以气态吸入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
    • B.抑制血红素合成过程中一系列酶
    • C.抑制线粒体内三磷腺苷和溶酶体中的酸性磷酸酶活力从而影响神经突触的传导能力
    • D.抑制多种含巯基的酶活性,影响机体代谢
    • E.代谢物直接与体内DNA.RNA和蛋白质共价结合,形成DNA加合物,引起DNA碱基配对错误,诱导基因突变,导致细胞恶性转化,引发肿瘤
  28. 铅中毒的毒作用机制是

    • A.以气态吸入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
    • B.抑制血红素合成过程中一系列酶
    • C.抑制线粒体内三磷腺苷和溶酶体中的酸性磷酸酶活力从而影响神经突触的传导能力
    • D.抑制多种含巯基的酶活性,影响机体代谢
    • E.代谢物直接与体内DNA.RNA和蛋白质共价结合,形成DNA加合物,引起DNA碱基配对错误,诱导基因突变,导致细胞恶性转化,引发肿瘤
  29. 锰中毒的毒作用机制是

    • A.以气态吸入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
    • B.抑制血红素合成过程中一系列酶
    • C.抑制线粒体内三磷腺苷和溶酶体中的酸性磷酸酶活力从而影响神经突触的传导能力
    • D.抑制多种含巯基的酶活性,影响机体代谢
    • E.代谢物直接与体内DNA.RNA和蛋白质共价结合,形成DNA加合物,引起DNA碱基配对错误,诱导基因突变,导致细胞恶性转化,引发肿瘤
  30. 构成体内脱羧酶辅酶的是

    • A.维生素A
    • B.维生素B1
    • C.维生素B2
    • D.维生素C
    • E.维生素E
  31. 构成体内黄素酶辅酶的是

    • A.维生素A
    • B.维生素B1
    • C.维生素B2
    • D.维生素C
    • E.维生素E
  32. 电离辐射致放射损伤的细胞学基础是

    • A.DNA损伤的错误修复
    • B.短时间内接受超过一定量的照射,许多细胞死亡或无法修复
    • C.细胞膜损伤
    • D.线粒体损伤
    • E.染色体畸变
  33. 生长的基本概念

    • A.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完备阶段,个体在形态上达到成人水平
    • B.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完备阶段,个体在形态及功能上达到成人水平
    • C.各器官.系统的大小.长短及重量增加
    • D.各器官.系统的大小.长短及重量增加,身体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
    • E.细胞和组织的分化及功能不断完善
  34. 成熟的基本概念

    • A.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完备阶段,个体在形态上达到成人水平
    • B.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完备阶段,个体在形态及功能上达到成人水平
    • C.各器官.系统的大小.长短及重量增加
    • D.各器官.系统的大小.长短及重量增加,身体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
    • E.细胞和组织的分化及功能不断完善
  35. 下列有关青春期形态发育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突增女孩比男孩早2年左右
    • B.青春期发育可分早、中、晚三种类型
    • C.晚熟者骨龄延迟,儿童期生长水平较低,最终身高常低于平均水平
    • D.男孩最终形成身材较高大,肌肉发达,上体宽的体格特征
    • E.女性早熟者具高度的女性特征
  36. 电离辐射致癌的分子基础是

    • A.DNA损伤的错误修复
    • B.短时间内接受超过一定量的照射,许多细胞死亡或无法修复
    • C.细胞膜损伤
    • D.线粒体损伤
    • E.染色体畸变
  37. 某学校119名学生在同一餐中因食入同一种食物而相继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被诊断为一起食源性疾病,其判断是“食源性肠道传染病”还是“食物中毒”的依据是

    • A.是否均由相同食物引起
    • B.症状是否基本一致
    • C.是否有人传人现象(是否有流行病学余波)
    • D.实验室中是否检出原因微生物
    • E.是否有死亡
  38. 一起食物中毒的中毒人数为67人,根据《食品卫生法》第三十九条规定,除采取责令停业、销毁原因食品和吊销卫生许可证等措施外,同时应按有无违法所得处以

    • A.1~倍或1 000~5万元罚款
    • B.2~5倍或2 000元至3万元罚款
    • C.3~5倍或1~5万元罚款
    • D.4~5倍或2~5万元罚款
    • E.4~5倍或3~5万元罚款
  39. 特异危险度是

