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专业技术护理学(中级)资格考试模拟试卷四(相关专业知识)
-
用于表示较短时间和小范围内医院感染的暴发或流行情况的指标是
- A.医院感染患病率
- B.医院感染发生率
- C.医院感染罹患率
- D.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
- E.感染率
-
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危险人群中的实际医院感染例数是
- A.医院感染患病率
- B.医院感染发生率
- C.医院感染罹患率
- D.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
- E.感染率
-
造成病人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属于
- A.一级医疗事故
- B.二级医疗事故
- C.三级医疗事故
- D.四级医疗事故
- E.五级医疗事故
-
造成病人死亡属于
- A.一级医疗事故
- B.二级医疗事故
- C.三级医疗事故
- D.四级医疗事故
- E.五级医疗事故
-
造成病人明显人身损害其他后果的属于
- A.一级医疗事故
- B.二级医疗事故
- C.三级医疗事故
- D.四级医疗事故
- E.五级医疗事故
-
造成病人轻度残疾属于
- A.一级医疗事故
- B.二级医疗事故
- C.三级医疗事故
- D.四级医疗事故
- E.五级医疗事故
-
麻疹采用
- A.血液体液隔离
- B.接触隔离
- C.呼吸道隔离
- D.严密隔离
- E.保护隔离
-
艾滋病采用
- A.血液体液隔离
- B.接触隔离
- C.呼吸道隔离
- D.严密隔离
- E.保护隔离
-
多重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采用
- A.血液体液隔离
- B.接触隔离
- C.呼吸道隔离
- D.严密隔离
- E.保护隔离
-
天花采用
- A.血液体液隔离
- B.接触隔离
- C.呼吸道隔离
- D.严密隔离
- E.保护隔离
-
在健康教育的评价过程中,由于偶然因素,测试对象的某种特征水平过高,但在以后的测试中又恢复到原有水平的现象属于以下哪种偏倚因素
- A.时间因素
- B.信息因素
- C.回归因素
- D.选择因素
- E.暴露因素
-
在健康教育的评价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如地震),从而影响评价效果属于以下哪种偏倚因素
- A.时间因素
- B.信息因素
- C.回归因素
- D.选择因素
- E.暴露因素
-
护理表格书写合格率属于
- A.基础质量评价
- B.服务质量评价
- C.环节质量评价
- D.综合评价
- E.终末质量评价
-
两名护士运用护理程序,对所负责的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提供连续的、全面的、整体的护理属于
- A.个案护理
- B.功能制护理
- C.小组护理
- D.责任制护理
- E.整体护理
-
对设施和仪器设备的评价属于
- A.基础质量评价
- B.服务质量评价
- C.环节质量评价
- D.综合评价
- E.终末质量评价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给药方法是
- A.间歇给药
- B.一日一次性给药
- C.连续给药
- D.肌内注射
- E.皮下注射
-
一名护理人员护理一位病人属于
- A.个案护理
- B.功能制护理
- C.小组护理
- D.责任制护理
- E.整体护理
-
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是
- A.ICU病人
- B.心内科病人
- C.妇科病人
- D.肝胆外科病人
- E.眼科病人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给药方法是
- A.间歇给药
- B.一日一次性给药
- C.连续给药
- D.肌内注射
- E.皮下注射
-
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中,最重要且简单易行的是
- A.洗手
- B.使用抗生素
- C.使用消毒剂
- D.穿隔离衣
- E.戴口罩
-
随访教育的主要对象是
- A.门诊病人
- B.首次入院的病人
- C.再次入院的病人
- D.即将出院的病人
- E.有复发倾向的慢性疾病病人
-
某医院500张床位,同期住院病人中有20人发生医院感染。
该医院感染发生率等于
- A.3%
- B.4%
- C.5%
- D.8%
- E.9%
-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的主要区别是
- A.注重知识灌输
- B.注重环境改善
- C.注重效果评价
- D.不仅注重知识改变而且注重行为改变
- E.注重计划教育
-
男,59岁。原发性高血压,拟出院,护士在对其行卫生宣教。
与健康教育相比较,卫生宣教的主要特点是
- A.以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为目标
- B.已初步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 C.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
- D.是有计划的系统的干预活动
- E.融合了多种学科理论
-
不属于医院感染的是
- A.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在入院72小时后发生
- B.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
