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省邹城市乡村医生考核习题(综合知识备考)1
-
操作要领为动作果断而快速,用力要稳,两手动作配合要协调,使用手法幅度不能超过各关节生理活动范围的推拿手法是 ( )
- A.摇法
- B.扳法
- C.按法
- D.推法
- E.抖法
-
下列不属于击法分类的是 ( )
- A.拳背击法
- B.掌根击法
- C.侧击法
- D.合掌击法
- E.捶击法
-
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增高肌肉的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的推拿手法是( )
- A.推法
- B.擦法
- C.搓法
- D.摩法
- E.振法
-
下列不属于摇法分类的是 ( )
- A.颈项部摇法
- B.肩关节摇法
- C.腰部摇法
- D.踝关节摇法
- E.屈转伸法
-
头针主要治疗 ( )
- A.脑源性疾病
- B.妇科病
- C.儿科病
- D.疑难杂症
- E.保健治疗
-
接触面积较小,但深透度大,可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的推拿手法是 ( )
- A.指揉法
- B.一指禅推法
- C.肘揉法
- D.捻法
- E.指尖击法
-
标准头穴线按颅骨解剖的分区为( )
- A.额区、顶区、颞区
- B.额区、顶区、颞区、枕区
- C.顶区、颞区、枕区
- D.额区、顶区、枕区
- E.额区、顶区、颞区、枕区、小脑
-
耳穴中神门的定位 ( )
- A.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
- B.在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
- C.在耳屏外侧中部,即上屏与下屏之间
- D.在对耳轮下1/5处
- E.在三角窝前1/3处的下部
-
顶区的标准穴线是 ( )
- A.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 B.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 C.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 D.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 E.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
下列属于艾炷灸的是 ( )
- A.温和灸
- B.雀啄灸
- C.回旋灸
- D.间接灸
- E.实按灸
-
耳穴中耳中的定位 ( )
- A.在对耳轮中2/5处
- B.在对耳轮上脚中1/3处
- C.在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
- D.在与对耳轮下脚上缘相平的耳轮处
- E.在耳轮脚处
-
下列不属于针刺时出现的异常情况是 ( )
- A.晕针
- B.滞针
- C.弯针
- D.血肿
- E.得气
-
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俞穴的进针手法是 ( )
- A.指切进针法
- B.夹持进针法
- C.舒张进针法
- D.提捏进针法
- E.单手进针法
-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俞穴和上下肢部分俞穴的针刺体位是 ( )
- A.仰卧位
- B.侧卧位
- C.俯卧位
- D.仰靠坐位
- E.侧伏坐位
-
印堂穴针刺操作时,应采取的手法是 ( )
- A.斜刺0.5 ~0.8寸
- B.向上斜刺0.3 ~0.5寸
- C.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 ~0.5寸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D.直刺0.5寸
- E.直刺0.1 ~0.2寸
-
下列不属于毫针基本构造的是 ( )
- A.针尖
- B.针身
- C.针跟
- D.针柄
- E.针刀
-
合谷穴的定位是( )
- A.拇指挠侧指甲根角旁0.1寸
- B.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 C.挠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拇长展肌腱之间
- D.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踝连线中点
- E.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挠侧的中点处
-
下列穴位中孕妇禁忌使用的是( )
- A.中脘
- B.风池
- C.三阴交
- D.血海
- E.足三里
-
十二经脉大多循行于 ( )
- A.体表
- B.分肉之间
- C.四肢
- D.躯干部位
- E.脏腑
-
腧穴定位法中,临床上较常用的是 ( )
- A.拇指同身寸和横指同身寸
- B.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
- C.拇指同身寸和固定标志
- D.骨度分寸折量法和拇指同身寸
- E.简便取穴法和骨度分寸折量法
-
在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作用的是 ( )
- A.十五别络
- B.奇经八脉
- C.十二经别
- D.十二经筋
- E.十二皮部
-
经络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 )
- A.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
- B.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面的联系
- C.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 D.感应传导作用
- E.调节机能平衡
-
循行于下肢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在中线经脉是( )
- A.足少阳胆经
- B.足太阴脾经
- C.足少阴肾经