    • A.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的率之比
    • B.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的率之差
    • C.暴露组的患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的率之差
    • D.病例组有某些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之比
    • E.病例组有某些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之差
  40. 2003年4月,WHO宣布,2002年出现的传染性非典(SARS)病原体为新的

    • A.腺病毒
    • B.流感病毒
    • C.麻疹病毒
    • D.巨细胞病毒
    • E.冠状病毒
  4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毒的易感人群是

    • A.儿童
    • B.青少年
    • C.青壮年
    • D.中老年
    • E.全人群
  4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未依法履行传染病监测职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其追究法律责任是

    • A.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
    • B.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 C.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 D.依法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
    • E.已取得许可证的,原发证部门可以依法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
  4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突发事件责任报告人是指

    • A.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以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 B.突发事件监测机构
    • C.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
    • 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 E.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
  44.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条规定,传染病疫情的法定报告人是指

    • A.卫生监督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
    • B.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新闻媒体和群众团体
    • C.妇幼保健、采供血机构、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
    • D.药品监督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及执行职务的人员
    • E.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
  45.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并根据情况予以公布的权力部门或人民政府是

    • A.国家、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B.国家、省级卫生监督机构
    • C.设区的市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D.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 E.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46.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是指

    • A.不得从事国务院各有关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 B.不得从事国家、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 C.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 D.不得从事企事业单位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 E.不得从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47.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甲类传染病是指

    • A.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 B.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 C.鼠疫、霍乱
    • D.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 E.鼠疫、霍乱、炭疽中的肺炭疽
  48.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与未修订前比较,第三条规定按乙类管理的传染病病种变化是

    • A.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由乙类降为丙类管理;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和血吸虫病由丙类升为乙类管理
    • B.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由乙类降为丙类管理
    • C.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和血吸虫病由丙类升为乙类管理
    • D.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和血吸虫病由丙类升为乙类管理
    • E.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由乙类降为丙类管理
  49. 凡眼睛辨认5米以外目标的视觉能力低于正常,称视力低下。造成视力低下最主要原因是

    • A.远视
    • B.近视
    • C.散光
    • D.弱视
    • E.其他眼病
  50. 儿童少年死亡率特点是

    • A.死亡率和患病率呈平行关系
    • B.随年龄增加死亡率逐步下降
    • C.男孩高于女孩,农村显著高于城市
    • D.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 E.死亡率显著下降,是所有年龄群体中最健康的
  51. 下列不属于青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是

    • A.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
    • B.不良习惯,如吮指、咬指甲、遗尿、口吃和偏食
    • C.暴力伤害
    • D.意外事故,如车祸、溺水、中毒等
    • E.精神性成瘾行为,如游戏机成瘾、网络成瘾、言情小说成瘾
  52. 学龄前期儿童患病特点是

    • A.常见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蛲虫病和佝偻病
    • B.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上呼吸道感染仍较多,消化道疾病下降
    • C.与卫生习惯和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的蛔虫、沙眼感染最多见
    • D.沙眼和蛔虫感染率明显减少,龋患率也呈下降趋势
    • E.肾炎、肝炎、结核病等较前增多,慢性鼻炎、副鼻窦炎多见
  53. 学校卫生中,因病缺课率的定义是

    • A.在一定时间调查的患某病人数占受检人数的百分率
    • B.某期间内发病的例数占同时期该群体或地区的平均人数
    • C.某病某时期内新发病人数占同时期内该群体未患病的平均人数
    • D.以月为单位计算因病缺课人时数或人日数占授课总时数的比率
    • E.全校(或全班)学生一学期内平均每人因病缺课日数
  54. 气质是人出生后最早表现出的较明最而稳定的个人特征,下列不属于气质类型的是

    • A.容易型
    • B.困难型
    • C.多动型
    • D.迟缓型
    • E.混合交叉型
  55. 青春期运动能力发展,在女孩以柔韧、协调、平衡性等能力见长,男孩在

    • A.速度、力量、灵敏性等方面占优势
    • B.速度、力量、耐力等方面占优势
    • C.速度、肌力、耐力等方面占优势
    • D.速度、耐力、协调性等方面占优势
    • E.速度、力量、肌力等方面占优势
  56. 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期,下列不属于青春期发育主要表现的是