- C.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获得的感染
- D.新生儿在产后获得的感染
- E.患者原有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
男,65岁。因肺癌住院治疗,使用头孢噻肟钠和利巴韦林抗感染,第5天出现发热(39℃)、腹痛、腹泻。大便培养:真菌感染。最可能的情况是
- A.急性菌痢
- B.急性肠炎
- C.二重感染
- D.败血症
-
每年底常规进行全身体检属于
- A.一级预防
- B.二级预防
- C.三级预防
- D.早期预防
- E.中期预防
-
对病人最后护理结果的质量评价属于
- A.临床护理活动的评价
- B.服务质量评价
- C.环节质量评价
- D.综合评价
- E.终末质量评价
-
蚤类主要传播的疾病是
- A.疟疾
- B.霍乱
- C.麻疹
- D.鼠疫
- E.布鲁斯菌病
-
有效控制的特征中,“强调例外”指的是
- A.控制的标准必须是统一的、合理的
- B.控制系统应能及时发现偏差信息
- C.控制手段应顾及到例外情况的发生
- D.有效控制系统能够提供及时的反馈
- E.有效控制系统依赖于准确的数据
-
控制的关键为
- A.纠正偏差
- B.建立标准
- C.衡量绩效
- D.制订计划
- E.规范管理
-
对工作在时间上进行控制,使各项工作能有节奏地进行是
- A.质量控制
- B.预算控制
- C.进度控制
- D.目标控制
- E.反馈控制
-
以下关于协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协调是减少内耗、增加效益的重要手段
- B.协调是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 C.协调是增强组织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 D.协调的本质在于解决各方面矛盾
- E.协调措施可脱离既定的目标
-
在工作之前先拟订方案,包括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等,称为
- A.控制
- B.策略
- C.预算
- D.组织
- E.计划
-
信息沟通的三个关键环节是
- A.发送者、信息渠道、接收者
- B.传递者、接收者、信息内容
- C.发送者、传递者、信息渠道
- D.接收者、信息、信息渠道
- E.发送者、信息、信息渠道
-
冲突双方采取求同存异的方式避免冲突的激化,这属于
- A.迁就
- B.回避
- C.和平共处
- D.压制冲突
- E.转移目标
-
领导者的风格应当随着员工“成熟度”的变化而适当调整。这一观点出于
- A.双因素理论
- B.权变理论
- C.归因理论
- D.情景领导理论
- E.领导作风理论
-
研究重点是下属与领导方式的理论是
- A.行为领导理论
- B.权变理论
- C.管理风格理论
- D.情景领导理论
- E.作风领导理论
-
管理者发挥领导作用,主要依赖其对下属的
- A.影响力
- B.约束力
- C.吸引力
- D.凝聚力
- E.控制力
-
“大权集中,小权分散”遵循的是授权的哪条原则
- A.量力授权
- B.带责授权
- C.权责对等
- D.监督控制
- E.合理合法
-
公平理论又称为
- A.社会比较理论
- B.期望论
- C.行为改造型理论
- D.权变理论
- E.双因素论
-
激励理论之一的公平理论认为,激发动机的过程也是下列哪项进行比较的过程
- A.贡献与报酬
- B.人与人
- C.报酬与报酬
- D.期望与效价
- E.期望与结果
-
对组织内外人员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才能得到合适的人选,这遵循的是人员管理的
- A.职务要求明确原则
- B.责权利一致原则
- C.公平竞争原则
- D.系统管理原则
- E.用人之长原则
-
美国心理学家弗隆姆提出的期望理论的公式是
- A.M=V×E
- B.P=S×E
- C.E=MXV
- D.S=PXM
- E.E=VXW
-
护理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护理学教育的最低学分要求为
- A.20分
- B.15分
- C.25分
- D.10分
- E.30分
-
根据相关要求,卫生技术人员需占医院人员总数的
- A.10%
- B.50%
- C.30%
- D.70%
- E.90%
-
组织中的主管人员直接管辖的下属的人数应是适当的,才能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这遵循的是组织设计的
- A.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 B.分工协作的原则
- C.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 D.最少层次的原则
- E.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
-
功能制护理的特点不包括
- A.节省人力
- B.分工不明确,不利于按护士能力分工
- C.有利于提高护士技能操作熟练程度
- D.易忽视病人的心理、社会状况
- E.机械、护患沟通少
-
团体决策的具体方法中,称为专家意见法的是
- A.头脑风暴法
- B.名义集体决策法
- C.德尔菲法
- D.战略决策法
- E.电子会议法
-
计划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目标为导向,目标应具体、可测量。遵循的是
- A.可考核性原则
- B.系统性原则
- C.重点原则
- D.创新原则
- E.弹性原则
-
一种限定了活动时间顺序的计划,指的是
- A.预算
- B.策略
- C.目标
- D.进度
- E.规程
-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医院感染概率之比是