- D.足厥阴肝经
- E.足太阳膀胱经
-
下列关于心与肝之间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心主血脉,肝主藏血
- B.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 C.肝血不足则心血亏损
- D.心血不足则肝血亏损
- E.心主封藏以防津液流失,肝主疏泄以使津液通畅
-
足三阳经的走向是( )
- A.从头走足
- B.从足走头
- C.从头走手
- D.从手走头
- E.从足走腹
-
肺与大肠在功能上的联系,主要体现于( )
- A.肺气宣发布津于大肠
- B.肺气肃降输送水液于大肠
- C.肺气肃降以助大肠之传导
- D.宗气充足以推动大肠之传导
- E.肺主治节,以调节大肠之功能
-
下列关于胃热的病机,描述不正确的是 ( )
- A.胃火上炎,胃气上逆则口臭
- B.胃热气机不畅,则胃脘疼痛
- C.热盛伤津,故口干、大便干
- D.胃热则腐熟功能减退
- E.胃火循经上冲,则牙龈肿痛、出血
-
人体骨骼的滋养,主要依赖于 ( )
- A.血
- B.津
- C.液
- D.气
- E.髓
-
肾其华在: ( )
- A.面
- B.毛
- C.唇
- D.爪
- E.发
-
肾在体为: ( )
- A.皮
- B.脉
- C.肉
- D.筋
- E.骨
-
人体骨骼发育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 ( )
- A.肝藏血,血能充养全身
- B.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以养周身
- C.肾能藏精,精能生髓
- D.心主血脉,推动气血输送周身
- E.肺能形成宗气,贯心脉以行血
-
“肾为气之根”的基本含义是 ( )
- A.肾为一身阳气的根本
- B.肾有强大的气化作用
- C.肾主纳气,可维持呼吸平稳、深沉
- D.肾中精气化生元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 E.精气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功能均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
小儿骨软, 成人齿脱发落,主要因为 ( )
- A.脾虚气血化源不足 ,不能濡养
- B.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导致肾精亏损
- C.肝血不足,筋脉失养,以致筋骨不坚
- D.津液亏损骨枯失养
- E.心血不足,血不养筋
-
具有“满而不能实”的生理特点的是 ( )
- A.五脏
- B.六腑
- C.奇恒之府
- D.脏腑
- E.以上都不是
-
下列关于“五脏主五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 A.心在液为血
- B.肺在液为涕
- C.脾在液为人涎
- D.肝在液为泪
- E.肾在液为唾
-
“肺主通调水道”的作用是指 ( )
- A.肺的宣发对体内水液的疏通和调节作用
- B.肺的肃降作用使水液不断向下输送
- C.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代谢起疏通和调节作用
- D.肺肾的共同作用使水液化为尿,排出体外
- E.肺通过主一身之气,从而达到气行则水行的作用
-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属于 ( )
- A.阴阳的对立制约
- B.阴阳的互根互用
- C.阴阳的消长平衡
- D.阴阳的相互转化
- E.阴阳的平衡关系失调
-
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主要体现于 ( )
- A.肺吸入清气,布散周身
- B.宣发卫气于体表,以保卫机体
- C.呼出体内浊气,以吐故纳新
- D.宗气的生成和对机体的调节
- E.助心行血
-
下列描述中不属于“阴阳转化”的是( )
- A.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 B.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C.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 D.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 E.动复则静,阳极反阴
-
下列有关事物阴阳属性描述错误的是 ( )
- A.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 B.背为阴,腹为阳
- C.内为阴,外为阳
- D.下部为阴,上部为阳
- E.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
-
下列治法中属于“阴中求阳” 的是 ( )
- A.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B.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 C.在补阴剂中适当佐用补阳药
- D.在补阳剂中适当佐用补阴药
- E.阴阳双补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
-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 D.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 E.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此说法的根据是 ( )
- A.阴阳互根
- B.阴阳对立
- C.阴阳消长
- D.阴阳转化
- E.阴阳制约
-
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 )
- A.对疾病所表现症状的综合认识
-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 C.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 E.是阴阳失调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