    • A.第二性征发育,男女两性形态差别更明显
    • B.内脏器官体积增大,功能日臻成熟
    • C.乳牙脱落,恒牙开始萌出
    • D.生殖系统迅速发育成熟,逐步具备生殖功能
    • E.心理发展加快,产生相应心理与行为变化
  57. 就多数传染病而论,下列哪一种传染过程最常见

    • A.显性感染
    • B.隐性感染
    • C.潜在性感染
    • D.带菌状态
    • E.带虫状态
  58. 下列关于放射性活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活度是在给定时刻,处于特定能态的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期望值
    • B.活度是在给定时刻,处于特定能态的单位质量的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期望值
    • C.活度的法定单位是贝克(Bq)
    • D.活度的旧专用单位是居里(Ci)
    • E.1Ci=3.7×1010Bq
  59. 电离辐射是指

    • A.能够使物质产生电离或激发的辐射
    • B.能够使物质产生电离或激发的带电粒子
    • C.能够使物质产生电离或激发的非带电粒子
    • D.放射性核素和能量较高的射线
    • E.相对非电离辐射而言,只是频率更低一些
  60. 男,35岁。温度计厂工人。主诉:易激动,易怒(示情感障碍),2年前有唇、手指等细小震颤,现发展到全身震颤,并出现书写震颤。有口腔炎反复发作。该病人的可能诊断为

    • A.汞中毒
    • B.铅中毒
    • C.苯中毒
    • D.镉中毒
    • E.砷中毒
  61. 在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和对照组中进行血型分布的大样本调查,血型分为O、A、B、AB型,为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血型分布的差异,需要采用

    • A.U检验
    • B.丁检验
    • C.配对t检验
    • D.X2检验
    • E.q检验
  62. 在下列关于电离辐射来源和贡献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电离辐射可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两大类
    • B.天然辐射来源包括宇宙射线和陆地辐射导致的外照射、宇生和原生放射性核素导致的内照射
    • C.天然辐射来源导致的全世界人均年有效剂量为2.4mSv,其中内照射比外照射的贡献要大一些,前者占62.5%,后者占37.5%。
    • D.在天然辐射来源导致的内照射中,主要是氡及其子体的贡献
    • E.在人工电离辐射来源中,核能生产是最大的并且在不断增加的人工辐射源
  63.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内容不包括

    • A.卫生知识教育和培训
    • B.规范公共场所经营行为
    • C.落实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
    • D.对公共场所进行卫生许可证管理
    • E.对公共场所进行卫生监测和卫生技术指导
  64. 下列不属于我国公共场所卫生特征的是

    • A.环境和物品容易被污染
    • B.影响健康的致病因素传播快
    • C.建筑和布局不合理
    • D.公共场所经营者自身管理意识差
    • E.顾客自身卫生防护意识差
  65.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是由

    • A.国务院颁布
    • B.卫生部和建设部颁布
    • C.卫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颁布
    • D.卫生部和质检总局颁布
    • E.卫生部颁布
  66. 下面哪项不是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综合功能

    • A.疾病预防
    • B.专科医疗
    • C.保健
    • D.康复
    • E.健康教育
  67. 水体污染源,按照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方式分为

    • A.点污染源和线污染源
    • B.线污染源和面污染源
    • C.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
    • D.纵向污染源和横向污染源
    • E.单污染源和交叉污染源
  68. 大量排入大气中的NOx和烃类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作用下,会产生

    • A.酸雨
    • B.臭氧层破坏
    • C.温室效应
    • D.光化学分解
    • E.光化学烟雾
  69. 甲基汞在机体主要毒作用的靶器官是

    • A.大脑
    • B.肝脏
    • C.脾脏
    • D.肾脏
    • E.骨骼
  70. 人类健康的基础是清洁的空气、足量而干净的水和

    • A.良好的生态平衡
    • B.完整的生态系统
    • C.适宜的生物环境
    • D.洁净的自然环境
    • E.和谐的社会环境
  71. 公害是指

    • A.人类的生产活动使大量的有害物质排入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事件
    • B.人类的生活活动使大量的有害物质排入环境,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的事件
    • C.由于自然的原因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引起对居民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生态的破坏
    • D.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引起对居民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生态的破坏
    • E.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引起对居民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生态的破坏
  72. 大量有机性污水排入水体中,由于营养物过多,使藻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繁殖而消耗水中的氧气,致鱼类缺氧死亡,厌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又使水体发黑、发臭,这种现象叫做