- A.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
- B.比值比
- C.相对危险度
- D.医院感染发生率
- E.医院感染罹患率
-
以下不属于现代管理基本原理的是
- A.效益原理
- B.人本原理
- C.动态原理
- D.系统原理
- E.目标原理
-
著名的“霍桑试验”对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证明了
- A.人的从众心理
- B.人是“经济人”
- C.人是“社会人”
- D.人具有二重性
- E.人是“自然人”
-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
- A.母婴传播
- B.共同进餐
- C.握手
- D.拥抱
- E.共用浴具
-
提出期望理论的管理学者是
- A.麦格雷戈
- B.赫茨伯格
- C.弗隆姆
- D.哈罗德
- E.杜拉克
-
防止手术切口感染的措施不当的是
- A.缩短住院时间
- B.敷料渗透后及时更换
- C.采用封闭式重力引流
- D.严格无菌操作
- E.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
需要进行血液、体液隔离的是
- A.疟疾
- B.甲型肝炎
- C.伤寒
- D.麻疹
- E.脊髓灰质炎
-
手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正确的是 ( )
- A.在术前 0.5~1小时通过静脉给予一次足量抗生素
- B.需有明确指征
- C.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48小时
- D.择期的结直肠手术前,还需通过导泻或灌肠进行肠道准备
- E.一般不使用万古霉素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最重要的预防措施是
- A.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 B.呼吸机的湿化器用无菌水
- C.定期更换管道
- D.做好气道护理
- E.采取综合措施
-
属于清洁手术,但术前仍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是
- A.人造关节置换术
- B.甲状腺手术
- C.疝修补术
- D.经阴道子宫切除术
- E.膝软骨摘除术
-
抗生素的使用方法不当的是
- A.根据药动学特征选择抗生素和给药途径
- B.病毒感染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 C.对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的病人,定期监测菌群变化及感染部位的细菌变化
- D.结合感染部位情况选药
- E.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应考虑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
抗茵药物的应用方法正确的是
- A.发生感染时应尽早使用高效广谱抗菌药物
- B.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考虑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 C.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要好
- D.抗菌药物可用作消毒剂,对皮肤伤口消毒
- E.发热病人都因感染,均可用抗菌药物治愈
-
肾移植术后病人应进行
- A.严密隔离
- B.接触隔离
- C.消化道隔离
- D.保护性隔离
- E.血液体液隔离
-
在传染病区,护士穿好隔离衣后禁止进入的区域是
- A.病区外走廊
- B.病室
- C.严密隔离病室
- D.浴室
- E.治疗室
-
对结核、麻疹等飞沫核<5个/μm的经飞沫传播的疾病,以下隔离措施错误的是
- A.病人不能离开病房
- B.每小时换气1次
- C.工作人员戴高效口罩
- D.使用负压
- E.采用呼吸道隔离
-
做好床旁隔离即可同室居住的传染病病人是
- A.流感、麻疹
- B.伤寒、痢疾
- C.肺结核、白喉
- D.流脑、乙脑
- E.破伤风、乙肝
-
以下对传染病病人出院时的终末消毒方法,错误的是
- A.病人沐浴后更换清洁衣服
- B.个人用品经消毒后可带出病区
- C.被服及时送洗衣房清洗
- D.室内空气可用熏蒸消毒
- E.病床、桌椅用消毒剂擦拭
-
以下区域属于Ⅲ类环境的是
- A.普通手术室
- B.烧伤病房
- C.早产儿室
- D.层流洁净病房
- E.心内科病房
-
不需要进行手部消毒的情况是
- A.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
- B.脱去无菌手套
- C.接触污染物品后
- D.接触病人血液后
- E.脱隔离衣后
-
传染性排泄物的消毒方法正确的是
- A.有效氯1 000mg/L,作用2~6小时
- B.有效氯2 000mg/L,作用1~2小时
- C.有效氯5 000mg/L,作用1~2小时
- D.有效氯10 000mg/L,作用2~6小时
- E.有效氯20 000mg/L,作用2~6小时
-
化学消毒剂效果监测方法错误的是
- A.消毒剂生物监测每季度1次
- B.灭菌剂生物监测每季度1次
- C.含氯消毒剂化学监测每天1次
- D.过氧乙酸化学监测每天1次
- E.戊二醛化学监测每周2次
-
用于手的消毒时碘仿溶液含有效碘
- A.100mg/L
- B.200mg/L
- C.500mg/L
- D.5 000mg/L
- E.50mg/L
-
不属于高度危险性医用物品的是
- A.输液器材
- B.透析器
- C.腹腔镜
- D.导尿管
- E.气管镜
-
内镜消毒灭菌方法正确的是
- A.气管镜每个月监测
