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取证考试题(1)
-
在同一生产安全事故中,起因物和致害物可能是不同的物体(品),也可能是同一物体(品)。
- 正确
- 错误
-
某个可能发生的事件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和发生的概率都很大,其风险量就越大。
- 正确
- 错误
-
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 正确
- 错误
-
中的破窗理论认为,好的员工在“破窗”的环境中,也会去打破玻璃。
- 正确
- 错误
-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时间、内容、参加人员以及考核结果等情况。
- 正确
- 错误
-
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但可以通过内部T:作分工,确定其只部分负责。
- 正确
- 错误
-
危险性较大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必须由工程师组织论证并形成论证会议纪要,参加论证的人员包括公司工程管理部门及项目经理和项目安全员,论证后的专项施工方案报公司总工程师审批后实施。
- 正确
- 错误
-
从防止事故的角度,安全隐患是一定要设法排除的,以阻止事故发生;而尽早发现事故征兆采取措施则有可能阻止事故发生,即使不能阻止事故发生也可以及时撤离以减少伤害和损失。
- 正确
- 错误
-
已批准的专项施工方案,不得随意变动,实施方案所需的安全技术措施经费不得挪作他用。
- 正确
- 错误
-
我国现阶段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 正确
- 错误
-
节点和连接件出现破坏迹象是脚手架坍塌的早期征兆。
- 正确
- 错误
-
海因里希认为事故的发生产生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 正确
- 错误
-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主动性绩效测量,是指监视是否符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运行准则和适用的法规要求。
- 正确
- 错误
-
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失控主要体现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三个方面。
- 正确
- 错误
-
危险源识别的方法中,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是安全管理人员采取的主要方法。
- 正确
- 错误
-
人机轨迹交叉理论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的地位比物的因素更重要。
- 正确
- 错误
-
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 正确
- 错误
-
施工安全的“三宝”是指安全帽、安全鞋、安全网。
- 正确
- 错误
-
以下属于第二类危险源控制方法的是()。
- A.消除危险源
- B.增加安全系数
- C.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
- D.提高可靠性
- E.设置安全监控系统
-
故障树分析是指根据系统可能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事故结果,去寻找与事故发生有关的原因、条件和规律。
- 正确
- 错误
-
我国现阶段安全生产工作格局是: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
- 正确
- 错误
-
按照不安全行为的表现形式分类,以下属于违反上岗身体条件规定的有()。
- A.高血压患者从事高空作业
- B.无证人员从事需证岗位作业
- C.未成年工从事禁止和不适合的作业
- D.疲劳作业
- E.带病作业
-
以下物体(品)中,既是起因物又是致害物的是()。
- A.架空高压裸线
- B.雷击、导电物体
- C.易燃物
- D.一氧化碳、瓦斯和其他有毒气体
- E.超重的吊物
-
风险管理包括策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其工作流程应包括()步骤。
- A.风险辨识
- B.风险分析
- C.风险排查
- D.风险控制
- E.风险转移
-
风险等级评估时,以下状况为m级风险的是()。
- A.风险级別(或发生概率)很大而后果为轻度损失
- B.风险级别(或发生概率)很大而后果为中度损失
- C.风险级别(或发生概率)中等而后果为重大损失
- D.风险级别(或发生概率)中等而后果为中度损失
- E.风险级别(或发生概率)极小而后果为重大损失
-
“破窗原理”包含的安全管理理念有()。
- A.人的行为会接受周围环境的暗示
- B.发现违章操作就要及时对其制止和进行教育
- C.抓安全生产必须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 D.任何管理上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的祸端
- E.人的缺点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
-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
- A.人的因素
- B.自然因素
- C.物的因素
- D.环境因素
- E.管理因素
-
人员伤害及财物损坏统称为损失,其中人员的伤害包括()。
- A.感冒
- B.工伤
- C.职业病
- D.精神创伤
- E.死亡
-
在孕育过程事故中,可能出现的征兆有()。
- A.结构节点和连接件出现开裂、松脱、拔出等损伤和初期破坏情况
- B.结构、机械、设备的状态急剧改变
- C.部分杆配件、零部件发生位置变化或破坏
- D.出现异常的烟雾、气味和声响
- E.基坑沟槽边坡发现不断发展的渗水、涌沙、裂纹、剥落和塌方
-
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 A.组织抢救
- B.采取有效措施
- C.防止事故扩大
- D.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E.开展善后处理工作
-
关于本质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指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人员伤亡、职业病或设备、设施损害或环境危害的条件
- B.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发生的功能
- C.本质安全包括失误安全功能和故障安全功能两方面的内容
- D.本质安全是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
- E.本质安全是的最高境界
-
关于第一类危险源与第二类危险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起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所造成的
- B.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 C.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
- D.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
- E.危险源识别的首要任务是识别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识别第二类危险源
-
安全管理的内容包括()。
- A.安全生产责任制
- B.安全生产人员
- C.安全生产策划
- D.安全生产档案
- E.安全培训教育
-
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中的项目负责人包括()。
- A.项目经理
- B.项目副经理
- C.项目总工
- D.项目监理人员
- E.企业安全总监
-
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
- A.人的不安全行为
- B.设备缺陷
- C.物的不安全状态
- D.违章操作
- E.管理上的缺陷
-
是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有关()等活动。
- A.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
- B.计划、组织、控制和反馈
- C.决策、计划、实施和改进
- D.计划、实施、评价和改进
-
安全生产,一般意义上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 A.生产风险和生产机械
- B.生产环境和伤害因素
- C.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
- D.生产风险和事故风险
-
在危险源辨识与评价的D=LxExC方法中,E表示()。
- A.作业的危险性
- B.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C.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 D.发生事故的后果
-
风险量的大小取决于()。
- A.风险造成的损失
- B.风险发生的概率
- C.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发生的概率
- D.风险评估的方法
-
重大危险源辨识的依据是物质的()。
- A.形态和数量
- B.生产方式和储存类型
- C.协调性和干扰性
- D.危险特性和数量
-
安全技术交底由()负责实施,实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 A.项目经理部技术负责人
- B.项目经理
- C.监理工程师
- D.专职安全人员
-
开始有人违章操作但没有及时制止和进行教育,致使违章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能够反映这种现象的理论是()。
- A.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B.破窗理论
- C.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D.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美国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监督管理由()负责。
- A.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
- B.劳工部
- C.劳动部
- D.安全部
-
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制度和规定的作业属于()。
- A.违章指挥
- B.违章作业
- C.主动性不安全行为
- D.被动性不安全行为
-
根据安全生产五要素理论,安全生产的灵魂是()。
- A.安全法制
- B.安全文化
- C.安全责任
- D.安全科技
-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辨识危险源时使用最多的方法是().
- A.事故树分析法
- B.工作任务分析法
- C.现场调查法
- D.故障树分析法
-
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构建中,事故持续高发的阶段是()。
- A.内容设计阶段
- B.要素构建阶段
- C.反馈完善阶段
- D.整合运行阶段
-
风险识别的结果是()。
- A.建立风险清单
- B.发现危险源
- C.发现事故隐患
- D.规划风险控制对策
-
危险源辨识的第一个步骤是()
- A.划分作业活动
- B.危险源辨识
- C.风险评价
- D.判断风险是否容许
-
风险管理包括的最后一个过程是()。
- A.风险分析与评估过程
- B.风险控制对策的规划过程
- C.实施决策过程
- D.风险检查过程