    • A.生态平衡被破坏
    • B.水质污染
    • C.空气污染
    • D.生物环境被破嘛
    • E.食物链被破坏
  73. 生物间以食物形式进行物质转移的关系,叫做

    • A.生物富集
    • B.生物依赖
    • C.食物依赖
    • D.生态链
    • E.食物链
  74. 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有害的污染物严重污染大气、水和土壤等自然环境,对人群健康产生损害,严重的会导数

    • A.公害病
    • B.职业病
    • C.传染病
    • D.地方病
    • E.环境病
  75. 生物圈主要限于地壳表面和围绕它的大气层的一部分,一般在

    • A.海平面以下约12km到海平面以上约10km的范围内
    • B.海平面以下约10km到海平面以上约10km的范围内
    • C.海平面以下约8km到海平面以上约8km的范围内
    • D.海平面以下约8km到海平面以上约10ma的范围内
    • E.海平面以下约10km到海平面以上约8km的范围内
  76. 地球上有些地区、水或土壤中出现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的异常现象,人群如长期在这种地区生活,对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出现疾病。该疾病称为

    • A.公害病
    • B.职业病
    • C.传染病
    • D.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 E.环境仡学牲疾病
  77. 对于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理解,下列正确的解释是

    • A.人体摄取食物而引起的一种额外热能消耗
    • B.人体摄取食物而引起的一种运动冲动
    • C.人体摄取食物而引起的一种活动增加
    • D.食物中含有额外的能量用于运动
    • E.食物中含有营养素以外的特殊物质
  78. 膳食纤维按其结构划分属于

    • A.单糖
    • B.双糖
    • C.寡糖
    • D.多糖
    • E.核糖
  79. 次生环境是指

    • A.环绕于人类周围,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 B.天然形成的并未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
    • C.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以及能量和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
    • D.在自然环境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所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
    • E.在自然环境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活动改造了的社会环境
  80. 人类从膳食中摄取热能最经济、最主要的来源是

    • A.蛋白质
    • B.脂肪
    • C.糖类
    • D.维生素
    • E.矿物质
  81. 亚油酸是人体的必需脂肪酸,按其结构亚油酸属于

    • A.饱和脂肪酸
    • B.单不饱和脂肪酸
    • C.多不饱和脂肪酸
    • D.磷脂
    • E.胆固醇
  82. 食物中毒是指

    • A.食入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的食品引起的传染病
    • B.食入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了的食品引起的化学巾毒
    • C.食入含生物性和化学性有害物质的食品引起的非传染性急性或亚急性疾患
    • D.食入被生物性和化学性物质污染了的食品引起的传染性急性或亚急性疾患
    • E.食入被生物性和化学性物质污染了的食品引起的非传染性慢性或亚急性疾患
  83. 农药经水污染食品的重要途径是通过

    • A.增加水的污染度
    • B.在水中扩散
    • C.在水中生物降解
    • D.在水中生物浓缩
    • E.在水中生物合成
  84.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占人体体重的

    • A.10%~13%
    • B.15%~18%
    • C.20%~23%
    • D.25%~28%
    • E.30%~33%
  85. 我国生产、经营和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

    • A.《食品卫生法》第二十条
    • B.《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 C.《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
    • D.新品种审批原则及其程序
    • E.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规定
  86.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食源性疾病指

    • A.通过接触食物引起的疾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
    • B.通过摄取食物引起的疾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
    • C.通过摄取食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不包括中毒
    • D.通过摄取食物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不包括生活方式病
    • E.通过摄取食物引起的中毒,不包括传染性疾病
  87. 真菌污染食品除可引起食品霉变而不能食用外,最主要的危害是

    • A.在食品中产生毒素而引起急慢性中毒
    • B.在食品中增殖而引起菌血症
    • C.在食品中代谢而引起食品发酵
    • D.在食品中分化而改变食品的风味
    • E.在食品中死亡而引起食源性疾病
  88.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变食品色、香、味及满足防腐和加工工艺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

    • A.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营养素
    • B.化学合成物质或抗氧化剂
    • C.加工助剂或天然物质
    • D.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 E.品种改良剂或天然物质
  89. 关于职业性肿瘤,错误的描述是