- B.肠镜的细菌数≤100cfu/件
- C.肠镜的细菌数≤50cfu/件
- D.腹腔镜每季度监测
- E.肠镜的细菌数≤20cfu/件
-
属于高度危险性物品的医疗器械,应选用
- A.高效消毒法
- B.中效消毒法
- C.低效消毒法
- D.灭菌法
- E.机械清洁法
-
消毒灭菌效果合格的物品是
- A.化学消毒剂的细菌含量为200cfu/ml
- B.使用中紫外线灯管的照射强度为80uW/ml
- C.消毒后的气管镜细菌菌落数为50cfu/件
- D.透析器入口液的细菌菌落总数为500cfu/ml
- E.透析器出口液的细菌菌落总数为2 500cfu/ml
-
按感染途径医院感染可分为
- A.医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 B.内源性感染、交叉感染、外源性感染
- C.医源性感染、交叉感染、自身感染
- D.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
- E.医源性感染、交叉感染
-
属于高效消毒剂的是
- A.乙醇
- B.聚维酮碘
- C.含氯消毒剂
- D.苯扎溴铵
- E.生理盐水
-
因抗生素使用不当,大肠中的埃希菌转移到泌尿道定居,这种现象称
- A.植入
- B.移居
- C.定植
- D.定居
- E.移位菌群失调
-
真菌引起的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致病菌是
- A.毛霉菌
- B.隐球菌
- C.光滑念珠菌
- D.白色念珠菌
- E.李斯特菌
-
减少偶然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可采用的方法是
- A.重复测量
- B.随机抽样
- C.配对设计
- D.校准测量工具
- E.培训测量人员
-
评价健康教育质量的指标是
- A.人均平均寿命
- B.教育普及率
- C.发病率
- D.患病率
- E.死亡率
-
组织评估属于
- A.管理与政策诊断
- B.组织诊断
- C.环境诊断
- D.社会诊断
- E.行为诊断
-
当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观察对象,表现出的异乎寻常的现象称为
- A.回归因素
- B.霍桑效应
- C.马太效应
- D.从众心理
- E.选择效应
-
失访比例超过多少会造成健康教育评价结果的偏倚
- A.4%
- B.6%
- C.8%
- D.10%
- E.2%
-
健康教育诊断中属于社会诊断的是
- A.资源评估
- B.生活质量
- C.组织评估
- D.促成因素
- E.强化因素
-
在某一社区护士正在进行以“冬季老年人保健”为主题的讨论会。在组织讨论过程中,护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对每位参与者表示欢迎
- B.请每位参与者自我介绍
- C.对发言者给予肯定性反馈
- D.提出可引发争论的开放式问题以打破僵局
- E.因某发言者健谈而形成“一言堂”时,出于礼貌,不予打断
-
在某医院心内科的住院患者中,几天内突然发生多例医院感染,该现象属于
- A.医院感染散发
- B.医院感染传播
- C.医院感染流行
- D.医院感染暴发
- E.医院感染罹忠
-
属于人际传播的是
- A.医生对病人的咨询
- B.出版书籍
- C.小群体内的传播活动
- D.出租车上的广告
- E.个人接受外界信息后,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
-
健康教育中最常用的体语为
- A.手语
- B.身体运动
- C.姿势
- D.眼神
- E.仪表
-
通过电视、报刊、宣传册等手段传播健康信息属于
- A.人际传播
- B.群体传播
- C.大众传播
- D.组织传播
- E.自我传播
-
不属于护患沟通技巧的是
- A.交谈技巧
- B.非语言沟通技巧
- C.提问技巧
- D.行为训练技巧
- E.沉默技巧
-
在健康传播中,希望信息在生活、地域、认识等方面属于自己熟悉的领域,这体现了受者的
- A.求新心理
- B.求真心理
- C.求近心理
- D.求短心理
- E.求广心理
-
在治疗过程中,病人由于药物不良反应感到不适而停药,在健康信念模式中应解释为
- A.对疾病易感性的认识
- B.对健康行为困难及益处的认识
- C.提示因素
- D.效能期待
- E.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
-
人际传播形式中最有助于有效交流的技巧为
- A.个别访谈
- B.交谈
- C.劝服
- D.指导
- E.咨询
-
个体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经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以适应环境。此适应形式称为
- A.应对
- B.应激
- C.顺应
- D.调试
- E.反射
-
“开始通过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的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属于哪一行为发展阶段的主要表现
- A.被动发展阶段
- B.主动发展阶段
- C.自主发展阶段
- D.巩固发展阶段
- E.自我发展阶段
-
行为训练的主要教学方法不包括
- A.操作技能培训
- B.病人现身说法
- C.有意模仿
- D.行为矫正
- E.强迫模仿
-
1986年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的《渥太华宣言》中提出健康促进的三个基本策略是
- A.教育、赋权与协调
- B.预防、促进与教育
- C.预防、教育与协调
- D.倡导、赋权与协调
- E.倡导、促进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