    • A.我国职业病名单中有法定八种职业性肿瘤
    • B.职业性肿瘤往往有比较固定的好发部位或范围
    • C.职业性肿瘤有一定的发病条件,即接触化学物质的理化性质,接触途径,接触剂量和时间及机体敏感性
    • D.职业性肿瘤的发病年龄比非职业性肿瘤延迟
    • E.职业性肿瘤往往由于致癌物不同而各具有一定的病理类型
  90. 菌落总数代表检样污染的程度和消长状况,指

    • A.单位检样在37℃、24h、有氧培养条件下所长出的细菌个数
    • B.单位检样在25℃、24h、有氧培养条件下所长出的细菌个数
    • C.单位检样在37℃、48h、有氧培养条件下所长出的菌落个数
    • D.单位检样在25℃、48h、有氧培养条件下所长出的细菌个数
    • E.单位检样在37℃、24h、厌氧培养条件下所长出的菌落个数
  91. 大肠菌群由肠道中四个菌属组成,检测大肠菌群的MPN值可反映

    • A.检样中细菌的污染程度
    • B.检样中病毒的污染程度
    • C.检样中真菌的污染性质
    • D.检样中病毒的污染性质
    • E.检样中细菌的污染性质
  92. 关于矽肺,错误的论述是

    • A.矽肺是指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 B.矽肺是尘肺中最严重的
    • C.矽肺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间质广泛纤维化
    • D.矽肺诊断必须具有明确的职业史,以X射线胸片检查为依据
    • E.矽肺的胶原纤维性病变,目前尚无消除的办法
  93. 关于高温作业和中暑,错误的论述是

    • A.高温作业分为三类,即高温、强热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夏季露天作业
    • B.中暑是指在高温作业环境下工作,由于热平衡障碍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 C.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应使患者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环境
    • D.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灼热、血压下降,在工作中突然昏倒或痉挛,或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者,诊断为轻症中暑
    • E.重症中暑紧急抢救的原则是降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保持酸碱平衡,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等
  94. 关于职业病,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即使早期诊断,也得不到较好的预后
    • B.病因明确,控制有害因素可消除或减少发病
    • C.病因大多是可检测和识别的,具有明显的接触剂量反应关系
    • D.往往为群体发病,在接触同一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数量的发病
    • E.同时具有医学和法律概念
  95. 关于毒物作用机体的危害程度与特点,错误的论述是

    • A.毒物本身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毒物的剂量、浓度和作用时间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 B.毒物的联合作用非常重要
    • C.应当考虑生产环境
    • D.应当考虑劳动强度
    • E.与个体感受性无关
  96. 关于劳动条件,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劳动条件的组成,包括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三个方面
    • B.劳动过程是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劳动组织、操作体位和方式以及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比例关系等
    • C.改善操作体位和方式可以保护劳动者健康
    • D.改革生产工艺过程是改善劳动条件的最重要的环节
    • E.生产环境即生产作业环境,是指按生产工艺过程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车间内人为环境
  97. 关于职业有害因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职业有害因素是指在不良劳动条件下存在着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职业因素
    • B.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的、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三类
    • C.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包括职业病和职业性多发病
    • D.职业因素是职业性多发病发生和发展中的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惟一的直接病因
    • E.改善工作条件,可以使职业病性多发病得到控制或缓解
  98. 发生职业性疾患所应具备的作用条件有

    • A.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时间、个体危险因素,其中个体危险因素是决定机体所受危害剂量的主要因素
    • B.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的浓度(强度),其中接触机会和接触方式是决定机体所受危害剂量的主要因素
    • C.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的浓度(强度),其中接触机会和接触时间是决定机体所受危害剂量的主要因素
    • D.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的浓度(强度),其中接触时间和接触浓度(强度)是决定机体所受危害剂量的主要因素
    • E.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的浓度(强度),其中接触方式和接触浓度(强度)是决定机体所受危害剂量的主要因素
  99. 职业卫生学是

    • A.研究生产环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和如何改善生产环境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 B.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和如何改善劳动条件的一门学科,是康复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 C.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和如何改善劳动条件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 D.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和如何改善劳动条件的一门学科,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 E.研究劳动过程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和如何改善劳动过程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100. 职业卫生学的基本任务是

    • A.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的劳动条件
    • B.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的生产工艺过程
    • C.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的生产环境
    • D.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的劳动过程
    • E.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